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于建嵘

于建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著述有《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和《中国当代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等。

社会转型首先应解决社会不公


  社会转型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话题,我们一般讲社会转型,首先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而今天我们讲的社会转型,是在一个特别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从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相对封闭的社会向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的转型,威权政治向民主社会的转型。

  从这个方面理解,我们首先要探讨,在这个转型中间,我们到底承担了什么样的任务。最近大家可能注意到,在这个阶段中,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最近一个阶段,我们国家发生了许多关于社会的问题。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可能是群体事件和个体极端事件。

  我认为群体事件主要是分为这几个方面,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农民、工人、市民的维权问...

Read more

劳动教养制度发展的两个阶段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劳教制度的历史进行简要回顾后认为,劳教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劳教和作为社会管治手段的劳教。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劳教制度进行了不少改革,其功能、适用对象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可以说那只是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要求,而在具体任务上发生的变化,这一制度背后隐含的公权力对个人权利任意侵犯的本质却一直没有变化。因此,劳教制度虽然仍作为一个“怪胎”在发挥作用,但已经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引 言

  劳动教养作为中国特色法律制度组成部分的劳教制度自创立五十余年来以来,就一直被当作维护社会治安秩...

Read more

破解“政绩共同体”的行为逻辑


  政绩共同体不同于一般的利益共同体,它更多地体现在上下级之间。

  逻辑之一:利益彼此共容

  如果一个地方或国家的权力比较集中,地方官员的权力来源是自上而下的赋权,而不是自下而上的授权,那么,在政府科层结构中,下级受上级的领导,下级对上级负责,他们的各种行为就往往以迎合上司的意志和偏好为主要特征。

  由于下级官员的政绩是上级官员政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下级官员拼命搞政绩,在某种意义上,是讨好上级官员的一种明确的表示和努力。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政治体系内,大家通过往上报政绩来进行政治沟通和行政传递:乡镇干部报政绩给县委书记,县委书记再往上级报政绩。这样,上级官员就会对...

Read more

稳定系于落实宪法


  社会稳定与和谐离不开明晰的产权、有权威的司法体系、真正的代议制度和开放的媒体。这在现行宪法框架下完全可以做到,落实宪法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

  近年来,中国深层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社会稳定面临巨大压力。面对这种压力,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还是走回头路?是严格遵守“依法治国”,对法治化进程中的不足抱有耐心,还是认为权大于法的“人治”能更迅速地解决问题?对此,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提出了不同的判断及解决思路。

  应该看到,当前中国社会是稳定的。其一,中国政治是统一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权威仍然存在并实际性地控制着国家的政治生活...

Read more

谁在扼杀了中国底层知识青年的“中国梦”


  第二代”农平易近工和“蚁族”大学生可否使成为事实“中国梦”,可否靠自身努力成长事业,有没有时机使成为事实向上流动的“希望”,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要害所在。

  中国社会形态科学院农村成长研究所社会形态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传授近日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作出上面所说的表示。

  现年48岁的于建嵘7月6日特地来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讲解社会形态稳定问题。在讲课间隙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于建嵘强调,“中国梦”是指个人通过本身的努力可以改变本身的运气,能公允地享有国家经济成长的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