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近在眼前的今生吧。
作者文章归档:张建平

像盲人一样思考
我们常说要设身处地换个角色站在别人立场上去思考,但我们有没有考虑到,我们人类自身的生理结构,这个多种天然有机传感器的集合体,对于我们认知这个世界产生了多么大的作用和影响。“角色”“立场”“观点”的种种更换,总是默认传感器的物理结构没有变化仅仅是我们变换了自己这台传感设备所架设的角度、地点、位置而已。
我们把自己这台各种高级生物传感器的集成体搬来搬去,以消除总处在一个位置上去认知世界所带来的认知片面性,我们把从多角度多位点观测的结果叫做&ld...
价值流与核算问题,经济学和会计学之异
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的基础,当属价值论。但经济学对价值论始终未着边际摸不着门道。现代的经济学,以效用论替代价值论,但不过是掩耳盗铃之举,因为效用论同样没有真正给出“效用”一词的正确理解。
围绕经济学是否应该应用数学的争论持久不衰,但这种争论毫无意义非常可笑。经济学以及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存在该不该应用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的问题,而只是如何应用的问题。毫无疑问,应用不是为用而用的滥用,更不是错用谬用。
数学,当然是和“数”有关,也就是和计量有关。计量,有一个计量对象问题。也就是说,要明白自己计量的对象(也叫做变量)是什么。如果连自己计量的对象是什...
再说劳动、价值、人与主义
劳动与价值的关系是什么?劳动创造价值之说法是否成立?这涉及到对价值和劳动概念的定义是否恰当和正确认识。
首先必须明白,无论如何定义劳动,劳动是对人的一种行为的指称,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说,对这方面的研究,不能脱离行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否则就一定走偏路。
就行为心理学来说,行为的动机,就是一个行为的价值目标。如果把产生动机或者发现价值目标的行为活动叫做劳动的话,就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价值”。但目标有两种,一种是既定的存在,比如水里野生的鱼,地下的矿藏燃料能源等。另一类是人造的,当下并不存在...
从岳云鹏买豆腐谈价值价格
萨缪尔森在其世界级教科书《经济学》中谈到价格价值时引用了一句名言:经济学家知道世上万物的价值却不知其价格;商人通晓世间万物的价格却不懂其价值。
连世界级经济学大师对价格、价值的概念都是如此,读着其《经济学》毕业的经济学人直到如今还在和市场中的交易者辩析价值和价格究竟是什么,何足为奇?
自从货币问世以来,货币的计量单位就和价值的计量单位混在一起了。这种混合,让多数人陷于了价值价格究竟是什么关系的更深迷茫之中。到了最后,到了后世的经济学家这里,甚至忘记了货币还是相互交易的两种商品之一,把对交易的研究变成了对其中...
管理学:行为营销的歧途
有句成语叫做,话不投机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可能有人也有注意到,当你走进一个地方比较封闭落后愚昧迷信的小村庄的时候,你会在当地人那里听到很多各种各样的、在城里很难听到的神神鬼鬼故事;一个虔诚的教徒会给你讲很多令人惊讶的神迹显现的传说;一群村妇凑在一起则叽叽喳喳尽是些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言碎语、都是些丈夫孩子对自己如何不好的抱怨、姑嫂公婆如何不是东西的哀叹。你如果去过张家界旅游就一定知道“蛊毒”和“赶尸”的故事。
反马者戒止
前面有贴《〈资本论〉还真的不是无产阶级的圣经》。话虽如此,但并不影响马克思作为一代圣人的光辉。那么,马克思既可以称圣,为何《资本论》还不能算是工人阶级的圣经?盖因圣经另有其文——《共产党宣言》是也。
要论马克思算不算圣人,那得先知道什么人可以称之为圣,即看看圣人是什么样子。
按照两千六百多年前中国古代的标准,“”圣人之道,或以仁为仁,或以义为仁,或以礼以智以信为仁。仁义礼智信...
《资本论》还真的不是无产阶级的圣经
马克思耗费心血写出巨著《资本论》,揭露资本主义是如何剥削工人的,一经出版即被誉为“无产阶级的圣经”。但是这个赞誉实在是有点不伦不类。能称得上是无产阶级的圣经的,真正应该是早前马克思起草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圣经》就是要让信徒奉行遵守的。如果一本书写着上帝不是永恒存在的,它是绝不会被称为《圣经》的。而《资本论》就是论述资本主义是如何运作以及论证它的未来走向是必然灭亡的,仅此而已。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体制下处在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最底层,这已经由无产阶级自己深切身体会并被马克思所揭露,难道工人无产阶...
欧洲战争难民、美洲大篷车难民和中国的人口政策
欧洲难民问题在刚刚稍微淡出了人们的关切之时,中美洲的难民大篷车对又闯入了人们的视线占据了媒体的版面。
同是难民问题,但欧洲的处理方法和美国应对之策却大不相同。欧洲以默克尔领导的德国为中心采取了收容接纳甚至就是热烈欢迎的方法态度对待,民间的工厂主也自发的派出车辆到边境去热情迎接难民(有点让我想到新疆的棉农到乌鲁木齐车站迎接争抢来自豫东等地专门前去摘棉人员专列的人员的热闹场景)。
然而,美国总统特朗普11月9日签署公告,宣布美国从即日起拒绝非法入境者的避难请求。这一公告...
《大国空巢》难以自圆其说
我这个人没有什么特点,如果硬要说有特点,就是善于怀疑和批判,读任何一本书,包括自然科学方面的书,都不会把它当作“知识”来看待,不会先入为主地认定它的对与错。而是抱着“看看别人怎么说”的目标去读书。我有自己的对错标准,那就是一套理论必须做到“自洽”,也就是所说的“内部逻辑一致”,即俗话所说的“自圆其说”,如果你说不圆,自相矛盾了,我就否定你。
对一个事物的肯定或者否定,这就是“认识”。为了能够认识这个纷杂的世界,我在王府井新华书店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