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明兴

男,1972年生。1994年、1997年分别获得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自2003年至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包括《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Comparative Politics》、《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Urban Studies》、《Political Studie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等。

反学校文化与打工子弟的自我边缘化


对农民工的研究发现,不仅他们自身处于整个社会结构的底层,其随迁子女也呈现出地位再生产的趋势。这些孩子大多数在初中阶段即已辍学、在外闲荡,最终基本都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从事低端工作。通过对北京某打工子弟学校的田野调查,作者发现,农民工“子弟”中普遍存在的反学校文化(counter-school culture)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其阶级再生产的动因。这种现象与《学做工》中威利斯笔下“小子”们的际遇适成对比。

再生产理论

在一个阶级社会中,教育系统既不是独立的,也不能自由发挥作用,它既为占据支配地位的权力关系所形塑,又能使既有的不平等关系得...

Read more

1949年之后的官僚人事流动模式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官吏分途”是中国官僚体制的重大制度变迁。虽然这种制度有着诸多弊端,但却也是中华帝国治理应对规模之累以及由此产生的委托—代理困难的一个制度安排。本文对“官吏分途”在当代社会的延续和变异进行了分析。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官吏分途”是中国官僚体制的重大制度变迁。一方面,各地郡县长官职位从由当地精英充任转为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调遣;另一方面,流品内外官吏职分两途,官与吏在职业生涯、等级位置、激励设置等组织制度方面渐行渐远。虽然“官吏分途”有着诸多的弊端,但却也是中华帝国治理...

Read more

体制内与市场:哪个教育回报率高?


市场经济中收入和教育的关系众所周知: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大部分的由受教育程度所导致的收入水平反映了个人对教育投资的回报。然而在再分配经济中,经济资源主要是通过官僚原则分配的,其中政治忠诚而非经济生产率是回报的基础。社会主义社会转型之后,一个主要的结构变迁是市场逐步代替国家成为社会分层的主要动力。这一显著的变化导致了一些理论家预测:转型经济中市场资格(比如教育)和政治特征作为收入的决定因素,前者的重要性上升,而后者的重要性会下降。相应的理论命题包括“权力维系论”和“权力转型论”。有关教育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的变化方面,研究中国城市社会的学者发现如下...

Read more

早上学可以赢在起跑线上么?


小学入学制度对出生截止日期的规定一直以来便是学生家长关注的重要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这一问题之所以会引起家长的关注,是因为在家长看来,让孩子尽早上学可以为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但事实上,早上学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往往会被家长和政策制定者所忽略。在本文中,北京大学的刘德寰和李雪莲两位学者即对这种风险进行了分析。具体而言,他们对现行的小学入学年龄限制所导致的不同月份出生的青少年在教育获得和发展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小学入学年龄限制的政策建议。
 

相对年龄效应

 两位作者之所以关注小学入学年龄限制,是因为...

Read more

政策环境如何影响女性受教育权利?


韩怡梅和谢宇在1994年发表文章“Trends in educational gender inequality in China:1949—1985”在历时性和整体意义上探讨了1949至1985年,政策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影响教育的性别不平等的。文章指出,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中国政府致力于社会平等与经济富足的两重目标,然而公平和效率通常难以两全。在不同的时期,政府存在不同的政策主要关注点(更关注平等还是更关注经济增长),在过去的几十年,国家领导阶层在制定社会和经济政策时要么优先考虑社会公平,要么优先考虑经济发展,而该研究的基本目标就是寻找...

Read more

穷人的高等教育回报率更高吗?


对高等教育回报问题的研究是讨论社会分层和教育不平等的重要方面之一。所谓高等教育回报问题指:个体选择接受高等教育与不接受相比,他的收益存在显著性差异。目前的研究表明此差异是正的,也即接受大学教育能够提升人们之后工作获得的收益。然而接受大学教育虽能够提升人们的收益,但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收益提升效应可能是不一样的,也即不同社会背景的个人接受教育后获得的收益是存在差异的。高等教育的回报存在异质性机制。那么谁能从大学中获益更多?是优势阶层还是弱势群体?

关于教育回报异质性机制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正向选择的理论——一个人接受大学教育的可能性越高,那么他接受大学教育之后的收入回...

Read more

祖父母对孩子教育有何影响?


之前有关社会流动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父代与子代之间的关系,而很少关注祖父母对孙代社会经济结果的影响。其基本预设是,家庭因素的作用是一个马尔可夫过程(Markovian process),祖父母的效应已由父代因素完全中介。换言之,当控制了父母的因素之后,孙代的社会流动就基本不受祖父母的影响。考虑到中国家庭的特殊性以及多代同住的普遍性,作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考虑祖父母发挥实际作用的社会情境。利用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2002年的数据,在借鉴既有的两代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并检验了祖父母影响孙代结果的社会心理路径。
 

中国的多代同住(Multigenerational Co...

Read more

教育创新集群:加速创新的步伐


编者按

技术与数字媒体的不断进步正在推进学习科学的研究,加快学习新工具新路径的开发,从而有望重塑教学和评价方式。然而,学习科学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目前在整个系统层面还面临着阻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育的实践者、研究人员以及教育科技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新型的相互链接的教育创新生态系统。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最近发布了“教育创新集群:加速创新的步伐”(Education Innovation Clusters: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Innovation)一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阐释。本文为该文的翻译稿。


&nb...

Read more

鲤鱼能否跃龙门?


作者简介:Samuel R. Lucas,系加州伯克利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教育社会学、调查方法和调查数据分析等。

古往今来,子女的学业成就不仅是家庭关切的问题,也是社会学家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因为在个人学业成就获得的背后,关乎着教育与社会分层、流动的重要议题。如果说在前工业社会(如封建制等),个人向上流动受到社会制度的极大阻碍的话,那么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是否就真的实现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鲤鱼皆可跃龙门呢?是否学业成就只与个人能力有关而不受家庭以及其他社会资本因素的影响了呢?

Lucas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就来回答这一问题,即的社会背景对...

Read more

不同地区社会福利政策为何存在差异?


过去十年中,中国人开始质疑国家的福利模式正在向私有化和市场化转变。一些人抱怨中央政府将福利责任推给地方政府、个人以及家庭。由于购买住房、医疗服务和教育服务的财务负担不断增加,中国人批评政府否认自身的福利和社会保护责任,并致使一些无力支付社会服务的人在社会上被边缘化。为了回应人们的批评,伴随着促进国家融合和社会和谐的需要,中央政府实施了‘十二五计划’,宣称要在公平的基础上积极扩大福利供给,为所有人提供基本的社会安全服务。在此社会经济背景下,香港教育学院的莫家豪教授以及Wu Xiao Fang在2013年发表的Dual decentralization in Chin...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