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纪连海

北京师大二附中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西城区学科带头人,西城区兼职历史教研员。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工作,CCTV—10《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之一。其主讲“正说清代名臣”系列(和珅、纪晓岚、刘墉等)激情澎湃、诙谐幽默、设问解疑、鞭辟入里,极受欢迎,收视率屡创新高,成为亿万观众热捧的超级学术明星,被誉为《百家讲坛》“十大名嘴”中的“最另类”。

《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十)•“祭财神”》


按老北京人过年的习俗,正月初二是祭财神的日子。

关于这一天的情形,《中华全国风俗志》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正月初二各家祭财神,其所祭财神,有由店铺购买者,有自小孩手中买下来。此类童子大半为贫困人家出身,欲乘此新年机会捞摸若干钱文,于是做成财神,向各住户串售,于门口大呼‘送财神爷来了!愿意要者,付以一两枚铜元之代价,既满意而去。若不要者,亦不能回以‘不要’,盖避不祥也。只答以‘已有’。祭时所供为鸡和活鲤鱼,又有在家中祭祀不算,必须赴彰仪门及财神庙烧香,并借元宝,惟借一枚需还十枚”。

老北京人由于身份和职业...

Read more

《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十一)•“回娘家”》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民间对正月初三很重视。据说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后又称“小年朝”。

正月初三,旧时又称“开井日”。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要拿香火、素菜供于井栏,并将井上除夕所封的红纸条揭去,名曰“开井”。初三夜,要把年节时用的松柏枝及所挂门神门笺等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的俗谚。民间以为,正月初三还是谷子的生日。这一天要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和豆类,因为&ldqu...

Read more

《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七)•“小除夕”与“蒸馒头”》


一般而言,有腊月三十的腊月二十九这一天被人们称作“小除夕”。老北京的人们在这一天要干的事情主要是老北京的民间谚语说的那样,“二十九,蒸馒头”。咱们先说这“小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

Read more

《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八)•“熬一宿”》


转眼就到了大年三十了。俗话说得好,“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农历每年的腊月三十日,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时候。大年三十这一天,是所有老北京人一年里最美好的一天,更是所有老北京的孩子们最期盼的一天。因为,只有这一天,孩子们才可以穿上新买的或新做的衣服,放肆的点着炮仗,信马由缰的哼着吉庆的歌儿,玩儿啊,乐啊。

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和报...

Read more

《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九)·“拜大年”》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r...

Read more

《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五)•“杀公鸡”》


老北京的民间谚语说,“二十七,杀公鸡”。也就是说,在腊月二十七这一天,老北京人有宰杀公鸡的习俗。

这里就有个问题:为什么老北京人要宰杀的,一定得是公鸡呢?母鸡难道就不行吗?主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解释:

第一、在以男子为主导的父系社会,人们的潜意识里已经认同了男子为大的观点,认为雄的就好就是第一,而过年这么隆重的节日,自然也就要宰一只公鸡了,而且公鸡本身就很漂亮,雄赳赳的显着气派。这天宰好炖熟的公鸡要在除夕的盛宴上登场。

第二、家庭主妇是舍不得宰杀母鸡的。因为乡村夫妇常常和鸡鸭相依为命。家里少了油盐钱,拿几个鸡蛋鸭蛋去换油盐。女人要买个针头线脑的,也是打鸡蛋鸭...

Read more

《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六)•“把面发”和“贴花花”》


老北京的民间谚语说,“二十八,把面发”。也就是说,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老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把面发”,指的是准备主食。按老北京人的老理儿说,从初一开始到初五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与“争”谐音、“炒&r...

Read more

《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四)•“炖大肉”》


老北京的民间谚语说得好,“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当然,此话也可以简化为“二十六,炖大肉”,说的是腊月二十六这一天,老北京人的主要任务是筹备过年的肉食。

但凡上了点儿年级的老北京人都知道,早先那个时代,一般人家的日子都比较清苦,而且家里的人口又都比较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赶上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要外出讨些吃的。即使是条件稍微好点儿的人家,也不过是在平日里,能保证天天吃上点儿窝头咸菜什么的,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才可以改善改善生活而已。

好不容易盼到了腊月二十六,终于快过年了。此时,忙碌了一年的家里的劳力们&...

Read more

《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三)·“糊窗户”与“做豆腐”》


   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五了。这一天,最重要的习俗有以下几项:

第一、“二十五,糊窗户”。

腊月二十三祭了灶,腊月二十四扫完了房子之后的腊月二十五,老北京人就该糊窗户了。过去的北京人,家家户户都住在四合院里。那个时候的房子,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的玻璃门窗,更多的则是那种带窗棂的、上下对开的、在窗棂上贴上宣纸或白纸或报纸的、窗棂把窗户分成了一个个的小格子的、格子里面被贴上了窗花的窗户。

此外,我们还要知道的是,那个时候的人们,都是通过在房间里烧火做饭的办法取暖。因此,一年下来,不但前一年用上好的纸张糊过的窗户被弄得是尘土飞扬,就连所有房...

Read more

都是闲着惹的事儿


这件事情发生在本月初的一天晚上。
俺们因为有事要去位于五棵松的影视之家办事。跟人家约好的事晚上八点见面。因为怕堵车,就提前出来了。
结果居然提前一个小时就到了。
没什么事,也没地方去。找个手机店给自己的老妈的手机换上一块电池吧。
买来,买手机电池的人替俺们装上。
重新打开手机。
发现,手机没法儿使了——就在这一瞬间,俺老婆的手机卡居然被烧坏了。
还好,只是烧坏了133的手机卡。另外一个136的手机卡还能用。
瞧瞧,因为没事,所以惹出事来了。
没有办法,只能是过两天,找个人去昌平重新烧制了一个新的133的手机卡——俺们也没有时间处理这些闲事啊。
长了见识了。
又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