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傅国涌

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独立撰稿人。著有《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脊梁:中国三代自由知识分子评传》(与樊百华等合著)、《叶公超传》、《金庸传》、《百年寻梦》等,1999年以来在《书屋》、《随笔》、《东方》、《读书》、《南方周末》等数十种报刊发表一百多万字,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言论史\知识分子问题等。

满头银发的张思之律师仍站在第一线


  

     1927年出生的张思之先生仍在为中国的法治进程劳碌奔波、苦心焦虑,聂树斌案、重庆李庄案、成都冉案……许多重大案件都能看见他的身影。85岁高龄,满头银发,身体看上去却很硬朗,感谢上帝对中国律师界的祝福,我们还有一个张思之。他80岁时我曾写过一篇小文,再贴上一次。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傅国涌

  1995年12月13日,是魏京生“阴谋颠覆政府案”开庭的日子,北京下了那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据说也是唯一的一场雪,迎着漫天飘飞的雪花,在前...

Read more

“少年中国学会”会员们的不同选择


      那真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时代,一个可以尽情做梦的时代,青春、理想、激情都可以袒露在阳光之下,没有人会嘲笑你的理想,没有人蔑视你的青春,更不会有人打压你的青春。1918年6月30日,几个年轻人开始筹备“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7月1日正式成立,这个横跨全国、远到欧洲,拥有南京、成都、上海、巴黎等多个分会的青年社团最富有“五四”的特征,阅读这个会员名单,我们可以发现在一百二十六个会员中,最年长的李大钊是1889年出生的,当时不过三十来岁,已是北大教授,其他会员都是“90”后和&l...

Read more

端方“存牍”中的晚清危机


      在晚清的封疆大吏中,端方算是个有才能、有见识的满人,在官场和士绅中口碑颇好,在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任上都有所作为。他热爱收藏,主张走立宪之路,曾出洋考察宪政,著有《列国政要》等书,在辛亥的历史大浪中他不幸被卷入,惨死在四川资州,头颅都被割下来,浸在煤油匣里,到处示众。他生前收集的大量文物星散,许多同僚、朋友为他的死而哀伤,其中包括选择了共和的状元实业家张謇等人。在他身后留下了一批信札,很多年后在海峡对岸成书出版,名为《匋斋(端方)存牍》。这些来信透露了晚清中国的许多真实信息,我们在字里行间可以进一步读懂那个时代。

    ...

Read more

1921年的中国


  1921年的中国还处于“五四”时代,年轻人办刊结社、意气风发,可以为了理想争得不可开交,可以尽情地设计美好社会的蓝图。

  九十年前的那个春天,年轻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来中国旅行,足迹遍及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扬州、长沙、洛阳、汉口、九江、北京等地,一路走来,他不仅观光游玩,而且拜访各类名人,从前清遗老郑孝胥、文化怪人辜鸿铭、国学大师章太炎到倡导白话文的胡适、主张“青年中国”的李汉俊等人,这些人的政见各不相同,却在那个年头都生活得很从容,未来怎么样?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甚至完全相反。在与这些中国人的接触中,芥川龙之介有个体会...

Read more

中国更需要哪种知识分子?


  ……98岁的伦理学家周辅成先生,他在2009年5月22日谢世后的冷清和寂寞,举国媒体的沉默,评论家们的缺席,我只在北大哲学系的网站上看到一则讣告。原因何在?当然不是周辅成先生的学术成就不够,作为中国伦理学这个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北大哲学系的资深教授,他在专业上同样有出色的贡献,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持编译的《西方伦理学原著选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西方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有关人性论人道主义言论选辑》,给国人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精神资源和思想火种,受惠的不仅是那些专业研究者。就因为他追求浩然独立的人格,就因为他的良知常常悖逆官方的意志...

Read more

1945年的延安见闻:一个“陋”字


1945年的延安见闻:一个“陋”字

傅国涌

 

 

1950年,左舜生在香港回忆往事,写下了一册薄薄的《近卅年见闻杂记》(感谢陈正茂兄赠我此书),记录了他“五四”以来的亲历亲闻。1945年7月,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左舜生和傅斯年、黄炎培、章伯钧等六个参政员访问延安,并不代表参政会,更不代表政府,只是他们的私人行为,他们乘坐的飞机是美国提供的,赫尔利大使认为他们此行有益于改善国共关系。包括毛泽东、朱德在内几乎倾巢而出,亲自到延安机场迎接,“态度相当亲切”,还有二三百个老百姓远远地站着,以好奇的眼光看着这些天外来客。

左舜生在延安接触到许多人,在他看来丁玲虽然老了,但仍...

Read more

萨镇冰出走与清朝落幕


萨镇冰出走与清朝落幕

 

傅国涌

 

袁世凯正式向隆裕太后摊牌,逼清廷退位是在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他和内阁全体大臣联名上了一个折子,表示大势已去,他已无能为力,其中一句话:“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军,防卫京津?”与新式陆军一样,海军也是清朝依赖的长城,武昌起义发生不久,10月15日,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安格联写信给汉口的苏古敦:“我认为海军将继续效忠皇室,并成为巨大力量的来源。因为他们将使水上交通不致中断。如果他们变了,局势就很糟了。”

清廷也认为有海军的配合,攻下武昌不成问题。所以,当水师提督萨镇冰的舰队到达汉口,10月17日北京的《政治官报...

Read more

中国更需要哪种知识分子?


      【周辅成先生是1911年生人,今天收到北大出版社新出的《周辅成文集》2册,沉甸甸的。两年前,北大三位老教授周辅成、季羡林和任继愈先后谢世,季、任的身后哀荣和周先生的冷清让我心有所感,写了一篇小文。】

  ……98岁的伦理学家周辅成先生,他在2009年5月22日谢世后的冷清和寂寞,举国媒体的沉默,评论家们的缺席,我只在北大哲学系的网站上看到一则讣告。原因何在?当然不是周辅成先生的学术成就不够,作为中国伦理学这个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北大哲学系的资深教授,他在专业上同样有出色的贡献,他在上世纪六...

Read more

相同的起点,殊途而同归


相同的起点,殊途而同归

 

傅国涌

 

晚清中国从改良运动到立宪运动和革命运动,最重要的四个历史人物,毫无疑问是康有为、梁启超、张季直和孙中山,1895年是一个分界线,这一年泱泱大国被一个东方的蕞尔小国击败,签定了屈辱的《马关条约》,良心尚存的中国人无不痛心疾首,希望以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民族的处境。我们都知道,四个人后来走了不同的道路,从这一年开始,张季直(謇)回家乡南通办实业,埋头苦干、实干,在本土走出了一条通往现代的大道;孙中山在遥远的异乡组建了革命团体“兴中会”,走上推翻满清、创立共和的革命之路;康有为、梁启超师生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则直接推动了三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