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马少华

 写了十多年新闻评论;现在来做评论的教员。离笔友远了,离学生近了。我愿意把这里当作与学生们交流的平台,与笔友重聚的茶座,一起讨论关于新闻评论的问题。 

职业写作与评论的“文体”(评论课日志)


    昨天上午一班的评论课,我自己讲广播电视评论(他们没有机会在上周一下午在二班课堂上听周庆安老师讲电视评论)。而在下周的二班课堂上,我紧紧张张把社论、述评、编者按这三种教学大纲上列出的“文体”,一口气讲完,就如上周一上午在一班的课堂上一样。

    ——因为,课程到月底就要结束了。

    正如我的同事所观察到的那样,在评论教学中,我一直有一种“轻文体”的倾向。即,除了承认不同的传播渠道确实会对评论的表达方式有不...

Read more

少华视界:忧患的象征


  如果让一座公园长期处于一种与人们的感怀凭吊的心情相称的状态,恐怕这座公园的管理者会有难以忍受的寂寞。

  圆明园宣布将建6万平米雪场,举办首届皇家冰雪节。一些学者担心会对遗址造成破坏。但是,公众之所以往往对圆明园的建设、经营项目比较敏感,还有报道没有提到的原因,那就是:不愿意那个曾经留下国家耻辱的地方过于热闹,仿佛“商女不知亡国恨”一样没心没肺。

  那个地方的确是皇家行乐的地方,而且也举办过冰上嬉戏。但是自从1860年被英法联军洗劫焚烧成一片废墟,它就与中国人的一种忧患的心情联系在一起,而这种心情,很难接受“皇家”的嬉戏。因为正是那个...

Read more

他将我们连成一体——读陈栋新著《解码新时评》


  近日,我收到我的年轻朋友陈栋从武汉寄来的新著《解码新时评——中国新闻时评的新发展(1996—2006)》,读后,我很感慨,因为,在被他称作“新时评”的这块实践的舞台上,我作为一个亲身参与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我想,也是我们当年许多同伴的美好记忆。我与那些同伴之间,有的并不相识,但是前后相继,或者恰在同时,共同推动着“新时评”的产生和发展,而陈栋这本书,则将我们连成一体——将那些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全国各个媒体的评论编辑和作者中敏感地应时而生的创造性实践连成一体,形成一...

Read more

周庆安老师讲电视评论(评论课日志)


     昨天下午,新闻学二班的评论课上,我邀请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周庆安老师为同学们讲了一次电视评论,效果非常好。因为周庆安不仅是一位成熟出色的新闻评论作者,主讲清华的新闻评论课,而且从去年以来加盟中央电视台出镜的特约评论员团队,对于电视评论有着特别近切的观察、体验和思考。

     周庆安作为一门新闻实务课的教师,他的知识经验结构非常令人羡慕:他和许多由大学产生的年轻的博士一样,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国际传播。这使得他在一些国际问题上具有专业的观察视角、经验和判断力。实际上,他也经常被媒体当介...

Read more

少华视界:微博


     本周媒体上的几件新闻,恰好都与“微博”有关。如果考虑到这些事件中不同的社会角色,各自用“微博”实现着不同的目的,那么,这可能已经反映出“微博”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了。这个基于互联网的传播工具可能将和未来的每一件事有关。因为就信息传播而言,它是每个人与整个社会相联的便捷渠道。

      先说警察与“微博”。上周二,厦门海滩退潮时,浮出一具备受折磨的女童尸体。厦门警方用微博连续播报女童被害...

Read more

望远镜之于天体;枯树枝之于树木;鸡蛋之于母鸡——马克思的两段修辞(评论课日志)


  两天前的周日下午,我给在职研究生上的评论课上讲到了修辞的说服性效果。其中引用了马克思较早写的两篇评论中的修辞。它们是:《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省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和《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第一篇:关于出版自由

   宇宙科学最初发现地球是恒动的物体的时候,不少安闲的德国人曾按住自己的睡帽,对祖国的永远变动的局势唉声叹气;而对未来的没有把握的担心,使他们对随时可能倒立过来的家室也兴味索然了。

  新闻出版自由不会造成“变动的局势”,正如天文学家的望远镜不会引起宇宙系统的...

Read more

少华视界:修辞与关注


      长期讨加班费无果,两年多打了14场官司,最终却因为送出了一面特殊的锦旗而广为人知——读了本周媒体关于“锦旗哥”的报道和评论,我想到:会有多少艰辛的维权经历,最后能够变成一个成功的修辞呢?

  没错,我认为,不是“不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而是把这句话写到锦旗上,并且送给相关政府部门这个行为是一种修辞。因为同样的话,别人也不知在内心中说了多少次了,但是,只有“锦旗哥”这种特殊形式的表达,才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修辞就是增强语言...

Read more

悼念蔡定剑老师——一位法学学者与新闻评论


   今天上午课间休息时,我看到朋友熊伟发来的手机短信:“毕生致力于推动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著名法学家蔡定剑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今日凌晨去世。请相互转告,有时间请写点文字。沉痛悼念。”

  这个消息使我震惊。

  我和蔡定剑老师虽然从未见过面,但十多年前,我作为评论编辑,曾经与他有过比较密切的文字联系。那个时候,《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栏目刚刚创建,而当时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组工作的蔡定剑老师,就是最早给这个栏目供稿的学者之一。作为一位宪法学学者,他也是最早通过在新闻媒体上的时评写作传播宪政理念的学者之一。他对我个人和刚刚创建的...

Read more

互文性与标题空间的拓展(评论课日志)


  昨天的评论课,我讲到评论的标题。除了在课前临时把当天几家报纸的评论标题和同学作业中的标题补入讲义作为分析案例之外,讲义本身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在讲课过程中,我却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两个比以往更为清晰的认识:

  第一,就是认识到标题制作的根本矛盾,是表意空间的有限性约束与表意内容的完整性追求的矛盾。

  第二,就是讲到标题修辞的时候,引用了“互文性”理论。

  第一个认识的,实际是在分析两年来在课堂上已经分析过的标题案例中产生的,也是在同学讨论中的发言触发我产生的想法。比如:

《享乐:抵制日货愚蠢的惊人理由》

《谣言有时源自弱者对强者过度防卫的对抗心...

Read more

少华视界:敏感


     在本周一最高法公布的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的征求意见稿中,有一条引发争议,即:“夫以妻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的,法院不予支持。”

       有一位律师沈彬敏感地意识到:这是最高法院给予了妇女自主决定生育的权利,因而妨害了男性的生育权。而他的观点立即引发的反驳是:所谓男性生育权无非是男权传统下的男性霸权。其中一位挑战似地注明身份:“女权主义者”。

      显然,特...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