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杂志编委。

高考制度是迫不得已的荒谬


  几年前,香港大学在内地招生中拒绝多名高考状元的新闻,在舆论界引起很大的轰动。250个招生指标,竟容不下11位天之骄子,不过,港大的理由很明确:这些状元,属于“高分低能”,面试成绩不及格。港大对申请人的考量,要全面考虑其英语的应用能力、学习潜质,是否适应香港生活,以及对香港是否有贡献,若是只求读书来港,完全不打算参加课外活动的“书呆子”,则不会收录。

  港大并非标新立异,这不过是国际一流大学录用新生的普遍原则而已。大学培养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应试机器,而是有创造和适应能力、素质全面、热心公益的各界精英。这样的培养目标,内地大学虽然原则上也...

Read more

中国人为何缺少“工匠精神”?


  我是做文化研究的,所以不从经济角度、技术角度讲“工匠精神”,主要从文化角度来解读一下“工匠精神”。

  李克强总理把“工匠精神”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段话他是这样说的: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最近对“工匠精神”有一些讨论,但是“工匠精神”不能仅仅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只与技术有关、和经济有关。实际上既然谈到了“精神”,它就不是一个技术的问题,实际上它是一种文化,精神一定是文化。

...

Read more

中国崛起的背后:如何从富强走向文明?


  中国的崛起,今天已不是一个愿望,而是一个事实。中国今天已经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但是她将继续往哪个方向发展,让全世界都迷惑不解。吴建民说,中国现在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全世界都缺乏准备,我们自己更缺乏准备。

  本来邓小平制定的国策是韬光养晦,不出头,甘于边缘,一门心思搞建设。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西方世界开始衰退,中国继续高速发展,一下子让全世界聚焦中国。中国成为与美国同样重要的世界大国,但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国?中国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

  本文将论述三个问题:

  第一,晚清以来的强国梦包括两个梦想,一个是富强,另一个是文明。然而,在近代中国大部分历史当中,一直是一个...

Read more

假如中国真的统治了世界,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胜利?


 

  中国今天已经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但是她将继续往哪个方向发展,让全世界都迷惑不解。中国成为与美国同样重要的世界大国,但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国?中国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

  假如到了2050年,真的像马丁·雅克所说的中国压倒了美国,统治了世界,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胜利呢?是中国文明的胜利,还是西方精神的胜利?

  本文选载自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著作《中国,何以文明》(中信出版社2014-1),原标题为《中国崛起的背后:如何从富强走向文明?》,上标题为编者所拟。

  中国崛起的背后:如何从富强走向文明?

  中国的崛起,今天已不是一个愿望,而是一...

Read more

重温王小波让我们清醒许多


  历史常常出现这样的图景:有些人生前声名显赫,死后很快被人忘却;另一些人一生寂寞,身后却被发现具有特别的价值。王小波应该属于后一类人。尽管在他活着的时候,曾经得过海外多种文学、电影奖项,但基本是墙内开花墙外红,国内的文学圈一直对他保持着沉默——不是出自敌意,仅仅是因为无法理解他。

  在中国文化的精神谱系上,王小波似乎是某种异数:不仅其文学风格无法归类,而且这个人也难以理喻。从年龄来说,王小波属于红卫兵一代人,但偏偏最缺乏红卫兵的狂热激情,反过来倒多了一份英国式的清明理性;从思想脉路来说,他似乎是半个世纪以前中国自由主义的精神传人,但又不似胡适、陈源那样带有自...

Read more

魔都文化的多重面相


 

  在海派文化之中,有非常复杂的各种互相对立、互相冲突和互相渗透的元素。这些多歧性的元素,包括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不同,外来文化之中,还有西洋文化与东洋文化的区别,而西洋文化之中,又有清教徒文化与拉丁文化的紧张;在上海人的文化性格之中,充满了布尔乔亚(资产阶级)与波希米亚(流浪文人)两种基因的对峙,以致于最后融合成上海独特的“小资”情调;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海既是自由派文化的大本营,又是左翼批判文化的故乡;上海有悠久的知识精英启蒙传统,也有同样源远流长的市民消费文化传统;上海是一座世界主义的城市,被人讥讽为“崇洋迷外”,但在近...

Read more

中国学术为什么做得这么烂?


  如今国家与大学的行政管理部门,控制了学术研究的绝大部分资源,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不仅垄断了学术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而且也控制了学术成果的生产与再生产。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后,中国的大学发生了跨越式发展,学术研究也获得了来自国家前所未有的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在大规模投入的情况下,虽然学术研究在数量产出上获得大丰收,但为什么公认的、有分量的一流成果却与投入严重不成比例?为什么中国的学术至今无法站在世界的前沿?

  学术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术评价体制,如果评价体制发生了问题,就会诱导研究人员向扭曲的方向发展。在大学学术研究之中,理科、工科、...

Read more

小粉红们了解台湾的迷离身世吗?


摘 要:台湾年轻一代出生和成长的时代,与他们的父辈不一样,台湾变成了一个暧昧的所在,自以为是国家,却不再有国际公认的主权;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却有独立完整的治权。于是,台湾人的身份认同之中,最纠缠、最难以道明的,便是一个nationality

本文原标题为《亚细亚孤儿的迷惘——四代台湾人的文化与身份认同》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

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

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

多少人在深夜...

Read more

建立学术共同体的内在“行规”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后,中国的大学发生了跨越式发展,学术研究也获得了来自国家前所未有的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在大规模投入的情况下,虽然学术研究在数量产出上获得大丰收,但为什么公认的、有分量的一流成果却与投入严重不成比例?为什么中国的学术至今无法站在世界的前沿?

学术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术评价体制,如果评价体制发生了问题,就会诱导研究人员向扭曲的方向发展。在大学学术研究之中,理科、工科、医科、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有各自的学科内在逻辑,不宜一刀切地实行同一种学术评价体制,本文仅就我个人比较熟悉的人文学科评价体制改革谈谈我的看法。

一、量化的、外在的、行政主...

Read more

王元化,中国文化托命之人


      过去的我,有一个习惯,每年的11月30日都会从日程中留出来,留给王元化先生。这天是先生的生日,这天晚上,与先生最亲近的学生、朋友都会相聚一堂,为老人家祝寿。起先是轮流做东,后来先生年岁大了,走动不便,便固定在他常住的庆余别墅小餐厅里。顺便说一下,我妻子的生日也是11月30日,对我个人来说,这很有一点家宴的感觉。

   先生是1920年生人,与我父亲同岁。家父走得太早,一次意外的脑溢血,就离开了人世。我是一个遗腹子,父亲只在照片上,在家人的描述中,习惯成自然,也因此形成了我特立独行的性格。直至在我40岁的时候,遇见了先生。因为心灵的相契,渐渐走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