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白刚

著名企业战略专家;
北京尚衡知本顾问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长;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师从包政先生;
人民大学MBA面试考官和指导教师;
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EMBA教授;
丛林集团、农大肥业、正虹科技、红塔、动力源等企业顾问专家。
擅长组织能力构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战略与组织变革、事业部制改造、流程再造与供应链管理、营销策略、计划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电子商务的模式之争



随着妇婴用品电子商务主导品牌红孩子陷入经营困境,坊间关于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的争论又重新抬头,主流观点是:电子商务领域,垂直分销模式难以生存,而综合分销模式将统一市场。电商市场的发展状态似乎证明了这种观点,例如垂直分销模式的红孩子铩羽,而综合分销模式的京东商城越来越红火,当当则跟进京东,从书籍的垂直分销模式向综合分销迈进;再放眼全球,电子商务的鼻祖——亚马逊,早就从书籍的垂直分销模式,走向了涵盖几乎所有品类的综合分销模式,并一直占据行业的领袖地位。

持此种观点的理由也很充分:电子商务的核心优势,就是用互联网的手段低成本地解决了大量分散消费的集中处理难题。基...

Read more

创业板高成长性面临破灭


  演讲人:白刚

  2011年6月25日,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与和讯网联合主办、东风风行战略支持的“2011年第三届中国(深圳)创业板高峰论坛”在深圳隆重举行。论坛以“创新发展新动力”为主题,深交所总经理助理周健男、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北京尚衡知本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教授白刚等业界、学界知名人士出席了论坛,并发表了精彩演讲。

  白刚的演讲题目是“商业模式的本质与创新”。他表示,一般来说,创业板的企业应该以高成长性作为标签的,但是现在中国创业...

Read more

本土体育用品的品牌突破


  作者:张文锋、白刚
  

  本土体育用品企业的大发展是近十年的事情。从原来的李宁、双星等老牌企业,到后来的安踏、匹克、鸿星尔克等晋江企业,销售规模迅速突破到10亿、20亿、30亿,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大有对外资品牌取而代之的趋势。但十年过后,本土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却略显后劲不足,一些企业开始出现销售额增长放缓的迹象,严重些的企业还显现出销售费用逐年增高、库存水平逐渐上升、经营利润逐年下滑等问题。究其原因,普遍的共识是:现在是品牌制胜的时代,消费者依赖品牌选择产品,本土企业应该进行“品牌提升”,改变消费者的认知-他们认为本土品牌“太土&rd...

Read more

放弃概念,回归能力——营销的本质


  忽略营销机能的培育,任何营销举措,包括广告宣传、促销助销、市场策划,都不可持续,弄不好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离开营销机能的支撑,任何营销策略的形成,只能依赖运气、奇招、灵感和神仙似的人物,营销领域也随之多了几分神秘色彩,多了几分江湖气息。

  营销传入中国,非常灵验,令人惊喜。于是,言必营销,成功与营销同在,营销无处不在。然而,什么东西只要一热,必出问题。

  转眼间,冒出了许多“新概念”,准确地说是“新名词”,可谓“花样翻新、纷至沓来”。诸如竞争营销、客户营销、整体营销、整合营销、细节营销、成功营销、...

Read more

解读中国企业的“营销困境”


  2005年是个分水岭。我们看到很多国内企业集体性地陷入竞争迷局,一些企业也曾试图像以往那样凭借更强势的广告战、更残酷的渠道战、更凶猛的价格战扭转被动局面,但效果微乎其微甚至截然相反,有如落入浮沙,愈挣扎愈深陷。而且这种突如其来的局面,颇具传染力,大有迅即覆盖其他行业和企业的趋势。在诸多理论界人士看来,企业集体陷入迷惘,找不到策略方向和策略手段得以突围了,“尽是黄沙遮望眼”,谓之中国企业陷入“营销困境”。

  理论因其带有前瞻性,也就难免有时会“危言耸听”,可能企业自身并未觉得面临困境,笔者也不认为中国企业已...

Read more

营销的隐性职能


  原载于《销售与市场》2012年02期  

  习惯上,人们认为营销的职能都是面向市场的,诸如突破市场障碍、创造顾客价值、遏制竞争对手等等。在规模经济时代,这种理解毫无问题。企业首先遵循的是生产的效率原则,依靠大规模生产来提高单位时间的产出,而营销的职能主要是突破市场障碍,把大规模生产出来的产品大规模分销出去,并被消费。彼时,企业是以生产原则为优先的,营销的职能是为生产护航的,确保扩大再生产的可持续性。现在,到了速度经济时代,营销摇身一变,成了顾客的采购者,而不再是生产的销售者。企业必须首先遵循顾客的效用原则,不断提高满足顾客个性化、快速多变的需求的能力。此时,企业是以市场原则...

Read more

本土企业的成长困惑


   沉静地审视目前的中国企业,它的成功有两个重要的支撑点:外有改革开放的经济环境带来的大量机会,内有创业者的开拓精神产生的强大推力。简单点说,一个老板带着一群愿意追随的人,把外部机会变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企业。这应该被尊重和肯定。美国、日本、欧洲的企业,在发展初期的二、三十年也不过如此。

  然而,中国企业的成长环境实在太恶劣。美国企业受到日本企业的竞争,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此前,从福特发明流水线、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真正到来算起,他们已经慢慢地自我发展了接近60年。中国的企业,在改革开放10年后,就已经在家门口迎来了全球化。我们被迫和全球巨鳄短兵相接。对民营企业,其生...

Read more

人才供应链,怎么建?


  原载于《销售与市场(评论版)》2012年第05期
  作者:李序蒙、白刚
  

   “内部培养来不及、外部引进找不到”,转型期的企业家发现,人才发展策略迫在眉睫。



  深圳华金公司董事长谭进眼下最头疼的一件事情是:公司的人力资源跟不上企业转型战略的要求。

  2008年之前,华金公司一直经营企业电子邮箱、SAAS软件的销售代理业务。由于竞争的原因,2008年,华金公司投资1000万元,启动了“企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自主研发,期望经过3年左右的时间,成为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外包业务的领先品牌。然而,在...

Read more

战略的时间观


  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不同的企业,处在同样的起点上,能力与资源状态相差无几,对环境、格局、竞争、顾客等变量的认识也是一致的,为什么若干年之后,发展却有优劣之分?答曰:时间观的不同,决定了战略的高下,所谓“有远见者赢未来”。在关于战略的思考中,企业习惯于强调影响变量,而常常忽视时间维度,即:你想用多长时间来达到某种状态。时间维度的差异,导致了企业做事情的方式的差异,结果就自然不同了。当年,大学士朱升建议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使其与张士诚、陈友谅等人走了不同的道路,才超越同辈而建立数百年明朝基业。这是战略的时间观的不同,带来的结果...

Read more

“中国制造呼唤产业领袖”探索模式之三:价值链结盟


  原载于《销售与市场》2008年34期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探讨了本土企业的未来出路在于品牌化发展与全球化营销。在这之后的美国见闻,让我更感本土企业品牌化发展的任重道远。我观察了所到之处的美国人的商业企业中的各种个人消费品领域,包括超市、百货、专卖店等实体店铺和亚马逊等购物网站,只见到两个中国品牌:青岛啤酒和联想电脑;而日本品牌、韩国品牌却随处可见。尽管在美国的华人聚集区一般都有华裔开办的食品超市,有售恰恰、旺旺、李锦记、恒顺之类的品牌,但无法吸引美国人的消费,无法进入面向美国人的终端,市场影响力有限。当然,中国制造的品牌化之路还有发展的机会,还需要时间。而在品牌化之前,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