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娄荫池

1947年1月生于辽宁省黑山县,1968年9月于辽宁省开原高中毕业后下乡务农.1970年9月招工进铁岭某军工厂当工人,1981年调开原某公司工作,1987年调开原市商业局工作至2007年1月退休.

老年人上网


 

 

网络,是人们放飞心灵的平台,是释放各种压力的最好憩息地。为了排解孤独和寂寞,老年人上网聊天已经很普遍、很平常了。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怀,将自己埋在心里的话一吐为快。你在与他(她)的交流中,寻找一种精神的慰藉。于不经意间,你感觉你的生活中多了一种无名的牵挂,少了一份精神的孤独。

作为老年人,多年的婚姻生活,早已将燃烧的激情熄灭,也许还有些许爱情,可能也已转化为亲情。这种淡淡的感情只带着责任和义务,只为生活而生活,精神世界已没有了活力。所以,许多老年人退休后就被锁在日子里,一天天的麻木,就像渴望点什么,总想找到一种感觉。是网络激活了他们,于是就有...

Read more

小城春秋


 

我是1960年秋天随父母来到开原的,那时,我14岁。从辽西偏僻的农村,来到辽北的一个县城,对这座小城市充满了新奇和神往。开始觉得这城市比我故乡的村屯大多了,房子多、街道多、商店多、车多、人多……虽然全城最大的百货商店只有一幢二层楼,但对于我这个乡下孩子来说,已经感到非常新鲜了。几乎每个星期天,我都要到那里去,反复体验“更上一层楼”的感觉。有时还要带弟弟妹妹去,楼上楼下地跑来跑去,东张西望地欣赏柜台里面的玩具...

Read more

感受《清贫》


 
        在庆祝建党88周年之际,重读了革命先驱方志敏烈士于1935年5月26日写于狱中的《清贫》,更有一番新的感慨。
       作者在文章开头就写道:他“从事革命斗争多年,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从没奢侈过”。他“经手的款项,总数在数百万元,但一点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业,从未染指”。方志敏同志当时身陷囹圄,却仍以这种大公无私的美德自傲,仍时刻不忘自己的伟大志向。如今细细品读,不禁浮想联翩,...

Read more

想起当年“老三届”


 

 

 所谓“老三届”,就是指“文革”期间毕业的66届至68届中学毕业生。由于他们都是“文革”前入学的,又呆在学校的时间长,前面就被形象地加上了一个“老”字。我们开原高中的“老三届”,具体是指66届至68届的高中毕业生。

 当时的开原高中,三个年级每个年部都是6个班,每个班约有60名学生。那时的开原高中是男女生分班的,我记得只有高一和高三各有一个男女混合班。我们67届(高二)是4个男生班,2个女生班。一条南北巷道把校园分成...

Read more

今天的作家


 

 

 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笑忘录》中写道:“著书癖在人群中泛滥,其中有政治家,出租车司机,女售货员,女招待,家庭主妇,凶手,罪犯,妓女,警长,医生和病人。这向我们表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作家,没有谁例外,所有的人都有权利冲到大街上高声大喊:‘我们都是作家!’”

 是的,我们都是作家。著书只作为少数人的文化特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要你舍得花钱,你就能出书,出了书,你就是作家。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现在,除了昆德拉在前面提到的著书者的身份之外,如今还有演员...

Read more

由毛主席“数荐不纳”想到的


    建国之初,国家文史馆成立不久,杨开慧的好友、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时任长沙中学教师的李淑一托人找到毛主席,请他荐自己去国家文史馆工作。然而,此事却使毛主席十分为难,他于1954年3月2日就这件事,写信给秘书田家英说:“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长年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她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给以帮助也说得过去。请函询杨开智转李淑一先生,请她表示意见。”

  毛主席的这件往...

Read more

闲话爱情


 

 

如今在有些人的辞典里,爱情已不再神圣,正如诗歌不再高贵一样。现在,爱情已沦落为一件好看的衣服、一杯临睡前的红葡萄酒;爱情不再是生命的经典,而是一种生活的点缀、一种有钱人的游戏、一种可以用来吹牛和说黄话的娱乐方式……

在韩国电视剧《爱情是什么》中,爸爸认为“爱情是一坛酒,愈久愈芳香”;老妈则说“爱情是一锅粥,越熬越黏糊”;姐姐却固执地发表高论:“爱情是一碟菜,酸、甜、苦、辣、咸,只有亲口品尝,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口味。”

或许有人说,现在给爱情下定义是危...

Read more

欲忘这东西


 

 一个人能活多久?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计算结果,恐怕最长的也很少有人能达到三万六千五百天,也就是一百岁。但一个人的欲望到底有多少?恐怕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也统计不出来。勿庸置疑,你、我、他,还有千千万万的凡夫俗子都摆脱不了欲望的纠缠。当然,人有欲望并没有错,或者说人正因为有了欲望才有前进的动力,才有拼搏的雄心和超越的勇气。每次一个小欲望的实现,只是下一个欲望的开始,无休无止,生生不息。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叫做欲望的东西努力着、拼搏着、冲动着,甚至屈辱着、苟且着……

眼下,种种迹象表明,欲望这东西,正以燎原之势疯狂地蔓延着。不同时代的人,有着...

Read more

书卷作良医



        一位老作家在回忆文革期间闯过磨难、战胜孤独和病痛的时候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读书读得最投入,最专注的阶段,还是人在倒霉的那一阵子。外面的欢乐与我无缘,人是孤立的,但一卷在手,又不孤立了。通过日积月累,不知不觉,自己似乎有长进了,能看到其中的内在联系和历史渊源,心中顿觉宽慰不少,在生活中挣扎的勇气也增长了不少。” 由此又想到自己重病住院时整日与书为伴的情景。是那些书籍、杂志为我驱走了寂寞,化解了焦虑,减轻了病痛,增强了信心。特别是那些有关养病保健方面的书刊,对我能较快病愈出院起...

Read more

学会“低头”


    有人问苏格拉底:“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犹豫地回答:“三尺!”那人很惊讶:“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尺高,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人如何立于天地之间?”苏格拉底笑而言曰:“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学会低头呀。”无独有偶,被称作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前辈。年轻气盛的他,挺胸昂首迈着大步,进门撞在门框上,迎接他的前辈见此情景,笑笑说:“很疼吧?可这将是 你今天来访的最大收获。一个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