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曹寇

.

广告时间3


曹寇——“自身”的表达者

 

作者:刘子

 

    生于1977年的曹寇现居南京,好像供职于一家媒体。我知道他是从“他们文学网”、“橡皮文学网”以及“黑蓝文学网”这些比较“前卫”的文学网站上先引起人们的注意的。而他的下面这段创作自述也是我从网上找到的:“我认为,小说是说事的文体,而不是讲故事和塑造人物,更不是反映那种被反复强调的‘世界’,我只表达自身”。他真正触动我的小说是在2004年《收获》第二期上发表的短篇《我和赵小兵》。
    谈这篇小说要从结尾开始,读完千字左右的结尾部分,我的第一印象是:奇特。...

Read more

广告时间4


言语以及游戏与神话


□ 南 野 《西湖》 2006年第02期
1/3页上一页12 3 下一页

曹寇的短篇小说非常有特色,作为小说本文来说,我认为它们是一种比较纯粹的言语。结构主义叙事学指出是“陈述的行为产生话语的本文”,而曹寇小说的写作目标仿佛就在他叙述的行为上(《此事必将被你们反复谈论》的题记:“我说了并已说完,它发生……”):他叙事着,但却不在乎情节推进的结果;他也无视着细节的日常逻辑性。所以他既不是现实主义的,也不是新现实主义的,然而他也不像明显的现代主义或后现代那样的有着词语上的锐利锋芒。他的短篇小说是纯净的言语的平淡,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体会到那种...

Read more

张艺谋才是这个国家的英雄


 

早在《英雄》那会儿,广大文艺青年就已经对那个叫张艺谋的导演开始失望。然后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场景:文艺青年们为了咒骂这个“堕落”的导演,一次又一次地扶老携幼赶往电影院去观看《十面埋伏》和《黄金甲》等耗资天文的娱乐大片,继而返回电脑,撰写文章和网帖大加嘲讽和批判。这种初衷堪疑、不怀好意地观看,一方面流于受虐倾向,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文艺青年仍然对那个叫张艺谋的导演怀抱希望,希望看到这位掌握中国电影最多资源,在中国甚至在全球都有发言权的家伙给我们带来艺术和思想的“盛宴”,这点希望源于张艺谋曾经拍过《红高粱》、《活着》、《秋菊打官司》等进入文艺青年“大脑史”的作品。截止2009...

Read more

冬至烧纸八条


傍晚,我妈打电话给我,说今天冬至,叫我买点纸烧烧。我答应了。然后我就忘了。晚上看到楼下有许多人在烧纸,我又想起来了。于是就转身去市场花了十二块钱买纸烧了烧。事情大致就是这样。

我想提的是:

1、我已经好多年没烧过纸了,我那些死掉的先人也没给我托梦。比如清明,我的哥哥姐姐们到乡下上坟,我经常不去。七月半和冬至,他们烧纸时,我可能正在跟人推杯换盏。后来我还去了广州。我注意到广州人对祖先鬼神很有敬意,但没有注意到清明、七月半和冬至他们是怎么过的,因为,在广州,我一点时间概念也没有。

2、我没有自己买过纸去烧。以前参与烧纸活动,都是跟家人一起,纸由他们代买,我掏几块钱即可(这是一种风...

Read more

关于每逢佳节倍郁闷


每逢佳节倍郁闷是年龄造成的,所谓年龄的问题又无非是“成就”问题。年节就是亲友相聚,就是将平时不在意的成就放到桌面上来对比。事业有成对比于前途渺茫,爱情有收对比于无逼痛苦,不一而足。
所以年节的饭桌是要避之不及的,否则便会产生厌烦和恨。姿态可以高蹈,认为亲友是在骚扰自己,起码也是干扰,实质是对比之下的“小”不能为自己所接受。都是俗务,高蹈的姿态于事无补。
倍郁闷还在于一个感叹,即一年不如一年,总是小时候的年节有趣。这一方面有我上述缘故,也存在另外一个文化问题。我认为中国的节日是有严重的先天缺陷的,那就是我们的文化就是菜色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本质上是饥饿史,而历朝历代的繁华和奢侈都是...

Read more

大禹


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是治水世家。他父亲鲧,早在尧帝时就因治水无功被杀死了,而且是舜杀的。禹是在父亲尸体里爬出来的,是个孤儿,其中的辛酸一言难尽。为了不使自己的儿子成为孤儿,他立志要把洪水治好,挽回家族声誉。

他从父亲的失败中得出教训:堵截是没用的,河坝越筑越高,洪水越堵越汹涌。只有用疏导的方法,把水引到大海里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海平面是否最终会上升反过来淹没陆地,他在几千年前是想不到的!

禹于是领着大伙儿挖了许多沟渠,把水从高处往低处引,再分散到大大小小的沟渠里。他身穿粗麻布衣,整天泡在泥水里,天长日久,腿上的毛都脱落了,双脚的指甲也泡掉了。...

Read more

周朝的地震


天降灾劫

周宣王被鬼魂射死以后,其子宫涅继位,他就是西周的末代天子周幽王。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灵异事件再次发生,镐京周围发生了特大地震,这次地震距离文王时期的那场地震已经数百年了。地震使镐京附近的泾水、渭水和洛水像开水一样在锅里剧烈翻腾,地震还造成了地表地貌的变化:高山崩塌下陷变成峡谷,很多深沟则耸立起来变成了小山,沧海桑田的地壳运动再次得到了验证。

至于在地震中人民遭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难以计数。

自然界的一切灾难在那时候都会被认为是上天降祸,上天为什么降祸,就是因为人世的丑恶和肮脏,而人世的丑恶和肮脏则是统治者的无德造成的。所谓天人感...

Read more

制度人


制度人

——韩东《知青变形记》读后

 

韩东一直是一个囿于或者限于个人经验的作家,也就是说,他的写作与他个人的经历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尊重已知和敬畏未知,长期以来使韩东的小说一方面呈现出诚实品质,另一方面也因过于私人而为倡导“普遍”和“宏大”者所诟病。在第一部长篇《扎根》后记里,韩东或许针对这一点提到了他的小说观念,即“把真的写假”。

长期以来的韩东就是这样,他的小说并无一波三折、惊涛骇浪的故事,亦不在文本形式上苦心孤诣,更不会在语言和结构上制造惊吓效果。他娓娓道来的一路,并非“怎么道”和“道什么”,而是全副武装集中精力于“娓娓”之上。从这一点来看,《知青变形记》于...

Read more

恐惧感


 

有天,一个北京的编辑朋友和她的摄影师路过,见面吃饭。他们刚刚采访完一些有特异功能的人或者相关的人,想做一期策划。摄影师是个哥们,扛着摄像机到处拍,据说一路上凡是遇到的,他都会问问对方怎么看待特异功能。席上,他不免也向我发出了提问。我不记得自己都说了哪些具体的话。大致意思是我不相信特异功能,而我不相信是我没有亲眼看到有人表现出特异功能。这其实是低级的,就是我们大多数人还停留在“眼见为实”的原始层面上。另外,如果说特异功能是存在的话,是所有人都具备的有待挖掘的潜能的话,至今我没感受到自己有那种能力。

不相信特异功能,不相信气功,不相信鬼神。至于中医,我说它属于一种原始的...

Read more

2010年04月15日


 

德国汉学家顾彬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此话经媒体一炒,当代作家们纷纷表示情绪很不稳定。顾彬岂知,中国当代作家对于文学的理解和期许,除了唐诗宋词鲁迅胡适,还有先锋写作大散文之流,他们在官方机构的授意或直接组织下,多年以来,曾一度以图书出版和评论定位的方式表达了对诺贝尔的渴望和嫉恨。“东方诺贝尔”作为“中国模式”的文学构件也曾多次被人吁请铸造。只是此处已有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这两个充满阶级斗争意味和意识形态情趣的文学奖项,源于对鲁迅和茅盾的造神运动(如果郭沫若能够略有晚节,既然是三位文学旗手,大概也是一个奖项),而造神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死者和宣传政治的伟光正。多么遗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