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嘉映

男,1952年生于上海,后随父母迁居北京。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1978年5月考上外哲所研究生,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11月赴美留学,90年以《论名称》一文获博士学位,其后赴欧洲工作一年,1993年5月回国,重返北大任教。主要译著有《存在与时间》,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自2002年起承担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本科生的“语言哲学”,全校本科生公选课“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哲学系研究生“心智哲学”、“欧洲大陆哲学”、“英美分析哲学”等基础性和研究性课程。

读书是为了培育自己的心智


  01.文字时代和图像时代

  跟从前的时代相比,读书这事儿变化很大。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学校里每年都办旧书大卖场,还没开门,门口就挤满了穷学生,开门,冲进去挑自己要的书。成千上万本书,书脊朝上摆在大长条桌上,谁抢到算谁的,美国学生眼快手疾,我们留学生眼慢,吃亏。一美元一本的,两美元一本的,三天后撤场,一袋子几块钱。

  十年过去,盛况不再。这两年在美国逛社区图书馆,也都有卖日书的,也摆在长条桌上,价钱更便宜,无人问津,也就是老头老大太过去瞎翻翻。我自己读书,读过了大多数就送人一一没住过大宅子,只放得下那么几个书架,新添一批就得送出去一批。从前,年轻人还挺稀罕你送的书,现在都改网上...

Read more

教育和洗脑有什么区别?


  教育的理想是举一反三,我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解,才能举一反三。

  灌输和洗脑则在于消除你的独立见解,你所接受的东西里不包含未来自主生长的种子。 

  ——陈嘉映

  让我们看看别人是怎么界定洗脑的。在辞典里在网上可以找到对洗脑的多种多样的定义。这些定义都没有提到暴力支持。

  这里不重复这些定义,归纳下来,大致意思是:强行灌输一套虚假的观念。

  有的说法更周全,加上了“为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给别人强行灌输一套虚假的观念。

  这个定义里面有三个关健词,一个是灌输,一个是虚假,最后一个是为了洗脑者自己的利益。...

Read more

有没有未来哲学?


  过去、现在、未来哪个更重要?

  我从海德格一个著名的说法开始,海德格尔讲这个时间的三维里面,未来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将来我们干什么都没有意义了。当然有人把当前放在最重要,这个比较典型的,就是“及时行乐”。我们要是读读诗、读读文,有些蛮高尚的人也是这么想的,比如说像李白,及时行乐的诗有很多。但是如果我们看比这些诗句更系统更深的书籍的时候会发现,当前也不是最优先的,最优先的是过去,从前的人一反思,一讲标准,一讲好日子都是在过去。那么古今的人的眼光有什么方面不一样呢?古代的人更把过去放在很优先的地位,今天的人把未来放在很核心的地位。

  关于“...

Read more

哲学的用途


  从书店里一排排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论正义》,《逻辑和语言》,《时间的本质》,这一类题目,看看作者是中国人,不假思索就把书插回书架。这类书多半是把一两本外文书编成一个拙劣的中国版,要么干脆自己瞎编滥造。系统思考不是咱中国人的强项,有本事的中国人都在写随感,不写理论著作。先秦以后,中国人就忘了有概念辩证这一门,有科学精神这一道。咱们擅长偈子、随感、拈花一笑,虽然后来一百多年,笑得少了,哭得多了。哲学是人家印欧语族的游戏,咱可以喜欢,看个热闹,但不大玩得起来,就像中国也有些人爱看橄榄球,只没见人玩这种游戏。眼下在中国从事哲学的,能一五一十介绍一下西方思想,大家开开眼界,就算好的。也许十年...

Read more

快乐与至乐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为《快乐与至乐》,希望这个话题对大家来说,不会感到太过沉闷。快乐,不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思想史的思考中,一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题目。在西方哲学中,就有一个“快乐主义”的哲学流派。这个哲学流派经过种种变形,一直到今天都非常有影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重要的思想家,无一不对“快乐”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思考。中国也有这样关于“快乐”的类似学说。在近代,大家可能最了解的是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学派,他们把人生的目的定义为追求快乐。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看法。又比如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对人性进行研究,他就把它叫作&...

Read more

书的长度


  风入松书店开张不久,就在京城名列榜首,据说一直日进百十种新书,目不暇给。然而,翻开一本,摇摇头,翻开另一本,摇摇头。非无好书焉,但要从众多鱼目中挑出一本多少像本书的书,颇费功夫。中国人强于外国人之处寥寥无几,书写得短是一条。论语道德经那种一字千金的不去说它。日知录“以一生精力为之”,天文地理无所不及,印出来不过薄薄一册。就连说文那样的辞书,再加上段玉裁的注解阐发,不过一本。书短的好处是明显的:买花钱少;带手脚轻省;读印象深,即使忘了,何妨再读一遍?读一人之余,尚可读别人,特好孔子的人,仍有余力读庄子;读书之余,尚可躬行,尚可游乐,特好读书的人,也不一定非落到皓...

Read more

人是自私的吗?


人的仁慈大度很难用自利来解释,人的贪婪、残暴、阴险又何尝能用自利解释清楚。

新中国的说法,自私是万恶之源,资产阶级最自私,万恶不赦,共产党大公无私,吃喝住用都由公家提供。到新新中国,中国人更加进步,不仅行为不可自私,自私的念头也要不得,于是,全民狠斗私字一闪念。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最新中国,自私从首恶的席位上退了下来。而且,很快,听理论家说,人都是自私自利的。

人皆自私这种说法,古已有之,荀子说: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司马迁...

Read more

我们身上的感应思维


  远古人类把世上的事物理解为互相感应的东西,死人和活人互相感应,星辰和生死兴衰荣辱感应,木星主福而火星主祸,女人梦见了神人,或者跑到山里踩了一个脚印,就怀孕了。这种思维方式叫作“感应认知”。初民社会中大行其道的巫术就是建立在感应思维之上的。人们施用魔魇让对手得病甚至死掉,或者让战斗的敌对一方失掉阳气,增加自己的阳气。

  相信感应跟相信物理因果是不一样的。在物理因果关系中,受动的那个物体是完全消极的、被动的,比如施力给桌子,桌子是完全消极的,力来了它就动,力撤了它就不动。而在感应中,受感者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并不只是被驱动,它有所感、有所应和,它在受感而动之...

Read more

事实的说话方式


  我们有时侧重从我们的感受和评价说到一件事情,有时侧重从事情本身是什么样子说。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即可大致看出这种区别:“这只手镯真漂亮,可是太贵了。这只手镯是翡翠的,4000元。”

  漂亮不漂亮,往往因人而异;贵还是不贵,要看说话人的钱包有多大。这只手镯是不是翡翠的,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鉴定,它标价4000元,对张三李四都是4000元,无论他们是贫是富。

  有些话,差不多只是在评价:她太可爱了,可爱得难以形容;该犯一贯思想反动,反党反社会主义,影响极其恶劣。有些话,差不多只是谈自己的感受:昨天晚上的事儿太可怕了,我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浑身发抖。有些话...

Read more

我们这一代


  谁是我们这一代?社会学家有他客观的尺度,我呢,只是从一己的视角来看。我1952年生在上海,6岁在北京上小学,知识分子干部家庭,这大致划出了我着眼的“我们这一代”。有一种说法,叫做“老三届、新三级”——“文化大革命”时的中学生,恢复高考后的77、78、79级大学生和研究生。这种说法,大概既有点客观也有点个人,我的朋友、熟人差不多都在这批人里。

  鼎革之后,发生了很多大事件,“镇反”,“三反五反”,“公私合营”&l...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