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辛泊平

70年代生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人民文学》《诗刊》《青年文学》《星星》《雨花》《青春》《文艺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南方都市报》等近百家报刊发表作品若干,并入选多种选本.作品被《读者》《中华文摘》(香港)等二十多家报刊及人民网、新华网转载,有作品被译介到国外.现居秦皇岛市.
邮箱:[email protected]

好诗细读:花非花,雾非雾


清晨

 红土

 

那些还没有醒来的梦就让它

留在梦里  已经醒来的

也让它自己醒着

它们都留在各自的房间

不会占据我的阳台,也不会喝掉我的豆浆

它们醒着,或梦着

都是我的

它们平衡地走在我身体的两侧

既不向左,也不向右

2011.5.11

花非花,雾非雾

——读红土的《清晨》

辛泊平

 

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一夜被梦纠葛不清,早上醒来,竟然怅然若失。噩梦让我庆幸,明亮的窗户让我知道我还活着,好好的活着;而那种所谓的美梦,却让我觉得当下的琐碎与无趣。我当然知道,小沈阳版的眼睛一睁一闭的生命逻辑,实实在在的肉体存在,感觉到的呼吸和体味,这就是生命的全部...

Read more

从药家鑫案件可以看到我们的内心有多阴暗?


蒙羞的词汇——药家鑫

 

一个爆炸的词条,从天而降的恐怖与阴冷,

年轻的杀戮,无法回头的毁灭。

 

或许是的,象牙塔里的神圣早已坍塌,

生存的烙铁,把灵魂烙得笔直而坚硬。

 

多重的审判,不惟对这个还未涉世的“刽子手”,

还有他背后的家庭,猜测如蜂群一样漫天铺开。

 

网络的胜利,让人们迅速抵达正义的表象,

二审过后,法庭之外众人燃起了的鞭炮。

 

我无法抵达现场,但却闻到了浓浓的火药香,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律法。

 

但一个生命就此结束,和另一个一样有人悲伤,

宗教里的救赎,永远在遥远的来世。

 

我无力...

Read more

这个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什么?


树木

辛泊平

人近中年,越来越喜欢树木了。

以前也喜欢,不过那时的喜欢有条件。儿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一个是河边,一个就是树林。那时,去树林,倒不是欣赏树木的风姿,也不是在树下参禅,而是折一根树枝当剑,和小伙伴们练习厮杀。所以,树木如何并不重要,关键是有游戏的氛围。如果撞见一只兔子或者一只飞不起来的鸟,那便是树林的馈赠,便是尽情撒欢的理由。青春时代喜欢树木,也不是因为树木的婆娑,而是因为它的枝繁叶茂,可以撑起一片相对自由和纯净的空间,让初恋的人们可以在那里倾听对方的心跳,呼吸不同于街道上尘土飞扬的清新和只属于两个人的甜蜜。在那些日子里,树木不是意义本身,它不构成事件,只是背景。

而今,...

Read more

重读红色经典:那往日的豪情和信仰


英雄的意义

——读《铁道游击队》

辛泊平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是近几年在读书圈里颇为流行的一本书。夸张一点说,大有当年卡夫卡、博尔赫斯的冲击力。应该说,这本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评论专著,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引证和严密的剖析,而更像是随意的翻看和随意的谈话。对于那些动辄推出流派,动辄抛出理论,动辄引言千万的论文,我是深恶痛绝的,而卡尔维诺这一点倒深合我意。按照卡尔维诺的说法,经典就是那些禁得住时间淘洗、禁得住一读再读的作品。对此,我深以为然。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经典,这一点不言而喻。然而,每一个时代也有这样一些文本,它们可以穿越时空,在另...

Read more

只有疯子可以畅所欲言


掌纹

 

阴雨连绵,适于家居的天气。

读书或者枯坐,目光穿越乌云,

羊群朵朵,芳草碧连天。

湿漉漉的街道,江南深巷的青石板,

落落寡欢的女子,病态自足。

树木蓊蓊郁郁,香樟或者榕树,

巨大的树冠,支撑起一片私人的空间。

或者喝茶,看茶叶在杯中浮沉,

看茶色一点点淡去,无味之味。

或者拥被而卧,隐隐的霉味也是软的,

一个人的空白,甘心输掉的日子。

而心,早已是浸透雨水的花冠,

饱满而沉重,绚烂而短暂的凋零。

然后,辨认苍老的面容,珍藏桃花,

然后,触摸新生的秘密,一如从前。

2011-5-6

 

阅读

 

从一个词汇到另一个词汇

我走得并不匆忙,悲伤或者叹息

...

Read more

危险的阅读


暮春

 

阴雨连绵,花事沉重

四月的北方少有的天气

柳絮粘在马路上

花瓣零落成泥

青春灿烂的尸骸

老人关闭了回忆

 

而日子仍在继续

发霉的柴米油盐

吃辣椒的舌苔变厚

白开水的味道

永远温吞

蚂蚁忙忙碌碌

不知疲倦的卑微

危险无处不在

 

我开始怀念南方

层层叠叠的山峦

湿漉漉的葱茏

弥漫的大雾

以及,青春的伤感

2011-4-30

 

危险的阅读

 

阅读一直在继续

身体的另一条动脉

无声无息的流淌

不可或缺的呼吸

 

早已过了迷路的年龄

信息四通八达

一成不变的上班路线

在阅读中被强行拦下

 

我不得不在尘世放弃尊...

Read more

究竟该不该让孩子们读《弟子规》?


原来经典可以这样阅读

——读《解读弟子规》

辛泊平

 

 

要不要让孩子读《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启蒙读物,似乎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近些年因为有些人倡导国学诵读,争论更是愈演愈烈。支持者认为,读这些书籍,可以增强孩子们的国学修养,可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提高孩子们待人处事的修养。反对者认为,让孩子们读这些老掉牙的东西,既不符合时代的需要,也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争执的双方都振振有词,理由确凿,但是,就是谁也说不服谁。其实,在我看来,问题根本没有那么复杂,鲁迅先生早就提倡过拿来主义,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传统的,我们都可以敞开胸怀,大胆地拿来,然而甄别,...

Read more

拆迁现场


然后……

 

人群之中,他厌倦人声

混迹但不扎根,貌合神离

追慕凤歌笑孔丘的楚人

 

文字之内,他厌倦真理

警惕振振有词的政客

与谎言不共戴天

 

然后掩卷,看无字的墓碑黄昏成林

然后沉默,把自己坐成长长的黑夜

然后转身,看荒凉的村庄渐行渐远

2011-4-1

 

轮回

 

从一个故事里走出来

似乎不用太久

而救赎则需要一生

 

老式的镜头迟缓

胶片发黄

泪水随之东流

 

我说的只是历史

容易被遗忘的屠杀

需要后人耐心打捞

 

守候,并长久凝视

拒绝童话之后

绝望,便是最后的涅槃

2011-4-11

&nbs...

Read more

当代中国文学需要什么样的批评家?


一个有肝胆有担当的批评家

——读李建军的《文学因何而伟大》

辛泊平

 

这是一个众生喧哗的时代,是一个告别了广义代言人的时代。人人都在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不管有没有人倾听,不管有没有掌声。相应的,在今天,似乎从来不缺少文学批评,报刊,博客,甚至当下最流行的微博,平台林立,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或者长篇大论,言必称希腊,或者三言两语,只求快意恩仇;理论的,感觉的,学院的,民间的,吹捧的,棒喝的,不一而足。然而,读来读去,又觉得不太对劲,那么多文字,那么多声音,却觉得没有几个是可以读、可以听的,或味同嚼蜡,面目可憎,或不知所云,云山雾罩,总之是没有什么启示和收获。更多的是挟裹着功利的...

Read more

奈保尔:殖民地之下的心灵写作


一条街道上的百味人生

——《米格尔街》阅读印象

辛泊平

 

一直想写一个村庄或者一条街道,一个能呈现儿时记忆的地方,然而,每次落笔总是不能样子。记忆是破碎不堪的,然而,有时又是的那样的清晰可触。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家乡的一条街道,那条让孩子望而止步的街道,树木阴森,老宅几座,这些已经对孩子构成阴影;然而,这还远远不够,那条街道上几乎集中了整个村子的哑巴和瘸子,那种残缺,更像是一把刀子,直逼孩子的眼睛和心灵。在乡下,大人们相信因果报应,所以,总是拿那些可怜的人吓唬不听话的孩子。那是一种神秘的训诫,让人不敢怠慢,不敢僭越,于是,孩子们便只有在恐惧中,走过那条仿佛永远也走不到头的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