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许大立

知青出身,教师出身,作家出身,先后求学于四川音乐学院和重庆大学。曾任重庆晚报副总编、重庆经济报总编辑; 高级记者职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工商管理硕士。著有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影视剧本等各类作品集8本,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已摄制发行。各类作品逾300万字。
  历任《重庆体育报》记者、编辑,《重庆晚报》编辑、主任、副总编辑,《重庆经济报》总编辑等;曾任重庆市建委顾问,重庆晚报顾问,市新协常务理事,散文学会副会长、影评学会副会长、杂文学会副秘书长等。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四川作家协会,曾任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琴痴》、《原罪》,散文集《在春天里回望冬天》、《瑞丽的故事》,影视剧本集《此爱绵绵》,报告文学集《美丽的飞翔》、《烈日下爱在生长》等,电视连续剧剧本《中国远征军》(1995年版、已录制播出)等。中篇小说《听歌人传奇》、报告文学《一曲深情的歌》分别获四川省业余文学创作二、三等奖,散文《春天的故事》获1991年四川散文奖,《钢琴人生》获1998年《人民日报》20年间优秀征文奖,《走入香港深处》获1997年全国香港百年沧桑话回归征文三等奖,获全国报纸副刊连载作品一等奖.其作品还分获庆祝建国40周年和50周年重庆文学奖及首届重庆报告文学奖,第二届重庆文学奖优秀报告文学奖等等。另有作品数十次在重庆市、四川省及全国多种报刊获奖.
另,1979年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分会,现为重庆音乐家协会会员;并担任重庆三美(美景、美食、美女)评委会主任,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评委、总撰稿、专家组组长;重庆争光贡献奖撰稿组专家;全国高校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重庆地区评委,重庆首届读书节“三个十佳”评委等。

与庄奴先生重逢:我的音乐往事


  那日参加市合唱协会的一次交流活动,忽见庄奴先生也在座,连忙上前请安,先生居然还记得我,说,你是许大立先生吧?我说对对对!您老记性真好!他说怎么记不得呢,我最早从台湾寄歌词过来,你在晚报发了不少呢!我说对不起,后来我去经济报当老总去了,就和音乐渐渐疏远了,好在现在当顾问了,有时间了,这不?又和组织联系上了!哈哈哈哈,我们开怀大笑......

  我与音乐结缘,算起来已有几十年了.中学时代变声后,某一天忽然发现上帝给了我一副金嗓子,以至于后来成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骨干,混进了当年大名鼎鼎的"红卫兵战歌"演出队;混到了江津,骗取了革命干部和贫下中农的信任,出演了大...

Read more

出家:学者名人的新时髦?!


  我对佛教没有研究,但对佛教及佛教僧众极有好感,因为佛讲究仁慈与宽容,讲究普度众生,真正的佛教徒为人谦和,与世无争,恰与市场经济中的某些丑恶现象成清浊之比,所以我每到一处名寺古刹,都是要拜拜菩萨敬奉一点香火的.记得20世纪末某年,台北100多名大学女生集体跑到台中一佛寺出家,惊动了台湾社会,我虽然也对这些女孩子的决断不能理解,但转念一想,李叔同这样的人都甘心情愿去受这分清苦,肯定有其道理,我等凡夫俗子有啥资格多嘴多言呢?!2002年春,我随市里一代表团访台,还去过这家佛寺,那还真开了眼界,此寺将现代科学成果如IT电视等用于佛堂等处,就连小和尚巡逻也骑着名牌摩托车,拿着对讲机!再看墙上宣...

Read more

给重庆人民跨世纪的回报(下)


  渝鲁大道,联通东部重庆的“经济血脉”

  有人把当年“五童路工程”即今日的“渝鲁大道”比喻成重庆市的又一条血脉,笔者举双手赞成。先来看当年重庆渝中连接东部重庆的交通要道有哪些?很遗憾,只有嘉陵江上那座牛角沱大桥!

  尽管后来建成了黄花园大桥,但若去到渝东地区,过此桥后须经红旗河沟才能出城,实际上并未缓解多少交通上的燃眉之急。

  渝鲁大道的建成使黄花园大桥直接与内环相连,疏通了北去达州、广安、南充,南往綦江乃至贵州、广西、海南的血脉之道,更不用说打通了东去重庆辖地的几十个县区的路径了。在重庆交...

Read more

给重庆人民跨世纪的回报(上)


  这是雨过天晴之后的一个清丽早晨,艳阳高悬,和风拂面,我应约去看鲁能·星城,鲁能·星城之名在重庆可谓如雷贯耳,妇孺皆知。我也曾数次路过,总因时间仓促,一直未曾深入其间,一睹芳容。今日有此契机,正合我意。上午九时不到,我已置身其中。放眼望去,真有恍若隔世之感。

  曾经沟壑纵横乱石杂陈的山野已随时光远去,代之以一栋栋峻拔脱俗风姿各异的高楼;那条名曰“溉澜溪”的小河已摇身变成一湖碧水,与高低相宜错落有致的楼群浑然一体。楼与湖之间,芳草萋萋,柳绿花红,曲径通幽;几只白鹭飞过,惊起游鱼数尾……时间真是可以改变...

Read more

石天河:在爱情与学术的滋润中颐养天年


  

       去重庆文理学院演讲的另一大收获,是重逢了学养深厚,才高八斗的石天河先生(见上图).

  石天河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就闻名于国内文坛,被行内人称为四川的两条河之一(另一条是流沙河).不幸这两条河后来都被政治运动堵塞,停止流动了整整20年.11届3中全会后不久,石先生头上的右派帽子被摘掉平反,本来完全可以回到四川省文联工作的,但先生却婉拒了相关的邀请,毅然来到永川黄瓜山,来到其时名不见经传的江津师专教书育人,用现今的话说让我们"大跌眼镜"...要知道,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在文联作协...

Read more

做一次土族的新郎


  离开金银滩时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一行赶回西宁城已是黄昏时分,在李总的饭馆用毕颇具西域风味的晚餐,本欲返回银龙大酒店好生将息,那知前诗人贺庆诗心不死,非得去青海饭店拜望昔日的诗哥诗友,如吕进叶延滨高平蒋登科之类名流.我等只得陪他去如陪太子攻书或陪鸭子上架,这一陪就陪到深更半夜,又碰上了特别能侃的原先在重庆后来去成都发展的青年诗人梁平,这老乡见老乡喝起咖啡特别香,听他讲起一个重庆人怎样在成都发展四川人民的诗歌事业文学事业,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原来四川省繁荣的的文学事业也离不开聪明过人的重庆老乡啊!

  回到酒店,这一觉睡得特别沉特别香!

  次日一早,原计划去塔尔寺的,...

Read more

与诗人省长吉狄马加畅怀


  前言:去了一趟青藏高原,随手拍了些照片,配上些文字,就来敷衍我的博客任务吧,免得心里总是感觉欠了大家的情似的......此系列图文暂名曰<<我的青藏之梦,我的青藏之旅>>吧!

  上月底吧,一个风雨交加的午夜,那个曾经写过<<军人.太阳.少女>>,并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走过几天红的昔日诗人贺庆,不知道是酒后颠狂呢还是心血来潮,打来电话说,青海要举办诗歌节哟,我们去一趟散,我请客!我说,你请客,耶,那真是青石板拿来轧油哦,稀罕!你娃又有啥鬼点子?他连说没得没得,没去过那儿,就看看,对了,主持这次中国青海湖诗歌节的是你的好朋友吉狄马加...

Read more

百年三峡:最后的抉择(下)


 两方案竞争激烈,密云会议弹出明丽的音符……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人士。世界银行委托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多次组织专家、学者沿江考察,参与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1986年9月至10月,就有36个考察团(国外8个)、800多人次来渝对三峡工程进行考察、了解。在征求这些国内外知名专家的意见之后,重庆市也对有关方案进行了补充和修改,以求更加完善、更加合理。

       在1986年12月召开的...

Read more

百年三峡:最后的抉择(上)


  博主注:三峡175米水位移民清库工作已于不久前完成,蓄水择时而行。现将我于1992年写的这篇文章贴于后,窃以为该文尚有现实意义,可让后来者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文章较长,分两次贴出。

  最后的抉择:150→180——三峡坝高增加的来龙去脉

  1992年3月14日夜,我去重庆作协主席黄济人家中拜访。济人次日将先期赴京参加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谈到邓小平的特区之行,谈到本次人大的中心议题三峡工程,面对流光溢彩的山城灯火,黄济人突然问我:“你知不知道杨彪其人?”

  “不知道。他是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