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马未都

汉族,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
马未都曾任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十余年里他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并结集出版。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后,马未都成为《青年文学》的编辑。他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十余年里,马未都以瘦马等为笔名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作品后来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

第五百六十一篇•老舍五则


    这些日子太忙,连续出门,又加上录制节目,因而把许多喜欢的事情耽搁了。今天录完节目,撒腿往保利剧院跑,去看话剧《老舍五则》。

    编剧王翔是戏剧迷,不仅昆曲缠绵靡丽之音中可见他的推手,话剧舞台的抑扬顿挫中也留下他的身影。他请我去看为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而改编的话剧《老舍五则》,并告诉我这是“北京话的话剧”。

    老舍是个剧作家,最知名的话剧就是《茶馆》,人艺经典剧目,长盛不衰。其实老舍早年是个小说家,长中短篇小说没少写,尤其短篇,许多被他自己的成就淹没了,鲜为人知。这些小说多半是对旧...

Read more

第五百六十篇•鞋垫


    我小时候家里老接到山东老家寄来的包裹,包裹中除了好吃的地瓜干,还有就是好看的鞋垫。鞋垫都是手工缝制的,红色为主色调,上面一针一线地绣满图案,按专业术语叫吉祥图案。我记得图案中以莲池鸳鸯、花间蝴蝶为多,中国人的爱情无处不在,藏在脚下也是一种幸福。

    小时候的鞋总不合脚,大。那时每家每户为了节约,总是给孩子买的鞋大些,防止脚长得过快,鞋没穿坏就小了,所以有备无患。解决鞋大的办法就是垫鞋垫,有时候一副不行再垫一副,但往往会发生一个问题:鞋垫乱窜,有时候会大半个从脚后跟跑出来,从后面望去很难看。

  &...

Read more

第五百五十九篇•歌词


    人一生中总要有许多尝试,但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广西卫视为我打造的新栏目《收藏马未都》主旨益智而轻松,透过文物讲文化,拿文化说事,要明白做人。

    为了公众的兴趣,我提议推出一首新歌,并希望能够流行。我和张亚东聊了,亚东和我说,要想歌好听先要写歌词,现在流行的曲在先后填词不行。所以写歌词的重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在我肩上了。

    我在书桌前憋了三个晚上才算写完。歌词分三段,原拟删去一段,保留两段。可请了许多人看,都说删哪段都不好,还是三段好,长就长点儿吧。在忐忑不安中我交给了亚东,我和亚东说...

Read more

第五百五十八篇•破案


    近几天河南商丘的赵作海案是新闻媒体的焦点,前两日新闻媒体的报道口径一致,都是新华社的通稿,除了看见赵作海一放出就“被旅游”了,再无实质性的进展,而今天的《京华时报》刊登了赵作海早年被刑讯逼供的案情,的确有些让人瞠目结舌。

    赵作海说,早年“在公安局关了30天,几乎天天被打,稍微不按他们提示做,就用擀面杖打或者拳打脚踢。”前几日看报道说发现的尸体无头无四肢,我就想这是极为重要的破案条件,找不到这些破案恐难成立。赵作海释放后说:“他们问我(尸体的)头和四肢的去向,我只能乱猜。”看到这里我真替赵作海及办案人员悲哀啊!

&...

Read more

第四百八十三篇•临危不乱


    昨天晚上刚进家就看到一条揪心的新闻,武汉的长江大学有三名大一学生何东旭,陈及时,方招,因下水救人不幸罹难。三个大学生今年刚刚入学,仅一个多月,都只有十九岁;看着他们年轻的面孔,设想着他们的过去与未来,设想着他们的亲人与朋友,令人扼腕叹息。

    我向三位奋不顾身的大学生致敬!他们如此年轻的血液中流淌着古老文明的传统精神;临难忘身,见危致命。(柳宗元语。致:献出。)我看完这条新闻,在沙发上坐了许久,想到一个久未涉及的问题。

    我们传统文化精神中提倡“舍生忘死”,在民族大义面前,这种精神...

Read more

第五百二十八篇•刘岩


    刘岩给我电话,想在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到观复博物馆看看。我知道她出门不易,就早早地到博物馆等她。离约定的时间还有十分钟,工作人员告诉我说刘岩到了。

    我陪她先看陶瓷馆。这时博物馆参观的人已少了许多,我和她边聊边看。刘岩坐在轮椅上,她看展品与我看展品角度略有不同,这是我过去没有想过的。一般来说,博物馆展柜里的展品是为观众站姿设计的,坐着看时角度有些过低,是否会影响展出效果?这对我建新馆是个课题。

    刘岩的专业是舞蹈,本来她在奥运开幕式上有一段独舞,不幸在开幕前的一次彩排中,由于工作人...

Read more

第五百四十篇•《富春山居图》


    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绘制《富春山居图》时不会想到后来发生的事情。1347年(元至正七年),当时已78岁高龄的黄大师经过数年的揣摩,终于下决心开始画家乡山水长卷,此画费时三年,定名《富春山居图》,后成为中国山水画长卷的典范,在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占有一席。

    1350年(至正十年),黄公望将此画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从此在第一位藏家的担心中开始了漫长又富有传奇的历程。明成化(1465—1487)年间,此画到了大画家沈周手中,沈周到处显摆,请人题跋时不幸丢失,虽后又在画肆遇到,但囊中羞涩,只好背临一...

Read more

第五百四十九篇·太平绅士徐展堂


    我和徐展堂先生认识显然是因为收藏。当年徐先生是藏界叱咤风云的大腕,出手很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人还不知收藏乐趣之时,香港拍卖大都是日本人的天下,日本人想要的东西基本上没中国人插手的份。我那时年轻,人穷志短,只能站在拍卖场上作壁上观。一次在与日本人竞拍一件瓷器时,徐先生的坚定使价格扶摇直上,当最终价格突破千万而落槌时,满场掌声雷动,徐展堂先生因此获得“抗日英雄”的雅号;回顾这一幕,我仍不免激动,但徐先生此时已驾鹤西归。

    徐先生年长我十四岁,我三十几岁时他已近五十岁了,初次见面时我还是明显感到年龄差的压力。尤其那时改...

Read more

第五百五十篇•红杏出墙


    又一次来到日本。这次是我率团出行,所有的同行者都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日程安排很紧,四夜五天,却要看8家博物馆,每家博物馆都是日本知名博物馆,各具特色,其中大部分我都参观过,此次一边做导游,一边重温旧梦。

    旅行社安排得很合理,从大阪入境,一路向东北,至东京最后出境。早上从家门出来时我看了一下表,还没到六点呢,中午却已抵达日本大阪关西机场,然后过关上车,高高兴兴的一团人向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进发;一路上,导游为头一次来日本的团员们详细讲解,我也将15年前来过这家博物馆凭记忆向大家做了介绍。

  &...

Read more

第五百五十一篇•时间宝库


    大阪城公园是日本著名的赏樱圣地,丰臣秀吉的私邸在樱花的陪衬下凸显日本文化独有的色彩。我们抵达此地时按常年气候樱花早已不在,可今年不然,低温微风让盛开的樱花持续展现,等待我们这些远行者的到来。

    樱花是日本人性格的写照,当该凋零的时刻,一阵风即可使之如雪纷飞,其景壮烈,无怨无悔。记得有一年来日本看见过樱花凋零的那一刻,我触景写下“捧泉以为酒,落樱铺成席”之句,许久不能忘怀。

    此次并未以赏樱为目的,却又看见盛开的樱花。人生许多事情都是不期而遇,好事不是能规划来的。满园的樱花让大家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