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吴思

吴思,1957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农民日报》,先后任总编室副主任,群工部副主任,机动记者组记者。1993年,出任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桥》杂志社副社长兼中文版主编。1996年底至今,在《炎黄春秋》杂志,任执行主编,副社长。 著有:《陈永贵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国的试验》、《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隐蔽的秩序》等作品,在国内引起广泛影响.

在这个历史站点,我们可以期许什么?


  我说三点。先勾勒位置地图,再说期许。

  第一,历史的走势图

  前些天给一个老人过生日,他85岁了,回顾自己的一生,分了三个阶段。1949年之前是一个阶段,他有两个梦想,苏联式的计划经济加美国式的民主。第二个阶段是毛泽东时代,他用两个字概括:“恐怖”——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第三个阶段是邓小平时代,他也用两个字概括:“腐败”。

  我听了有点愣神,改革开放那么大的成就,用“腐败”二字就能概括吗?他解释了一句:腐败是改革开放的润滑剂。

  顺着这个思路说,腐败到底是什么交易?毛泽...

Read more

未来不言而喻的东西会增加@《杨鹏解读<道德经>》研讨会


 

  《道德经》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文本

  吴思:他们说虚的我说实的他们天尊,我地卑。第一,说说版本及其解读。

  《道德经》五千多字,81章。如果愿意分,分91章或101章也可以,合并成36章也是可能的,这都属于后人的编辑加工。最原始的状态,郭店楚简好像也就一千多字,是吧?(杨鹏:有1700多字,那个是选本。)

  如今常见版本的《道德经》,有一个形成过程。如果把老子想象成一个作者的话,应该是以李老先生为首的一个团体。现在这个团体里面又增加了一个杨鹏,至少在英文《DAODEJING》译本里,有明显的杨鹏解读印记。所以,如果英文读者读《道德经》的话,会读出杨鹏的味道...

Read more

政改的预测框架


政治改革的框架有四层,如同玛雅金字塔:塔尖是领导集团的政改动力,然后是影响政改意愿的三层力量:危机强度、社会上不同的行为主体、影响行为主体的重要变量。

下边逐层讨论,最后推出几点观察。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

向民主宪政转型,意味着官方权力受限和公民权利扩张。这是巨量利益的重新调整。从利益的角度看,作为一个整体,官方动力不足而阻力强大,因此,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动力将来自危机带来的社会压力和由此触发的体制内动力。

官方内部的一些“条条块块”、一些官员,出于自身利益或价值观,或许拥护民主宪政转型,但在巨大的体制利益面前,没有外部压力和危机触动,内部动力很...

Read more

如何走出晚清政商关系困境?


从官的角度来看,“商”大概就和牛羊差不多。古代官员们自称“代天子牧民”,牧的是“士农工商”。“商”是官员所牧的经济价值比较高的物种。如果大家的日子过得不好,需要让牛羊长得肥点,加速繁殖,就要放一放,让它们有更多的自由,更宽广的草场,自由自在地吃草喝水。牧人要对牛羊照顾得周到一点。如果牛羊肥了,或自己的手头紧了,那时候再宰杀几只也不迟。

官控之下的官商关系,我猜有这样收放的定律:如果大家的日子过得比较紧,那就无为而治,轻徭薄赋,让他们发达起来。这是“放”。放得比较厉害了...

Read more

黑社会是怎样挣钱的


  中国历史上如贩私盐的曾经出过称王的人、打天下几乎成功的人。一些大的商品,如盐、茶,凡是有禁的,都有走私团伙。所有的黑帮、黑手党吃的,我一般都称之为“血酬”,即暴力掠夺的收益,吃的是卖命钱,这个钱政府也能吃。禁忌越多,“血酬”、垄断利润就越多。中国古代盐是专卖的,而且垄断得非常厉害,五代时为了几十斤私盐就可以判死刑。严刑峻法,保证了官盐有十几倍的收益,就叫“法酬”。这么大的空间和利润,就是黑社会成长的肥沃土壤。

  很多盐商,官家盐商、官家企业也干起了走私的买卖。他们都成了半个“黑帮”...

Read more

论资排辈的由来


  

  孙丕扬62岁时,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5年)出任吏部尚书。他的职责是协助皇帝,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将他们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明朝在名义上没有宰相,孙丕扬的职务当时位居中央六部尚书之首。除了皇帝,他简直就是天下最大的官了。

  孙丕扬是个廉洁清正的人。《明史》卷224上说,“丕扬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意味深长的是,这位陕西籍的倔老头当了吏部尚书之后,创建了“掣签法”,明朝的干部安排方式从此一变,官员们无论贤愚清浊,一概要凭手气抽签上岗了。一个聪明正派的重臣,竟把皇上托付给自己的选贤任能的重大职责,转交给了一...

Read more

崇祯死弯


  致命的U形弯

  崇祯十七年(1644年)旧历三月十九日,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的日子。在此二十多天前,内阁大学士(类似现在的副总理)蒋德*$和皇上顶了嘴,说了几段为时已晚、但在我看来仍然非常要紧的话,惹得皇上大怒,蒋德*$也因此丢了官。

  这次顶嘴起源于对加税的不同看法。五年前,崇祯十二年春,皇上在全国范围内加派730万两白银,作为练兵费用,叫做练饷。这是崇祯即位之后的第四次大规模加税,全国人民的纳税总额至此几乎翻了一番。皇上加税虽然也是出于无奈,但也觉得心虚,税费一加再加,老百姓方面会不会出什么问题?杨嗣昌是当时的兵部尚书(类似现在的国防部长),他办事认真,聪...

Read more

资本-官家主义:比权贵资本主义更准确


  当代中国到底是什么性质的社会?社会主义云云已经不值得讨论了,资本主义似乎也有问题。吴敬琏先生近年警告说,中国有陷入“权贵资本主义”泥坑的危险。这个概念和一度流行的“官僚资本主义”一样,强调了资本和行政权力的密切关系,很有洞见。但这两个说法暗含的前提是:中国已经或即将进入资本主义,只是官僚或权贵色彩比较浓重。我不敢给未来下结论,不过,用“资本主义”这个概念描述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有本末倒置之嫌。
  如果把“资本主义”定义为资产阶级说了算,资产阶级控制了暴力,掌握了立法权,那么,中国可曾有过资本主义?中国的资产阶级从来不能说了算,权贵或官僚才是最终说了算的集团。所以,把“官僚资本主义”或“...

Read more

硬伙企业


  一、小企业猝死官场

  北京安定门外的地坛是明朝修建的,当时叫方泽坛。方泽坛西门外的官街叫泰折街,即如今的安定门外大街。明朝的时候,商人们在官街旁搭了一些棚子做生意,按照现在的说法,那就是临时建筑。同今天一样,这些临时建筑随时面临着被官府拆除清理的风险。

  按照嘉靖之后的惯例,明朝的皇帝冬至祭天,夏至祭地。崇祯十三年阴历五月三日为夏至(1640年6月21日),阴历四月二十日,司礼监太监派了两个宦官到工部营缮司,向该司主管道路的杨所修主事(近似如今的处长)传达指示,凡皇上所经之处,排棚、接檐、榥竿等一律拆除,以肃观瞻。杨主事向各坊(近似如今的街道委员会)发出通知后,担心执行不力,...

Read more

潜规则与正式规则切换的秘密——说官话的利害计算


  说官话,还是不说官话,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选择问题。我看过清朝人笔下的几个对话,都出现了话语体系抉择的场面,其中还有迫使说官话者改口的场景。细品当事人的应对和选择,颇有一番能够以利害计算出来的道理。
    1853年9月4日,小刀会在上海造反,擒获上海道吴健彰,与上海一湾之隔的宁波顿时紧张起来。小刀会本是洪门天地会的一支,活跃于宁波上海一带,宁波人加上海人与广东帮和福建帮并列为小刀会三大帮之一。如今上海的吴道台被小刀会擒了,生死难测,宁波知府心里该如何想?
    宁波知府段光清感觉到了治下的造反骚动,他立即组建民间联防体系,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