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包政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和君创业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裁。一直致力于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组织变革,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与咨询。在中国企业管理咨询界,成就了许多著名的案例,如《华为基本法》,《TCL以速度抗击规模》等,是我国著名的企业管理咨询专家。

如何正确理解德鲁克的经典五问?


 

  企业的使命是什么?这是领导一家企业的起点,也是成为一个企业领导者的起点。

 

  如何正确理解德鲁克的经典五问?

  管理是实践,德鲁克的思想往往需要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并转化为一种信念或信仰。

  作为一个年轻的领导者和职业经理人,当你在展开自己的实践之际,不妨听听前辈们的切身体会,以及发自内心的声音。

  当然,这本书不只是为年轻一代的领导者写的,他也是为老一代领导者准备的。在企业代际传承之际,老一代的领导者背负着不堪回首的创业艰难历程,面对着莫衷一是的管理学流派,应该对下一代人说些什么呢?我想一定是千头万绪,心潮澎湃。现在有了这本书...

Read more

我对任正非讲了一句话,然后……


  01

  华为是怎么成功的?我现在想来,可能我有一句话起作用了。

  1995年年底,某一天早晨,任正非请我吃早饭,我的一句戏言引起了他的注意,我对他说:

  “工业革命之初,土地是财富的源泉,所以有圈地运动;

  二战以后,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是财富的源泉,所以有圈钱运动;

  九十年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我认为,人是财富的源泉,能不能把最优秀的人聚集起来,并让他们发挥作用,以团队的方式发挥出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那这个公司将一定成为这个时代一流的公司。”

  这话说完以后,任正非心动了。

  任正非也学过亚当·斯密的理论。亚当&mid...

Read more

想过没有,管理为什么要分层次?


  导读:大家都知道管理是有,一般为高层,中层和基层。 

  那么,管理为什么需要层次?管理层次的划分是怎么来的呢?不同的管理层级对应承担着什么责任?

  以下是国内知名管理学者、包子堂创始人包政教授的深入阐述,现分享给你,Enjoy:

  01 管理的层次是怎么来的?

  谁都知道管理阶层是有层次的,一般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

  那么,管理层次是怎么来的呢?

  有人从现象形态入手,认为管理层次与管理的幅度有关。

  每一个管理者能管的人数是有限的,比如七个人。随着人员的增加,管理的层次就会增加。也就是说,管理的幅度与管理的层次相对应的。

...

Read more

组织必须为明天培养人才


  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重视贡献”是一种意识,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贡献意识”可以帮助管理者突破“专长、技术、职务和部门”的界限,看到外部的机会或客户的需求,看到产生成果的地方,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会注重“贡献”,懂得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成果”,为“贡献”而工作,使自己的工作和企业的成效结合起来。缺乏“贡献意识”,思考就会停止,工作就会失效,甚或一事无成。

  对每一个管理者而言,应该关注三个...

Read more

丰田为什么牛?揭秘日本企业生存之道


  日本人从德川幕府开始,就开始安排所有的人,上边是天王,底下是幕府,再底下大明,然后安排农工商武士,维持了400年,一直到明治维新革命。他用管理的方式,来安排每一个人的生活,每个阶层和阶级的生活。武士是不能与农民和商人通婚的,他们有规则在里边。所以他们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格局。这是他们的文化基因。

  我们是“非刘毋王”。刘邦说我一定要姓刘的人封王,其他非刘姓的最多是诸侯。王都是有领地的。要是像韩信,想要封齐王,最后是死无葬生之地的。中国是同姓氏,血脉的关系,日本不是。日本是只有贵族有姓氏,但他把打工的、干活的编成一个家,异姓家。一直到明治维新,很多人都...

Read more

管理的本质与基本命题


  做了二三十年咨询发现,很多企业只是在商务模式上发展了,但是管理职能并没有建立起来,中国企业要想能够走向未来持续发展,没有管理职能的支撑是很难持续的。

  简单地说,当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企业可以迅猛发展,当经济衰退的时候,什么东西能够支撑企业,使得企业持续发展呢?现在问题已经摆在中国企业面前,企业的管理职能却没有发育出来,我们在研究商务模式同时还要研究支撑这个模式的组织与管理。

  从分工走向一体化

  什么是管理?人类一万年以前就有了自然分工,自然分工的形成有两个动因:最基本的动因是每一个人都希望发挥自己的长处;第二个动因是大家都希望在分工之后的一体化的状态中获取个...

Read more

一种扎根于中华文明DNA的组织能力


  华为是一个伟大的组织,任正非是一个伟大的组织者。在这个领域,华为能够脱颖而出,赢得世界的尊敬,只有一个恰当的理由,这就是组织的强大。

  组织,说到底,就两件事情,一是劳动关系,二是利益关系。如何把两者关系处理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巴展的恳谈会上,任总跟我们讲一个故事,表明华为已经是一个由17万知识劳动者结成的有机体,包括老板在内,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任务与职责。有一年,任总他接待了一个重要的客户,在谈到企业IPD建设时,徐直军就插话了,说任总根本不懂IPD,他只知道IPD三个英文字母。听到这话,当时的客人都感到很尴尬,可是任总却乐呵呵地说,对对对,我只知道三个...

Read more

打败自己的不是竞争对手,是被顾客抛弃


  参团的朋友说,任老板讲的都是常识。我觉得“常识”这个词儿被用偏了,任总讲的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与中国人大体相仿的概念,就是大道理。

  真诚对待顾客,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不是什么常识。现如今,有多少企业人士真正悟出其中的道理了呢?真正体悟到“坚持这条真理”对个人、对组织、对社会的意义了呢?即便把它降格为常识,大家真的能做到吗?

  华为人把这作为组织原则,写进了《基本法》,意思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这个组织原则。可以说,华为是一个伟大的组织,是一个建立在不言而喻真理基础上的组织,而不是一个建立在常识上的组织。一个伟大...

Read more

企业不只是获利的机器


  成就他人,成就自己

  当年,本田宗一郎和滕泽武夫在一起,讨论企业永续经营问题。说一个企业倒闭的标志,往往是现金流断了。但这不是本质,比现金流更为本质的东西,是产品不能被人追捧。显然,产品背后是人。用现在互联网的思想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不能呼唤更多的人,愿意接受本田公司的产品呢?

  两位创业者突然顿悟,本田公司需要创造的不是一种适销对路的产品,而是一种利益与共、事业与共、命运与共的关系体系。联系到我们的现实,很多专家学者,大声疾呼爆品,是谓耍小聪明,缺乏一点企业大家的智慧。只有看透企业本质的人,才会知道构建一体化关系体系的重要性。

  于是,本田公司的创立者...

Read more

团队精神建设的必要性


  认同“使命愿景”

  组织必须以共同的使命愿景,来引领现实的组织建设与团队建设。所谓组织建设(团队建设),就是建立一支具有共同价值理念的队伍;换言之,使组织与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基本价值立场。每个加盟组织与团队的人,都必须接受组织的基本价值立场或核心价值理念,转变为组织中的人,成为组织的一个成员,获得组织的人格。然后才是每个组织成员个人保有的个性、专长、志趣、爱好、信仰与隐私等等。以共同的使命愿景,以及由此演绎出来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作为组织建设(团队建设)的依据,作为每个组织成员的基本价值立场,成为每个组织成员行动的指南。

  组织的存在理由与存在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