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渐成熟,经济和政治愈发无法分开,这一点已成定局。也就是说,任何按照学科划分的方法把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截然分开,都是不切合实际的。
不信吗?研究一下伦敦20国峰会。虽然谈的是救市方案,但其中绝对蕴含着政治问题,甚至是带有决定性质的政治问题。这叫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理顺了,能够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人为认知的那类政治问题!
看问题不要老是向后看。当下世界——时间之矢指向未来。
再者,如果我们无法懂得国家社会在全球经济生活中的发展定位,...
作者文章归档:付志雄

世界市场需要支撑它的功能构造;全球经济需要多种运行机制和驾驭它的社会主体。缺少了不同地域上有着历史文化根源的民族国家、区域集团及其发展需求,世界市场将变得离散;社会运行若没有相应的文化主体从中掌控,全球经济会变得失序。因此,在人类正待面对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有必要为世界市场和全球经济寻找恰当的功能载体和互为对象的文化主体。用哲学的话语说,人的现实类生活需要有执掌自身历史命运的类属文化单元。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所有民族国家、文化类群,就是这样一种发展本体与结构单元。
一个显见的发展事实: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变革的真正主体不再是从前的理性个体,而是不同地域上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所有国家(市场载体),和投身市场运作的类群个体及其文化类群(文化主体)。这样,分处不同地域、拥有自己历史文化的所有国家(类属文化单元),就以其作为市场载体和文化主体的双重资格,成为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思行于物的)社会践行者;人类正待面对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就通过不同文化类群及其把自身以类属的实践文化,将世界市场纳入新的发展轨道!
据此不难做出大胆文化预设:市场经济是通过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民族国家及其实践文化,把他们类群个体和文化类群作为市场载体和主体的经济;这种实践文化必然是把人类作为一个类属文化单元的主体文化、运作文化。
这样,市场经济就不再是无形之手,而是把不同国家中的类群个体、类群文化整体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结构一起的社会运行方式;它必然表现为这一文化类群根据它与同类相互类属的关系——在全球经济生活中凸显其独特的实践文化。因此,人类通过这类运行方式,可以从中发掘把自身以类属的生命价值;族群经由这种实践文化,则可构建不同文化类群与全球市场相融为一的社会主体资格。如是,置身这一运行方式中的世界经济,必然遵循类属原则;经由这种实践文化所拓展的全球市场,必然受控于人之为人的社会主体性关系。
其中的道理说:既然世界经济遵循类属原则,全球市场凸显出受控于人的社会主体属性,那么市场经济作为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社会运行方式,就和不同地域上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民族国家及其实践文化关联一起。
其意是说,任何国家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都将在市场运作、资源配置的环节中,带有受控于它们文化类群的生命特质与文化属性。它集中表现为:物质信息和能在资源分布及市场走向上,同以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简称人的三重关系)间的互构与相融。
乃至市场经济一旦在类属于人的关系上功能凸现,所有文化类群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便直接表现为对新型文化产品的系统发掘,和对人类生命维度的文化预设与功能再造。所以,从全球市场的这种文化性质看,市场经济还将成为有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型塑其中的经济。
至此,市场经济的文化全貌凸显出来:它既是发掘人的社会生命价值的经济,也是对人的三重关系历史型塑的经济。概括说市场经济作为人类变换自然活动中一种通行的社会运行方式,它的科学运作与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现实命运和未来走向。
以上文化推论告诉我们:随着市场经济在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上的改变,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社会运行方式亦发生同步改变。它给出这样一种哲学启示:
1、任何与世界经济无涉、市场运作无缘的个人创造,都不是社会现实意义的自觉活动,均无法把他的创造力传递到人与自然交互一道的发展关系中。
2、世界经济和全球市场,不是在抽象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去运行,而是通过所有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生活——作为一个类属文化单元的实践文化来展开。
3、类群个体总是相融在自己文化类群之中的生命个体、生产生活个体;他们生命欲求的发生、发展与实现,只在他们成为当下生产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运行载体和主体时(成为他们/它们时),方才以其相融于自己文化类群的社会运行方式来实现。
4、欲想让人类变换自然的活动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类群个体在市场化运作中(微观层面上)注重‘以人为本’,还要在他们/它们文化类群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中(文化预设中)做到‘以类为根
欲中断开明历史者,必先讳言于缔造历史的伟人
一个基本常识:历史伟人的思想魅力与人格,不是按照后人给定的人为尺度来称衡。
因为——这种迟来的、人为强加的‘称衡尺度’,是他在当下时代超乎其上的有序发展、自然而然的社会需求——已然成熟于胸的内在价值。 伟人之伟,在于这种价值依然混沌在历史进程中、无法被人察觉时,他们已经有所阐发现、有所洞见、有所实践了!
可笑的是,人们常用这种‘事后者聪’的称衡尺度和价值,去判断和裁决伟...
历史通约与社会通约
‘通约’是我前几年探究哲学时经常提到的学术词语。
当我们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演化与变迁——看做一个自然历史进程,就需要找到把这历史贯穿一起的思想脉路抑或发展机制,这便是历史通约;
当我们试图在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之间——寻找同一关系,又需要在不同类群文化之间探索同类等一的经济线索与文化纽带,这便是社会通约。
人类哲学就是在这两个方向上...
哲学发展的三维指向与社会维度
当人类把他们变换自然的活动(人类劳动)指向自然、指向社会、指向同类(人),哲学便在这三维社会指向中——把自身的研究对象给确定下来。
在这个社会维度内,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构成哲学发展的一个社会维度,缺一不可。只是,不同国家由于地域上、文化上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 在构成哲学发生学的主导性因素方面,各自社会会有所侧重、有所不同。
最初的自然科学构成哲学发展的时空-物质维度;
&nbs...
丢掉悖论式的纯粹政治!
有人说:民主的出发点是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义,将个人置于集体和国家之上,相信的是“碗里有了,锅里才会有”,专制则强调的是集体利益和集体主义,相信的是“锅里有了,碗里才会有”。
其实,实际的社会发展进程并不是这样的。这两者(民主与专制)不过是人们的观念意识反映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理性悖论。
这种纯粹理性、纯粹政治意义上的政治生活——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全部。恰恰相反,人类社会发展...
关于知识的对白
有人说“知识越多越反动”。 这句话咋看起来,十分蛮横,大家都不会赞同。
但若换个角度:当知识找不到它本然的社会归宿,当知识的驾驭者不能明确知识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甚至违背生命和人伦乱用知识,这时,知识当然会走向对人类的反动。
知识(能量)的释放,是在明确知识本身的价值属性基础上,在实现知识归属我们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上————以受控的方式来实现的。
...
关于政治的社会蕴含
关于政治的社会蕴含
关于政治的社会蕴含,正在发生重大的历史变化。从前有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目下有人们眼中的民主政治,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还有一种适合政策运用、社会治理和宏观调控的政治,不一而足。
当下时代,人类发展是文化多元的,市场经济在全球一体化中是全方位的。它所包含的政治意蕴远不能局限于旧有的政治格局。否则,我们就不会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了。它向我们预示,任何国家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最终都要整合到这样一种历史进程中来:文...
凸显中华民族价值理念与文化精神的奥运开幕式
北京奥运开幕式特棒!不信你从下面思路想想:
奥林匹克运动是承载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精神的最佳载体,北京奥运自然要籍此传达中国文化元素、宣誓中国文化理念。它需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按照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民族可以接受的大众口味去设计。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它突出的不是各种网评中强调的碎碎糟糟的东西,而是对某种文化精神的草书和写意。
它不是从艺术家个人诠释的角度来完成的一件作品(那根本不入流),也不是按照某些人的理解习惯去设计的作品(那太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