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评论课,讲到了结构。备课时对讲义的修改并不太多,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我把前一晚评阅的两篇同学写的习作编入了讲义,分别用来探讨“开头”和“递进”的效果。它们陈晨写的《是谁毁了王大雷?》和王思阳写的《“粉色”蔓延=深恶痛绝?!》
我讲评论“开头”的时候,一般鼓励同学们尽可能把作为论点的判断尽早地表达出来。这当然不仅是我个人的倾向,国内外许多新闻评论的教科书或涉及新闻评论的新闻教科书、论文都曾明确地谈到这一点,尽管陈述新闻事件和提出问题往往也是另外的选择。
然而,我们在大量作品中,仍...
作者文章归档:马少华
昨天评论课,讲到了结构。备课时对讲义的修改并不太多,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我把前一晚评阅的两篇同学写的习作编入了讲义,分别用来探讨“开头”和“递进”的效果。它们陈晨写的《是谁毁了王大雷?》和王思阳写的《“粉色”蔓延=深恶痛绝?!》
我讲评论“开头”的时候,一般鼓励同学们尽可能把作为论点的判断尽早地表达出来。这当然不仅是我个人的倾向,国内外许多新闻评论的教科书或涉及新闻评论的新闻教科书、论文都曾明确地谈到这一点,尽管陈述新闻事件和提出问题往往也是另外的选择。
然而,我们在大量作品中,仍...
昨晚我应校学生会之约,为本校第十八次辩论赛当两场评委,前一场辩题是:创业更难还是守业更难。第二玚辨题是:倡导购买国货有利于(不利于)经济发展。第二场由法学院和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对阵,辩论非常激烈,水平旗鼓相当,评委打分的结果,竟然是平分:其中四位评委中两票对两票,第五位评委打的恰是平分。结果,不得不按照规则把评委给每个辩论环节中每个辩手的表现打的小分加起比较,由反方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险胜。
[评论规则是
(1)(在每位评委的评分表上)算出每位评委给双方打的总分,取高者记一票,票数多者为胜...
昨天的评论课讲到选题,我使用了评论案例教程中郭光东写作《国旗为谁而降》这个案例。这个案例非常典型地表现了老一代评论家赵超构在谈到评论选题时提出的“触机论”,即“一个思维着的大脑与一个观点主宰着一个人而忽然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题材的那种机缘”。
对于当年华东政法学院三年级研究生郭光东来说,这个“机缘”中的一个因素是他那时已经开始尝试了评论写作并有作品发表;另一个因素是1998年的大洪水;还有一个因素是他为了“为挣点零用钱,正利用课余时间为自考生讲授宪法学课程,有节课就专门讲国旗、国徽、国...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本周开始, 10万名普查员在北京敲门入户。 “别敲了,没人!”——这是从一户门里传出来的话。“你问这个干什么?”——这是一位居民对普查员的反问。弥漫于整个社会的不信任,就这样转化为的普查员面对的不信任。
“逢人就查,有户必入”,凭什么?与其说凭的是国家权威,不如说凭的是公民对国家的信任。然而,站在每一户居民门外的,并不是国家,而就是两位陌生人。他们并不一定因为代表国家,统一标牌,亮出证件,甚至拿出保密承诺书就能解除对方的疑虑。我想,这个时候,...
两个班同学的第二次作业从上周六开始纷至沓来,积满了邮箱。在周一整天的课后,我在昨天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在电脑前猛判作业,随判随回复,直到晚上10点半,因而耽误了本来在周二写教学日志的计划。因为我感到,每一份作业后面的具体的人的期待,相较于博客上造访的“不确定的陌生人”,对我的压力更大。
直到今天上午,才判到了昨天传来的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回复了一些同学在作业中提出的问题。今天早上判的作业中,有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有一点难住我,因为她不仅表达了对本周一课上我讲修辞时同学们对《鸟令人类重聚》这篇文章中“鸟”的含义的不同理解的困惑&mda...
本周三,朝阳公安分局召开警察公共关系顾问委员会成立大会,专门聘请了10位新闻媒体的专家及资深媒体工作者作为公关顾问。
公共关系意识的明显增强,反映出政府部门对社会形象和公众评价的重视。但我一直觉得,政府部门聘用媒体人士作为公关顾问,选择的角色不对。因为公共关系人员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媒体工作者”并非是“公共关系”的专业人才。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媒体工作者”正是“公共关系”这个行业所“针对”的一方。媒体工作人员受聘公关顾问,不仅 “...
一,述评的功能和新闻之间的关系
新闻述评有着叙事与议论两种基本元素。而在当下一些报纸的评论周刊和新闻周刊上,往往有一种特定功能的新闻述评:它们一般都要承担回顾一周新闻事件的功能,叙事性篇幅较大,所以一般很难有充分的思考和论证空间。但从另一角度看,本来在一周间随机出现、各自独立的新闻事件,被述评的作者组织在一个结构之中,则可能会给读者提供新的认识视野。
这类述评写作的难度在于:如果只是回顾尽可能多的新闻事件,没有完整、集中的议论性线索,它就不免成了被前人讥为“断烂朝报...
昨天一班、二班的评论课,都讲完了评论论证的部分。早晨在办公室等待上课的时候,偶然翻阅从家里带来的《三联生活周刊》今年8月23日出版的一期,有一篇文章,题为《又一次新旧工具交替》,我读了几段之后,心有所感,觉得这几段文字可在课上做一个归纳推理的思考练习,因为,在这几段事实性材料的文字之后,作者的确有一句以“可见”带出的判断。我在上下午的课上分别朗读了这几段文字,而暂时隐去作者的判断,让同学们自己做出归纳——你可以由此得到什么样的判断,或者你认为这些材料可以支持什么样的观点?
下面就是开头那几段文字:
苏格拉底表达了人类历史上最早...
内蒙警方本周逮捕了蒙牛集团一名雇用网络“打手”恶意攻击伊利商誉的项目经理和数名“公关顾问”。由此揭开了乳品巨头恶性竞争操纵舆论的黑幕。蒙牛其后向媒体揭露伊利曾花费超过590万元雇佣公关公司对其进行新闻攻击。
蒙牛的攻击方案叫做什么“借势口碑传播”。伊利的行动叫做什么“整合公关传播”。结果,他们不光弄脏了对方的牛奶,也弄脏了“传播”和“公关”,使“公共关系”这个在世界上创立不到百年的行业,本周在中国陷入深深的&ld...
昨天上下午,新闻一班、二班的评论课先后进入了论证一讲。因为上午一班的教学进度快一些,且没有同学在上课后第一个环节提问或做评论观察演讲,这使我有时间在上课后把当天《新京报》社论《建井下应急避险体系,真的很难吗》朗读给大家,并引导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论点是什么?文中的哪些材料直接支持论点,而另一些内容则分别起什么作用?
我尽管可能在早上课前上网浏览当日评论,看到这一篇时,我想的是:对于其中事实材料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回顾上一讲“新闻评论中的事实”;而对这些事实材料论证效果及其与论点关系的分析,则可以开启我们今天课上关于论证的思考。
社论首段陈述的新闻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