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颜光明

颜光明上海汽车记者。采访之余,先后参与一些“汽车专题”的策划,如央视12集专题片“与汽车同行”、新民周刊“汽车竞争文化角力”、汽车导报100期特刊“我们与汽车一起走过”、以及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记者眼里的外国汽车》;此外,还在同济大学举办过“汽车文化系列讲座”,在有关报刊开设汽车专栏等。现仍奔波于一线采访,笔耕不缀。

奥迪,对未来汽车的态度与选择


 “在当今世界动荡,能源危机,环保压力加大之下,汽车面对驱动方式的选择,这不仅关系到汽车制造商的命运和前途,也将影响这个产业的走向。”这是奥迪的判断。对于未来汽车究竟采取怎样的方式驱动最佳?奥迪给出的答案是:“汽车未来将由多种技术和能量来源并列为主导。”毋庸置疑,奥迪在多元化汽车驱动方式来临之际,找到了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为其提出“用户可以从多种多样的驱动技术中进行选择,将为每个人提供不同的最佳解决方案”成为可能。

 

奥迪,对未来汽车的态度与选择

 

 

撰文/颜光明

&...

Read more

新版沃尔沃,进入“吉利”时代带来了什么?


沃尔沃进入吉利时代具有现实意义。在业界为中国车企拥有世界豪华品牌感到欣慰之时,也希望中国车企在管理好这个品牌的同时,能让它升值,成为真正支撑自信的底气积累经验。应该说,这是个课题或是一大难题。在以往的中国汽车经营史上只有合资经营的经验,还少有过中方主导管理和经营洋品牌的先例。如果这一步被突破,中国车企立足于世界车坛谁还敢小视?如果说以往对“汽车弯道超车”解释过于牵强的话,那么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功之举倒是真正意义上的在弯道超车。不管怎么说,属于非主流汽车的吉利现在脱颖而出的不争事实难道不引人思考吗?

 

新版沃尔沃,进入“吉利”时代...

Read more

品牌,奥迪胜出的法宝


  在好莱坞明星眼里,当不知道穿什么合适的衣服出席盛典时,就选阿玛尼没有错。同样,当选择豪华车品牌时,觉得拿不定主意时,选择奥迪不会错。这就是奥迪在中国的最大收获,又岂止是成功所描述?而是植入时代的一种记忆!

 

品牌,奥迪胜出的法宝

撰文/颜光明

 

2010年10月,奥迪在中国累计销售100万辆。同年底,奥迪将首次突破年产20万辆。由此,成为中国豪华车第一品牌已无悬念。

这两个数字提供了两个概念,即品牌的影响力,其次是品牌成功落地的回报。

如今,无论用怎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奥迪在中国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超越了商品属性,已融入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

Read more

自主品牌崛起还须过服务关


   汽车进入服务时代已悄然既成事实,亦可以看作是汽车营销方式在转变。在汽车产品同质化,技术趋同化加剧的今天,汽车消费如没有完善的服务作支撑的话那是很难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而自主品牌对此觉醒并意识到且转化为行动,这就是希望之所在。可以说,未来的品牌之战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服务上,“得服务者得天下”将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自主品牌崛起还须过服务关

撰文/颜光明

       今年不少自主和品牌都打起了服务牌。纷纷组织媒体观摩或报道有关汽车售后服务及维修技能比赛等,开始注重服务形象和口碑的传...

Read more

奔驰A级车凭什么出彩?


     

在汽车消费走向理性时,类似于A级车的车型开始多起来了,人们开始接受一种多用途的车型,其参照的依据就是从生活需求本身出发,逐渐拂去一些虚华的属性,还原于真实的诉求。但现实是,一些小型的本土MPV为何没有像A级车那样出彩?看来还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可以“点石成金”,这又是为什么,难道不值得思索吗?

奔驰A级车凭什么出彩?

撰文/颜光明

 

    奔驰A级车在上海上市。场面盛大,气派奢华,借助世博演艺中心更名为“梅塞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之际,...

Read more

用影像记录当代年轻人的生活


   11度青春》贴合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现状,关注年轻一代在奋斗中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展示了“我奋斗我表现”的诉求。但更多的还是表现在责任和担当上,不回避困顿和矛盾,真诚地沟通与表达,直面人生,给人以激愤与理性,重新对于常识的思考。这种回归并没有循规蹈矩,而是以当代年轻人特有的性格和思维及方式重拾信心,寻找理想。

用影像记录当代年轻人的生活

撰文/颜光明

 

 

被冠之为“新媒体电影”,又叫“网络电影”的《11度青春》,自今年8月在优酷网上播出之后,在影视和网络界刮...

Read more

传祺下线提供的思考是什么?


     

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汽车企业突然都变得聪明起来了。要想做大车企最便捷的路径就是通过资本运作扩大自己的基盘,就像现在造车变得越来越容易一样,通过整合世界资源就会占为己有。这样的思维转变彻底地把“汗珠子换钱”的实体经济抛在了脑后,并已然成风,这就不能不让人产生隐忧和不踏实感。因为世界上成功的车企没有一个是靠拿来主义强盛起来的。即便是日韩汽车的今天也是靠核心技术立足于世界车坛,其成功还是得益于扎实的制造基础。

传祺下线提供的思考是什么?

撰文/颜光明

传祺下线转递的信息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广...

Read more

中国汽车消费须补上文化这一课


  看了国外以汽车为轴心的文化和生活就会发现在分享现代化文明成果时,人文素养和国民素质是多么重要。拥有汽车不等于代表了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才是最重要的。中国汽车消费须补上文化这一课,这对于中国步入汽车社会尤为重要,否则,汽车就会成为脱了缰绳的野马,岂能不忧? 

  中国汽车不入流的原因现在看来还是缺少文化?

  说实在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汽车能够吸引眼球的基本上都是洋品牌,稍有个性的就是跑车之类的车型。不过,数得过来的也就是那几个牌子。但定下神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在中国不缺汽车购买力,缺的是发现或独到的眼光和鉴赏水平。说中国车主没文化一定会遭人骂,甚至被打的可能性都有...

Read more

海岩要借“诗歌图”提高小说销量


 显然,海岩是作为一个符号被植入了“诗歌图”,至于产生怎样的效果,现在还不能妄加评说,但有一点值得关注,即作为作家出现在汽车消费视野里的海岩也许是新闻,但作为设计师和“明星”的海岩出现在汽车领域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一句想通过一款车来提高自己小说销量的说法则颇有玩味,其底气令人思量。

海岩要借“诗歌图”提高小说销量

撰文/颜光明

 

       “我要借‘诗歌图’来提高自己小说的销量。”

&n...

Read more

朗逸30万辆证明了什么


对于一个才上市两年的车型,就取得30万辆的业绩,无论从怎样的角度去看,市场的权威性已经证明,这是被消费者认同的产品,其次是它的品牌和它的文化。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进步可以用“快速”来形容,而如果用现有的技术和能力来衡量,这又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郎逸30万辆传递的信息,值得关注,为当下的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则鲜活的案例。

郎逸30万辆证明了什么?

 撰文/颜光明

 

       截至今年6月底,朗逸仅用两年时间就突破销量30万辆。这对于车市来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