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史遇春

普通职员

【原创】赞襄政务王大臣肃顺之死:咸丰权臣与太后之间的恩怨


作者:史遇春

关于肃顺,我已有一文。文章是写肃顺与慈禧(孝钦)皇太后结怨的轶事。

这里,来说一说肃顺与慈安(孝贞)皇太后之间的权力斗争。

读清人笔记,罗惇曧《宾退随笔》中有《同治初元诛三奸案》一节,本篇即据此成章。

咸丰(清文宗年号,公元1851年~公元1861年,共十一年)时期,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镇国将军肃顺一起在内廷执掌机要。

三人之中,肃顺最为咸丰帝所亲信和重任。这主要是与肃顺的性格及能力有关吧。肃顺刚毅果敢,敢于承担责任,他这才被咸丰帝亲任。至于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他们两个都非常听话,只是备位而已,任由安排和指使罢了。(按三人的排位来看,事实或许未必如此。)

...

Read more

【原创】清代伶人轶事:一曲《扫花》酬知音


作者:史遇春

人的职业有差别,人的人格无区分。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为了维护统治基础、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帝制崩坏时日已久,等级制度的遗毒仍然没有消减的明显迹象,或许,那是渗透到骨子里的劣根。

等级制度的表现,就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然后,依照等级,衡定所谓的贵与贱。

时代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那些以自以为是的等级优越来歧视他人者,从逻辑上看,其实,他们首先是对自身的轻贱。关于这一点,此处不展开。

从历史来看,很多时候,一切最低级的丑事,却让那些自以为高级的人给做尽了。

从历史来看,大多情况下,一些最高尚的行为,却发生在那些被认为是低等的人身上。

这里,...

Read more

【原创】清朝免费高等教育一例:中国第一中西学堂


作者:史遇春

中国以往的传统教育,自清朝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教育中,自古以来,就一直依傍的“中”学,在清朝晚期,其主导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新学堂自建立起,就开始在借鉴西方的规制。同时,在中国教育中,“西”学的分量,已逐渐凸显。

下面,就说一说中国第一中西学堂的相关情况。

本文依据清人况周颐笔记《餐樱庑随笔》中的一节而成。

两湖自强学堂是在武昌建设起来的,这是中国的第一所中西学堂。

创办时间。

其开创的时间,从光绪(清德宗年号,光绪元年~光绪三十四年,共三十四年,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中叶【约光绪十七年(公...

Read more

【原创】清朝地方大员是怎样查治下属的?长麟相国轶事


作者:史遇春

中国以往的社会,人治往往大于法制。但是,在人治之下,并不是没有章法,而是仍要依据制度律令行事。

长官对于下属的管理中,对下属考核结果、长官职权范围内的惩处,朝廷一般都会予以认可。但是,如果下属对考核结果、惩罚处分有异议时,他们仍然可以上奏申辩,并不是暗无天日的一言堂。基于此,长官对下属有所动作时,也要谨慎从事、有理有据。

这里,讲一段清朝大臣长麟的轶事,一起来看一看,清代地方大员是怎样查治下属的。

读清人笔记,孙静庵(生平未详)在《栖霞阁野乘》卷下有《记长麟相国轶事》一节,本篇即依照此节,形成文字。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长麟在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以后,曾协办...

Read more

【原创】梅兰芳祖父梅巧玲轶事:读清人笔记


作者:史遇春

今天,说一说梨园行的一位旧人旧事。这位旧人,乃是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

读清人笔记,孙静庵(生平未详)在《栖霞阁野乘》卷下有《梅巧玲轶事》一节,本篇即据此节成文。

梅巧玲,字丽芬,他的外形丰腴,容貌俊美。他在梨园行扮演的是青衣花旦,因功力深厚、技艺精湛,所以,能够把青衣花旦演得惟妙惟肖、精彩绝伦。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京剧自从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形成以后,旦角一直都由男性伶人扮演,大家也习以为常,称之为“乾旦”。到了清末民初,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后,各地才有女性伶人走上舞台,人们称之为“坤旦”。

梅巧玲除了演戏之外,在其他艺...

Read more

【原创】清廷是如何宣旨定罪的?清宣宗道光黄河决口案


作者:史遇春

清宫戏很多,宣旨定罪的场面也不少。戏里看热闹,那么,戏外的门道,又有多少人看过,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这里,就以清宣宗道光时期高家埝黄河决口一案为例,说一说清廷宣旨定罪的过程和相关事件,让大家看一看清人对朝廷宣旨定罪场面,是如何记述的。

读清人笔记,孙静庵(生平未详)在《栖霞阁野乘》卷下有《道光甲申高家埝河决案》一节,本篇即据此成文。

清道光朝,共三十年: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

甲申年(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十一月,气候异常,狂风大作,天色灰暗,暴雨倾注。恶劣的天气,导致黄河在高家埝十三堡溃堤决口,结果,洪泽湖水暴涨,倾泻而出...

Read more

【原创】咸丰权臣肃顺是如何与慈禧太后结怨的?


作者:史遇春

人心难测,您可能不知道,某时某刻自己一句有意无意的言辞或一个有心无心的举动,就种下了祸根。

您可能不知道自己那哪里得罪了谁,在您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时,就突然遭了别人的毒手。

小人物有他的大度与豁达,并非都是小鼻子小眼睛。

大人物有他的狭隘与小气,并非都是息事宁人、不计小怨。

今天,就说一说慈禧太后还不是太后的时候,她与咸丰权臣肃顺结怨的一段轶闻。

本文出自清人李岳瑞笔记《悔逸斋笔乘》中《孝钦与肃顺龃龉之始》一节。

话说,清文宗咸丰末期,肃顺从一个户部的司员,没有几年时间,便很快跻身为协办大学士(亦称协揆)、尚书。

咸丰帝在位十一年: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

Read more

【原创】清朝秦腔之鼎盛:清人笔记中的曲歌


作者:史遇春

我是秦人,自幼即爱秦音。所谓秦音,即众口所说之秦腔。

对于秦腔的爱好,虽然没有到痴迷的程度;但是,闲来无事,听它、学它,倒可以说是我这人生之中的一大日常必备之事。要说秦腔可以为乐,对我,倒是不尽然;但是,秦腔在我,可以解忧,确是亲身经验。

关于秦腔的种种、关于秦腔与我的诸端,在其他文字中,我已多有提及。

今天,不说我看秦腔、不写我思秦腔。

这里,说一说清人是如何看待、记述秦腔的。

本文出自清人李岳瑞的笔记《悔逸斋笔乘》中《孙渊如、洪北江嗜秦音》一节。

清朝时,中国的曲歌,以徽腔与秦腔为两大宗。

所谓徽腔,就是二黄。

“二黄”,来自安...

Read more

【原创】良将冯子材轶闻:清人对史笔的敬畏


作者:史遇春

《清史稿·冯子材传》载:

“子材躯干不逾中人,而朱颜鹤发,健捷虽少壮弗如。生平不解作欺人语,发饷躬自监视,偶稍短,即罪司军糈者。治军四十馀年,寒素如故。言及国梁,辄涔涔泪下,人皆称为良将云。”

故而,文题有“良将冯子材”一说。

本文出自清人李岳瑞的笔记《悔逸斋笔乘》中《冯萃亭少保轶事》一节。

冯子材,号萃亭,晋太子少保。故而,笔记作者对其称呼为:冯萃亭少保子材。

话说,冯子材可以称作是清朝名将中首屈一指的的人物。

最初,冯子材是在洪秀全、杨秀清领导的太平军中活动的。因为,太平军被清廷目为叛逆,所以,...

Read more

【原创】沙河堡客舍凶案:读清人笔记


作者:史遇春

写凶案,不是为了好奇。

一则,这一案件的过程,让人惊奇。

二则,这一案件中,人性的善良、机智与人性的恶劣、狡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些,才是值得写、值得看、值得思考的地方。

本文出自清人孙静庵(生平未详)笔记《栖霞阁野乘》卷上《沙河堡逆旅之谋杀案》一节。

话说,有某甲和某乙,二人一起在外贩卖布匹,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一季生意结束,获利丰厚,于是,二人一起携带重金返家。

某甲与某乙返家途中,遇到了一位卖花人,三人相谈甚欢。相互询问之后,得知大家所要前去的地方正好同路,于是,三人就一起同行。

当晚,三人一起投宿在沙河堡一家客舍。

为了节省费用,也是因为三人互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