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史遇春

普通职员

丫鬟代小姐嫁人:清道光重臣的离奇姻缘(一)


作者:史遇春

(一)

不知道,是这社会发展太快了,还是我太恋旧了,只要是经眼的物事,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常常会想到过去的人事物情,想到遥远的故乡。

一切是那么地清晰,仿佛就在昨日,屈指仔细计算,时间已是那么地久远,恍然之间,已过许多春秋。

我所无法忘怀的那个时代的人情世故,到了今天,再要跟小朋友、大朋友们讲起来,他们或许不会认为那是童话,但是,他们肯定会惊异于那人那事的传奇性质。

关于姻缘的传奇,我先讲一个亲耳听闻、近在身边的真事,作为本篇的引文。

因为,文章是散散地写,静静地思,所以,先希望大家能够安下心来,慢慢地看,懒懒地读,不要着急,不要暴躁。

我们家,因为曾经有些...

Read more

浓墨宰相刘墉与成熟的政治家和珅台面下的斗争(二)


作者:史遇春

清高宗乾隆时,和珅当国,执掌机要,权倾一世,满朝文武,没有几个人敢撄其锋。

清朝人后来记述和珅的权势之大,和珅的飞扬跋扈,甚至把他和明朝的“九千九百岁”魏忠贤相提并论。

把和珅与魏忠贤放在一起说事,先不论这种论调合不合理,仅就两人共有的特点,从中多少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就是:和珅当日的势力与实力,似乎都已经可以和满清的帝室分庭抗礼了。

更夸张的说法是,和珅在朝中的种种作为,有些地方,明朝的魏忠贤还要稍逊他一筹。

既然都这么说了,那么,和珅飞扬跋扈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是结党营私,把天下公器做了自家擅权敛财的工具。

而...

Read more

浓墨宰相刘墉与成熟的政治家和珅台面下的斗争(一)


作者:史遇春

未入题前,鉴于读者对本文的题目可能会有诸多的疑问,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本文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刘墉,另一位是和珅。

虽然,大家对刘墉与和珅也有各自的体认,但是,大家的认知是否与相关记载一致,尚无法确定。

既然是在说历史类的事件,那么,我就认真说说文中二位主角的概况。

刘墉生于清圣祖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卒于清仁宗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享年85岁。

字崇如,号石庵,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的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中进士,时年33岁。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

Read more

清廷查抄官员一例:清人笔记中的抄家记述之二


作者:史遇春

当年,查抄内务府银库郎中庆宽,笔记作者陈恒庆在京中任职,所以,他对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知道地比较清楚详细。

这一天的早晨,相国福锟【(公元1834年~公元1896年),爱新觉罗氏,字箴庭,康熙帝次子、理密亲王允礽的六世孙,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文宗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进士,授吏部主事,晋员外郎。清德宗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授右庶子,迁侍读学士,擢太仆寺卿。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赏副都统,充西宁办事大臣。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召授兵部侍郎,历调刑部、户部。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擢工部尚书,兼步军统领。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兼管...

Read more

清廷查抄官员一例:清人笔记中的抄家记述之一


作者:史遇春

说起抄家,似乎是个非常遥远的历史名词。

其实,仔细想一想,抄家这个词,并不那么遥远。

威权尚在时,权柄掌握者的抄家,一直都在进行着,这是借助国家机器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措施,这是一种强力的威压。

社会病热时,被利用、被煽动民众的抄家,是对历史上各类权柄掌握的一种反噬式的效仿,旧事不远,犹在昨日,这是由下而上的病态报复与无知狂妄。

关于抄家,电视剧《雍正王朝》里,贤王八阿哥对抗雍正失败之后,雍正派皇三子前去抄家,我觉得,这次抄家,很有些写实的风格。这一段,可做视听上的参考。

关于抄家,小说《红楼梦》中,也有记述,第一零五回《锦衣军查抄宁国府骢马使弹劾平安州》...

Read more

甲午战争的三个余痛:读清人笔记


作者:史遇春

清德宗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是农历的甲午年。这一年,清廷与日本之间爆发了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关于甲午战争,简要介绍如下:

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此次战争以公元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公元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为结束。战争的结果,清廷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战争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世界列强。

虽然,许多人把满清看作是外来政权,许多人极力否认和满清的历史联系。但是,历史毕竟还是历史。

无论怎么否认,那些绵...

Read more

假道学要得要不得?清代理学名臣文正公汤斌(三)


作者:史遇春

有一年,汤斌的属下官吏上报,说是这一年的菱角和芡实成熟,且是丰收之年,按照惯例,必须为此而向民众收税。

汤斌对属下官吏的上报很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他反问道:

“眼下,您看到今年的菱角和芡实有些收成了?明年呢?您知道明年会是什么情况呢?”

“您说按照惯例收税,那明年呢?还要不要按今年的惯例实施呢?”

“我倒是想问问您,就算今年的菱角和芡实成熟,今年算是丰收年,可是,这长在水里的东西,没有固定的数量,民众又能收得多少?朝廷又能让这菱角和芡实有多大出息?我们为了自己的一点奔兢之心,给民众增添原本可以避...

Read more

假道学要得要不得?清代理学名臣文正公汤斌(二)


作者:史遇春

接下来,进入正题,说说清朝的理学名臣汤斌。

本文以清人汪诗侬《所闻录》中的《汤潜庵》一节为依据,想让大家看看清人的记述,看看所谓的假道学,要得,还是要不得?

汤斌是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号潜庵,字孔伯,又字荆岘,生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享年61岁。

清世宗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汤斌参加清廷的会试,中式,入选二甲进士,时年26岁。

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汤斌被清廷授予翰林院编修。

任职翰林编修期间,汤斌负责撰修史书。自古以来,对于写史的人,中国都以“直书”为最...

Read more

假道学要得要不得?清代理学名臣文正公汤斌(一)


作者:史遇春

依然清晰记得,年少时,上语文课,语文老师对我们进行文章的讲解和分析,其中讲到鲁迅先生的文章时,他/她曾经提到过:

“这是对伪道者的强烈讽刺……”

“这是对封建卫道士的有力回击……”

云云。

原话我已无法复制,只能模拟如上。

后来,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关于《红楼梦》,他说过的非常著名的一段话中有:

“……道学家看见淫……”

那时候,因为年幼,因为无知,因为缺乏判断力,因为没有...

Read more

洪承畴的革制厚脸皮二:读清人笔记


作者:史遇春

说来,其实也很俗套——美色诱惑。

尽管这一招很俗,但是,这一招很管用啊。

就结果导向论来看,管用的招数大概就可以算是好招了吧,所以,对目的论者而言,没有必要太在意招数的俗与雅。

这一招,三百七八十年之前、甚至更以前的事实证明,它会管用;三百七八十年以后的今天、甚至更以后也可以完全确定,它更管用。

不是吗?

洪承畴受美姬诱惑而投降满清。从气节上讲,这人就是个叛徒;从性格特征上说,这人还是个好色之徒。当然,您可以说,男人没有不好色的。但是,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依此类推,男人好色,无可厚非,君子爱美,也该受之有德吧!

明朝的臣子有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