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思彤

网络爱好者

叫人提不起兴趣的一期南周


  2006年10月13日,在我拿到头一天出版的南周进入阅读状态后,不知道是因为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突然被免职的消息的影响,还是因为这期南周文章的选题跟我的需求没有吻合,总之,翻来翻去,老是提不起兴趣,长的短的,很少有能读完的。这是我自己的阅读状态问题,还是南周的问题?

  其实,南周对这一期的报纸也还是下了功夫的。从所有版面的文章看,基本上有这么几大主题。

  一是女足。头版很醒目的大幅绿色图片,标题却是《“铿锵玫瑰”为何处境凄凉》。我跟全国许多球迷一样,对女足兴趣不大,比赛本身就很少看,对女足的处境,只简单地看看马晓旭1500元人民币的月工资就算完事了。照...

Read more

下台的他信、小泉与向左转的拉丁美洲


  2006年10月5日这一期的《南方周末》,国际时事相比之下更加引人瞩目。《他信:“首富总理”沉浮录》、《小泉时代:日本经济无为而治?》以及《拉丁美洲向左转》三篇重头文章,详尽地披露了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相关国家元首的执政经历和理念,他们要么是我们的近邻,要么是从另一个阵营向我们的社会主义靠拢,因而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索,让我们产生联想。

  泰国看守总理他信由于在政变中突然下台而一夜成名。全球上百个国家的领袖人物不计其数,他信只是其中之一,加之又是泰国这样的小国,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许多人在此之前对他一无所知。然而在泰国政变的第二天,他信和曾经属于他的国家,被全球...

Read more

文字的救治与屠杀


  这篇文章是为2006年9月21日的《南方周末》写的阅读评论。想到这个有血腥味的标题,是受了26版所引法拉奇《愤怒与自豪》中的一段话的影响。这段由毛喻原翻译的话是这样的:“对我来说,写作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事情,不是一种消遣,不是一种发泄,也不是一种减轻痛苦的方式。因为我绝不会忘记,写下的文字既能做出大量善举,也能制造无数罪恶,既能救治,也能屠杀。”这段话位于《争议法拉奇》一文压题照片的旁边。照片上,一代名记法拉奇显得格外年轻,她表情坚毅,目光深邃,略带忧愁。

  法拉奇的名字出现在本期南周的头版,那是一篇方舟评论,标题是《什么造就了法拉奇神话》。恕我浅薄,我先还...

Read more

社会责任需要我们提高


  我对上一期《南方周末》所用的评论标题是《南方周末不是肯德基》,并在评论的末尾写下了“我也很庆幸南方周末毕竟不是肯德基,因为如此,所以它的下一期肯定会与这一期有所不同,因而也总是会令人期待。”这样的话。果然,9月7日的南周出现在我眼前时,真的有些大放异彩!按照看报看题的惯例,我从头到尾翻阅了一下本期南周各版的标题,感觉除了新闻版的《巡行卡拉麦里》及与其相关的另一篇《荒野下的诱惑》、经济版的《中国大豆还有戏》、《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引发争议》、《明基分家》等五篇外,其他都是可以而且应该认真阅读的。为此,我不得不腾出了周六周日各两个半天的时间来完成这一次艰难而又充满愉悦...

Read more

南方周末不是肯德基


  读完2006年8月31日这一期的《南方周末》,我在失望之余突然就有了如标题所示的这样一种想法。肯德基的优势就是标准化,员工服务标准化,产品规格标准化,产品质量标准化,产品口味标准化。南方周末是个纯国产化的报纸,就跟许多中餐馆一样,它每一期的质量和口味都是有出入的,没办法做到标准化。

  都说看报看题,对这一期的南周我也不例外。可惜的是,看来看去,适合我的口味的似乎太少。头版的《抢救江卓群》,看上去写的是一位人禽流感治愈者从患病到出院的过程,但现在是禽流感大爆发的时候么?好象不是。所以,在这样一个和平时期刊登这样的文章,也许编辑觉得是未雨绸缪,在我则觉得是时机把握不当。科学版的《陶哲...

Read more

我只是真实地想着你


  这个标题有点儿象抒情散文,它不是我的发明,而是2006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写作版沈奇诗歌中的一句。我对南周写作版的诗歌向来不大感冒,总觉得有些牛头马面不知所云,那些诗人的想法与我们做读者的内心总有些格格不入,然而这一期沈奇的小诗《你说》却清澈透明如漓江之水,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柔软,让我连读几遍仍欲罢不能。

  巧的是,在我读着这首小诗的时候,手机短信又发来了一条“十万个为什么”,同样触动了我的心扉。短信是这样的:“为什么竹子开花后会死?竹子开花是因为耗尽了土壤中的营养,说明它的生命已将尽。竹子希望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结出果实,再造一片竹林。&#...

Read more

大街小巷全都是潘石屹的头像


  已经连续四周写过《南方周末》的读报评论了,这个周末照例想读报的时候,因夫人没将南周带回家而未能读成。周六一上午为此心情郁闷,下午实在忍不住,就自己跑到报摊去买了一份南周来。看来,我对南周之读报评报,已经有了上瘾的趋势。这种情况,对我自己,可能是多了一份额外的牵挂;对南周,则意味着随时有增加一份零售的可能。

  8月17日的《南方周末》有两篇人物访谈引起了我的关注。一是多少有些另类的房产大亨潘石屹,一是多少也有些另类的著名歌手朱哲琴。潘石屹的另类在于,他不光做房产,还写博客,拍电影,搞形象宣传,甚至连他自己都说,“我是房地产界的章子怡”。把自己与女性电影演员放...

Read more

一战壕的思想远远胜过一战壕的石头


  8月10日新一期的《南方周末》,可读的文章不少,象时政版的《江选》出版背景、《江选》摘录、《领导十年必须动位子》、魏英杰关于告别“唯GDP”的评论,经济版的《温州钱,继续游荡》,等等。然而饱餐一顿精神盛宴之后却又费了踌躇,这样一堆非说不可的文字,用什么样的标题才能统领呢?正困惑时,猛然想起本期人物版介绍古巴“迷人”领袖卡斯特罗一文中的一句话来:“一战壕的思想远远胜过一战壕的石头”。这可真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一战壕的思想远远胜过一战壕的石头”其实是1895年领导古巴人...

Read more

写在斯童博客网总访问量突破五万之时


  这几天因为忙于学习与应酬,没有时间上网。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到我亲爱的个人博客上转转,惊喜地发现,斯童博客网的总访问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突破了五万!这意味着:我在2005年12月底许下的新年愿望已经提前半年实现!对这样一个不走色情路线、明星路线、名人路线、哗众取宠路线的个人博客而言,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成就。

  我想,这样一个成就的取得,首先得益于本网对“荟萃草根精英,打造群体博客”这样一个既定目标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我国日益庞大的个人博客阵容中,除极少数名人博客或精英博客因其主人的声誉和地位而迅速窜红并获得相当多的眼球的关注外,许许多多的博客因为先天性地不...

Read more

《母亲杨沫》出版之前居然不给原作者审查?


  老鬼的《母亲杨沫》一书早已名声在外,我曾经在一张报纸上读过其中的部分章节,感觉作者老鬼是个将门虎子,不愧是作家的后代。而事实上,他早期的作品《血色黄昏》我也曾经买过,只不过那时候还不大清楚他就是写过《青春之歌》的著名女作家杨沫的后代,而对他使用“老鬼”这样一个笔名多少有些好奇。

  前天在住宅附近的一家书店闲逛,一进门就看到了《母亲杨沫》这本书。想想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怎么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发现了呢?结果自然是想都没想就掏钱买下了。哪想到,书买回来,还没来得及看呢,今天就在一个叫“道德文章”的个人博客上看到一篇转载的老鬼写的文章,题目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