作者文章归档:傅国涌

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独立撰稿人。著有《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脊梁:中国三代自由知识分子评传》(与樊百华等合著)、《叶公超传》、《金庸传》、《百年寻梦》等,1999年以来在《书屋》、《随笔》、《东方》、《读书》、《南方周末》等数十种报刊发表一百多万字,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言论史\知识分子问题等。

大学教授是先生,小学老师更是先生


  小说家汪曾祺在苏北高邮长大,他一辈子忘不了小学的校歌,他更忘不了这个校歌的作者,五年级时的国文老师高北溟先生和其他老师们。他在西南联大与沈从文等老师相遇,使他得以走进文学的天地,但小学老师对他生命的影响也许更为深远,乃至成为他小说的主题。

  金庸以武侠小说风行当世,更大的成就是在香港创立《明报》,不善言辞的他喜欢以纸条治报,凡事都写纸条给下属,这是其中的一张:

  本报不要用“若果”,这是广东方言,不是正统的普通中文。本月十七日我写的社评中,两个“如果”都给改作了“若果”,心想因为我草书的&ldqu...

Read more

“赶快收拾人心”


  1948年11月4日,南京《中央日报》发表殷海光执笔的社论《赶快收拾人心》说,“国家在这样风雨飘摇之秋,老百姓在这样痛苦的时分,安慰在哪里呢?希望又在哪里呢?享有特权的人享有特权如故,人民莫可奈何。靠着私人政治关系发横财的豪门之辈,不是逍遥海外,即是特权豪强如故。”经当时影响最大的民间报纸《大公报》转载,传诵甚广,引起许多国人的共鸣。然而,在权贵眼里,“赶快收拾人心”只是一句空话,因为他们压根不相信掌握着绝对优势资源的政权会撑不下去,他们压根不在乎什么人心,他们被权势蒙蔽了双眼,看不见时局演变到了什么地步,普通中国人怎样的不安和焦躁,他...

Read more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


  现在已经进入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有很多。从经济上来说,已进入商业化社会,从一个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到一个商业社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三十年来最大的变化反映在经济层面上,就是从农业社会开始全面进入商业社会,尤其温州这个市场经济走在比较前面的城市,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从日常生活消费方式来说,已进入泛娱乐化时代,而不是什么娱乐化时代。“娱乐”是有特定的含义的,但在今天这个时代,传统的娱乐方式也受到全面冲击,也开始变化。现在社会各个方面都被娱乐导向所牵引,报纸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产生的新兴报纸,它的整个导向实际是娱乐化的导向,很多版面是娱乐版面,...

Read more

中国企业要走出自己的道路


  任韧:我曾经读过您的一篇文章,百年转型当中的公民教育,这篇文章里面给我印象最深您特别用一种近乎于严格考据的方法告诉大家什么是公民教育,从晚清以来,中国究竟有没有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究竟又有什么样的区别。今天,我们要请您讲的主题,其实是企业公民,您对这个词有什么样的理解,请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傅国涌: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一个高难度动作,如果只用一个词我想用负责任,我还是想展开一句话回答,何为企业公民。就是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或者换句话说,能够用得寸进寸的方式为自己所在的时代承担责任的企业和公民,可以称为企业公民。

  任韧:这一个词负责任,您认为...

Read more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与英美烟草公司的较量


  “空山不见人”,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简氏兄弟之间的往来书信中,常常提到“空山”一词,不明底细,就会纳闷,为什么他们要将强大的竞争对手英美烟草公司称为“空山”?空山无人,意指“有鬼”,也可以看做是一个特定的密码。

  1905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香港租了一间平房式的旧货仓作为厂房,第二年开始生产,到1915年,经过十年的惨淡经营,南洋发展到一家拥有24架卷烟机、12架切烟机及各种附属机器60多架、女工一千多人、司机和男工200多人的企业,日产烟至少100多箱,一直致力于拓展内地的市...

Read more

温州最独特的是教会和商会


  原始的个体意识带动市民精神

  《中国财富》:温州人独特的商业冲动是如何形成的?

  傅国涌:过去温州人做的都是最苦的生意,弹棉花,补鞋。现在的非盟主席就是一个温州人的儿子,这个温州人1929年离开温州到法国去闯世界,然后从法国到非洲的殖民地加蓬去做生意,结果在那里成为了当地的首富,然后做了大量的公益事业,修道路,办学校,在当地成为一个传奇人物。当地要选他当国会议长,摆脱殖民地独立后,他就成为了议长。温州人有山海性格,山和海的结合。处于山与海之间,能够闯出去。大海的另一边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有可能更好。

  《中国财富》:温州有其独特的市民精神吗?

  傅国涌:...

Read more

重返辛亥革命现场


  当革命来临之际,那些掌握社会优势资源、不愿看到革命发生的集团、个人是如何反应、如何面对的?王公亲贵特别是最高统治者隆裕太后怎样一步步作出选择,她的选择带来的正面效应该如何认识?革命在不同的社会力量当中如何激起回响?这些力量之间的相互碰撞、博弈又怎样影响了革命的结果?他们的共识是如何达成的?革命在哪些层面达到了确实的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所知道的辛亥革命几乎是革命党人单方面的叙事,教科书的普及,年复一年的纪念,大量的革命记忆,几乎都是单向度的革命视角,我们看见的只是历史的单一侧面,而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当做了全部。换句话说,辛亥革命的史实是以革命党人为中心建构起来的,仅仅呈...

Read more

谈判桌上出生的民国


  民国不是打出来,而是谈出来的、对话对出来的。如果说“剿抚并用、以抚为主”只是传统的老办法,那么,走到对话桌上,以和平谈判来解决政治危机,就是前所未有的新办法,在中国历史上尚无先例。辛亥时期的民谣《海上光复竹枝词》反映了当时情景:

   议事厅前颇认真,安排西捕辟行人。同居一国开和议,今日君民势已均。

  但和谈也非易事,紫禁城里的惊恐、保皇派的荒唐、立宪派的稳健、革命党的激进、北洋派的实用……这众多支流,在一片喧闹中各有目的却殊途同归,最终达成共识,汇入“共和”之河。

  保皇派的主张:以孔...

Read more

陈独秀与胡适的后援力量


  早就有人说过,“五四”那一代思想巨人的产生有当时东西文化碰撞的大背景,这固然没有错。我更想强调的是,当时的中国也为胡适、陈独秀、鲁迅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我们对“五四”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今天回过头来看“五四”时代,第一,要把“五四”放回到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当中去,而不是孤立地抽出来,把几个思想家、文学家的言论抽出来做文字分析,如果这样,我们就很可能将“五四”游离于当时的基本史实,变成我们想象中的“五四”。特别是要把&ld...

Read more

爱好天文的摄政王载沣


      清朝入关统治中国自摄政王多尔衮始,自摄政王载沣终。载沣的爷爷是道光帝,父亲是第一代醇亲王奕譞,哥哥是光绪帝,儿子是宣统帝,他生于帝王之家,一生的命运便注定了身不由己。他儿子溥杰曾听说这样的传言,醇亲王府之所以出了个皇帝(指光绪),是因为醇王府在妙高峰的坟地有两棵大白果树。白果树下埋了醇亲王,——“白”加上“王”,不就是一个“皇”字么。这些话传到慈禧太后的耳朵里,她就下令把两棵白果树锯掉了。结果民间的传闻更离谱了,说在锯树时,从树身中出来了很多的蛇,义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