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吴思

吴思,1957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农民日报》,先后任总编室副主任,群工部副主任,机动记者组记者。1993年,出任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桥》杂志社副社长兼中文版主编。1996年底至今,在《炎黄春秋》杂志,任执行主编,副社长。 著有:《陈永贵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国的试验》、《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隐蔽的秩序》等作品,在国内引起广泛影响.

“一个农民应该等于几个市民”这个问题本身有问题


  我认为,“一个农民应该等于几个市民?”这个问题提得不够到位。
  首先,“应该”是什么,已经作为规范把答案规定完毕,当然“应该”一个等于一个,谁也不能理直气壮地给出其他结论。
  其次,这个问题提得太早。与其如此提问,不如先问问“一个人大代表等于几个市民?”、“一个同级政府首脑等于几个人大代表?”、“一个党的领导等于几个同级政府首脑?”、“一个政治局委员等于几个中央委员?”、“一个总书记等于几个政治局委员?”之类的问题。也就是说,先要闹明白中国的政治决策权在实际上(不是在名义上)是如何分配的。如果市民和农民所投的票的影响力都无限趋近于零,那么,这个问题就显得有些多余。在数学上,在不同的无...

Read more

官场传统的心传(代后记)


    我读过几本清朝人写的笔记,恰好知道一些百年前福建官场的情况。今年1月中旬,我在《南方周末》(2000年1月14日)上读到两篇描写当代福建官场的文章,题目是《贫困县的“红包书记”》和《另一起“红包丑闻”》。古今对比,迢迢暗递的传统浮现眼前。
    报上说,“红包书记”丁仰宁在福建省政和县当政两年,收受红包一百多万元。当地向领导干部送红包已经形成风气,层层都在送,层层都在收。另一篇谈到福建宁德地区官场的文章也说,红包的大小与官员的级别成正比,红包是权力运作的润滑剂,个人、单位、党政机关全都大送红包。
  &...

Read more

探究雷锋


    我想探究雷锋做好事的动机,便重读了雷锋日记。
    《雷锋日记摘抄》中记载的第一件好事,是1959年11月14日的“抢救水泥”。那天晚上,雷锋正在屋里看书,突然下雨了。他想起了工地上露天堆放者七千多袋水泥。“这时”,雷锋写道,“我猛然想到了党的教导,要我们爱护国家的财产,又想到了我是一个共青团员。想到这些,一种无穷的力量鼓舞着我,跑到宿舍,发动了20多个小伙子,组织了一个抢救水泥的突击队……”
    “党”提出了要求,“共青团员”的身份提出了要求,雷锋便热诚地满足了这种要求。1961年农历正...

Read more

真实的难题与梦幻的解


  《醒世恒言》卷二十讲了一个“张廷秀逃生救父”的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姓张的木匠,他的理想是合乎规矩地发财,再让儿子读书作官。恰好一个家私数十万的王员外看中了木匠聪明俊秀的长子张廷秀,打算过继他,还要把小女儿嫁给他,让他当倒插门的小女婿。这就伤害了大女儿和倒插门的大女婿的利益。本来,这份家产应该是他们的,这下就要被分去一半。于是,一场遗产争夺战开始了。

  大女儿和大女婿先是说木匠家的坏话,说他们穷,不门当户对,丢人等等。王员外的对策是暗自给木匠家五百两银子,让他们买下一个布店,也成了体面人家。这更激怒了大女婿,于是设计了一个恶毒的策略:借着木匠突然发财的由头,让强盗咬他窝...

Read more

工会原来很值钱(下)


                              六、党派的价值

    有意思的是,不管赤色工会还是黄色工会,都不是工人自己闹起来的,而是外来的政治精英发动并组织的。马克思认为,农民分散落后,属于旧的生产方式,如同一麻袋土豆,缺乏组织,无力表达自己的利益,需要...

Read more

仁义的可行性——评李零的《丧家狗 我读〈论语〉》


 

    读李零的这本书,我有三点想法。

    第一点是本书的书名,《丧家狗》感觉挺好的,挺对我的心思。

    以前我有一个想象,我心目中的儒家圣贤,从孔子孟子到董仲舒,他们都在干什么?我想象出一个形象:他们做了一个笼头,要给牲口套上,最好还挂上铁嚼子,要把牲口管住。但他们的笼头不是用绳子或皮条做的,更不是铁的,而是用橡皮筋做的,对统治者有约束又不那么硬,很体谅很照顾,这就是儒家的礼义制度。他们套的也不是马,而是虎豹,是猛兽。孔子和孟子想方设法给猛兽套上笼头,却总也不能成功。到了...

Read more

三种大国崛起


                              1、观察角度

    我对世界史的了解很粗略,一知半解。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多一些,也不过三知两解。但我在读中国历史的时候,找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角度,顺着这个角度,可以看清楚一些东西。我想从这个角度谈谈大国崛起。

&...

Read more

中美煤矿工人的命价(下)


                      五、中国煤矿工人对自己生命的定价

    假如劳动的时间、强度和技能等条件相似,假如劳动力市场的进出和定价不受身份及地域等因素的干扰,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煤矿工人用3.89‰的死亡率,换来了2578元的补偿。

    据此推算,在中国煤矿工人的日常交换中,1‰的死亡率,价值...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