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妈妈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让孩子先站起来》是渗透于平先生独特教育理念的力作,此书已于今年二月在国内各大城市新华书店发行。看到这样的书名,不禁想起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歌词:“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同样一种温馨,同样一种情感,细细品味下来,却传达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前者,妈妈用信任的手牵引孩子慢慢站立;后者,则把孩子裹在襁褓里悉心感受母亲的呵护。
打开扉页、浏览书目,更能看清妈妈信任之手牵引孩子成长的轨迹:第一章 尊严之花;第二章 空间之叶;第三章 自然之汁;第四章...
作者文章归档:付志雄

世界市场需要支撑它的功能构造;全球经济需要多种运行机制和驾驭它的社会主体。缺少了不同地域上有着历史文化根源的民族国家、区域集团及其发展需求,世界市场将变得离散;社会运行若没有相应的文化主体从中掌控,全球经济会变得失序。因此,在人类正待面对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有必要为世界市场和全球经济寻找恰当的功能载体和互为对象的文化主体。用哲学的话语说,人的现实类生活需要有执掌自身历史命运的类属文化单元。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所有民族国家、文化类群,就是这样一种发展本体与结构单元。
一个显见的发展事实: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变革的真正主体不再是从前的理性个体,而是不同地域上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所有国家(市场载体),和投身市场运作的类群个体及其文化类群(文化主体)。这样,分处不同地域、拥有自己历史文化的所有国家(类属文化单元),就以其作为市场载体和文化主体的双重资格,成为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思行于物的)社会践行者;人类正待面对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就通过不同文化类群及其把自身以类属的实践文化,将世界市场纳入新的发展轨道!
据此不难做出大胆文化预设:市场经济是通过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民族国家及其实践文化,把他们类群个体和文化类群作为市场载体和主体的经济;这种实践文化必然是把人类作为一个类属文化单元的主体文化、运作文化。
这样,市场经济就不再是无形之手,而是把不同国家中的类群个体、类群文化整体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结构一起的社会运行方式;它必然表现为这一文化类群根据它与同类相互类属的关系——在全球经济生活中凸显其独特的实践文化。因此,人类通过这类运行方式,可以从中发掘把自身以类属的生命价值;族群经由这种实践文化,则可构建不同文化类群与全球市场相融为一的社会主体资格。如是,置身这一运行方式中的世界经济,必然遵循类属原则;经由这种实践文化所拓展的全球市场,必然受控于人之为人的社会主体性关系。
其中的道理说:既然世界经济遵循类属原则,全球市场凸显出受控于人的社会主体属性,那么市场经济作为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社会运行方式,就和不同地域上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民族国家及其实践文化关联一起。
其意是说,任何国家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都将在市场运作、资源配置的环节中,带有受控于它们文化类群的生命特质与文化属性。它集中表现为:物质信息和能在资源分布及市场走向上,同以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简称人的三重关系)间的互构与相融。
乃至市场经济一旦在类属于人的关系上功能凸现,所有文化类群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便直接表现为对新型文化产品的系统发掘,和对人类生命维度的文化预设与功能再造。所以,从全球市场的这种文化性质看,市场经济还将成为有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型塑其中的经济。
至此,市场经济的文化全貌凸显出来:它既是发掘人的社会生命价值的经济,也是对人的三重关系历史型塑的经济。概括说市场经济作为人类变换自然活动中一种通行的社会运行方式,它的科学运作与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现实命运和未来走向。
以上文化推论告诉我们:随着市场经济在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上的改变,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社会运行方式亦发生同步改变。它给出这样一种哲学启示:
1、任何与世界经济无涉、市场运作无缘的个人创造,都不是社会现实意义的自觉活动,均无法把他的创造力传递到人与自然交互一道的发展关系中。
2、世界经济和全球市场,不是在抽象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去运行,而是通过所有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生活——作为一个类属文化单元的实践文化来展开。
3、类群个体总是相融在自己文化类群之中的生命个体、生产生活个体;他们生命欲求的发生、发展与实现,只在他们成为当下生产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运行载体和主体时(成为他们/它们时),方才以其相融于自己文化类群的社会运行方式来实现。
4、欲想让人类变换自然的活动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类群个体在市场化运作中(微观层面上)注重‘以人为本’,还要在他们/它们文化类群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中(文化预设中)做到‘以类为根
不同文化语境带给中华民族的不同政治前途
一种观念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否保障国泰民安、人性丰满与充实,不在于它是否得到众多他者所认同,是否被目下的话语权所肯定,而在于它是否符合历史,是否按照人之为人的(变换自然的)社会方式改变自己文化类群的命运和人类发展的历史。
或许由于根深蒂固的自我意识缘故,人们总是天真地以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国泰民安’、‘人性丰满与充实’——不属理性认知的话题,而是理当如此的社会本然。这样,就把关涉整个人类命运的发展性问...
为摩罗的‘第四天’占擂
《中国站起来》一文中说了四句话
作者:摩罗
《中国站起来》分《崩溃》《呐喊》《崛起》三部分,每个部分说了一句话。
《崩溃》篇说,一个人被强盗打翻在地,三天三夜爬不起来,第一天他充满了对于强盗的义愤感,第二天他还在寻找自强之路,可是第三天还无法爬起来,他感到绝望了,于是他不再谴责...
也谈“从GDP到人类发展指数HDI”
从GDP到人类发展指数HDI,人们总是对它赋予过多的政治期待。作为评价国民经济发展的统计性指标,果真具有如此巨大的政治魅力吗?笔者对此提出相左的看法。
时代特征与身份选择
刚刚看过一篇网文(中国当今是真无大师还是人们有眼无珠)感到非常可笑。文中主要观点是:“中国现在是没有大师的时代:是培养不出大师的时代,也是极度缺乏大师的时代。”作者对上世纪公认的国学大师分别列出后,把自己的文章陈列出来,自认为其见识超过梁启超、超过孔子、超黑格尔、叔本华、康德、费耶阿本德诸人。。。。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但是,这种对自己身份认同发生历史错位的情况,在我国思想界确也普遍。
对此, 笔者不禁要质问:大师,什么大师?在信息社会、网络技术,...
让智慧之域嵌入发展之域
我们的学者,习惯把“怎样看”“怎样用”当做问题意识、纳入方法论范畴,并试图以抽象的纯粹理性方式面对现实发展问题,以求获得某种哲学高度的社会引领和指导性。 其结果之可悲,可以列举一组社会现象来描述:
当政者‘迷’,在野者‘聪’;某权者‘利’,无利者‘反’。
践行者‘错’...
“碎片化世界”需要另解
心智问题是一个涉及哲学发展的心路走向问题
人的心路走向问题,是一个超出了个体心智和思维理性范畴的问题。它一开始就奠定在人的某种同质性的生命基础之上。欲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构成这种同质性的自然基础,欲从这个心路走向中探知与人类心性历史合一的人类哲学,就必须对承载人类心智的这个天然基础进行必要的社会改造,和科学的文化预设。
毋庸置疑,自我意识、无意识均是对人类心智发展历程的某种投射。但人类心智的真正解放,必然是对无意识的社会发掘和自我意识的生命超越。而这种发掘与超越所投射出的心智理路,不再是界限分明的自我意识和无意识,而是两者共同发挥作...
中国社会转型不可超越的‘中间地带’
走出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一种在技术开发上,通过对市场的先占优势、流行预期,和相应的自我强化机制追求报酬递增的逐利行为。也是市场经济初期形成产品竞争力的社会必要行为。
但是,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新兴技术形态的不断创生,特别是社会对不同技术、不同产品、不同市场、不同运营模式的广泛需求,更加需要在一种互为对象、相互依存、彼此协同、整体有序地氛围内,提高市场信用、降低交易成本。
由此,基于社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就提出了走出路径依赖的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所有企业、经济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