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贺强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男,满族,1952年9月14日出生,1982 年 7 月毕业于湖北财经学院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现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 兼任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货币银行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97 篇,出版专著 3 部,获奖成果共 3 项(省部级);目前承担国家级项目 1 项。同时担任嘉实基金管理公司独立董事、中国投资学会常务理事、西藏自治区政府聘请的客座教授。

贺强:股市还会上涨


  著名学者、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表示,今年最后一季度,美国经济可能会“见底”,而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不会有太大变化,总体向好。 美国经济快“见底”了 上半年贷款规模达到7万亿,创造了历史记录。有人看到央行投放贷款太多,由此推测,后半年可能会爆发通胀、宏观控制可能会随之收紧。 对此,贺强教授认为,这种心理预期不一定正确。“首先要搞清楚,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明显意义上的通胀是指全年社会消费品全面的价格上涨,而非单个月度的物价攀升。” 

  他说,目前,经济方面的主要...

Read more

跨国公司内地上市将增加优质投资目标


  中国已经有很多企业在国外上市,但目前为止中国却没有境外一家跨国公司在国内上市,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已经在考虑吸引如汇丰、可口可乐、西门子等在中国已有很好发展的跨国公司。



  对于中国证券交易所吸引跨国公司在国内上市,这对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非常必要。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不仅是让中国上市公司走出去,也是让外国上市公司走进来。



  外国的比较好的企业拿到中国来上市的话有利于提高国内股市的上市公司总体业绩水平,而且可以把国外的先进的运作理念带到中国,而且为我们国内的投资者提供了很好的投资机会。



  跨国公司在国内挂牌上市交易可以让内地投资者分享外国公司在海内外市...

Read more

创业板出台长期不会造成大规模实质性分流


  红筹成新“增量” 跨境监管加力



  尚福林在报告中指出“抓好增量,优化存量”,强调研究推动红筹股公司及其他境外公司在A股市场上市。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表示,红筹股回归将成为年内一个重要“增量”。



  据港交所数据,香港八十九家红筹上市公司中,至少有二十家注册在维尔京群岛、百慕大、开曼等地,其中多为内地知名大企业,虽几大重量级中资H股回归已告段落,而香港注册的多家大型企业如中国移动等仍未回归。



  会议提出加强内地与香港证券期货市场的联系。贺强认为,A股与香港股市联动日增...

Read more

中石油 A股市场的“定海神针”


  上市就成为“A股市值最大”的中石油在上市10个交易日后,11月19日正式计入上证综指、沪深300和中证100等指数。分析人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作为两市第一大权重股,中石油计入上证综指等指数将对A股市场起到“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中石油将对股市起到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中石油左右股指的作用将更加显现,大盘涨而股民所持股不一定涨,导致指数难以真实反映整个市场的状况,从而令投资者无法根据指数的变化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计入指数首日,中石油以全天最高价位38.74元开盘后一路震荡下挫,一度跌破38元,收盘价38.07元...

Read more

“政策市”免疫力


  近日,华宝兴业基金的QDII产品由于在设计方案里投资香港股票比例的上限过高,而被证监会退回并要求修改其投资港股的比例。这一动向预示着 QDII产品设计中,过分投资港股的趋向将会受到政策的限制。QDII分散单一市场风险的功能可能会有所体现。



  在过去两个月,香港恒生指数已急升55%,创出过去30年来的新高。其背景之一就是四只QDII基金的发行。



  不仅香港,内地的不少分析人士也担心,政策市、高换手等等A股典型特征是否会随着QDII资金的进入,而传递到香港股市?



  鄙人认为,对比QDII的香港股市,其具备“政策市” 免疫力:目前...

Read more

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一种新潮流


  能源、环境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三大问题。为了有效兼顾三者利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京都议定书》中首次提出排放权交易制度。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世界各国虽然未能就减排目标达成一致意见,但都殊途同归走上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低碳经济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能源消耗量大、使用效率低,严重破坏环境等问题,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与人口等瓶颈的严重制约。因此,我们必须彻底变革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走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道路。目前,中国已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要将单位G D P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至45%。向低碳经济的全面转型将成为我国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