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妈妈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让孩子先站起来》是渗透于平先生独特教育理念的力作,此书已于今年二月在国内各大城市新华书店发行。看到这样的书名,不禁想起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歌词:“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同样一种温馨,同样一种情感,细细品味下来,却传达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前者,妈妈用信任的手牵引孩子慢慢站立;后者,则把孩子裹在襁褓里悉心感受母亲的呵护。
打开扉页、浏览书目,更能看清妈妈信任之手牵引孩子成长的轨迹:第一章 尊严之花;第二章 空间之叶;第三章 自然之汁;第四章 平衡之茎;第五章 父母之皮;第六章 心理之根;第七章 行为之节;第八章 心灵之杈;第九章 学习之脉;第十章 文化之果。
作者通过这十个生命光鲜的思想话题,为孩子成长勾勒出一幅全新的生命曲线:孩子,这颗生命之芽,在呵护她心灵成长的家庭氛围里,在印证其生命轨迹的社会场所中,沐浴着怎样的生命之光,经历了怎样的社会成长。。。。那是一个从‘尊严之花’逐渐绽放出‘文化之果’的教育历程。
当我们悉心阅读每一章节精心绘制的生命场所、生活案例,便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这近乎自然主义的教育理念,来的实在太平实了!书中没有抽象的说教,也没有唤起人们教育理性的醒世恒言。而是通过作者陪伴孩子成长的独特经历,强调了被以往教育严重忽略的教育前提:恰如其分的教育不只是冰冷的理性教育,它更是温馨的生命教育。
在作者的心路中,孩子不是推行某种教育理念的载体,而首先是作为一个生命互动的对象。这样,作者就抛开了既有教育模式,把孩子的成长视为生命对生命的心灵对话,成长对成长的文化置换!但这个过程,又需要充分顺应不同发育阶段的少儿心理,充分了解他们在不同生命境遇中特有的自我意识、内在需求和行为特征。
联想目下家庭中人们约定俗成的家长式教育和僵化教条的学校教育,作者主张的教育理念似乎有点超现实主义的味道。把两者相比,很容易让人们想起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最著名的一句,“他人即是地狱”。其中的寓意是萨特(在他的哲理剧《禁闭》)通过地狱密室中死人与死人间的相互对话而引喻出来:每个人只能在对他人的支配关系中才能够证明自己、解脱自己。那种家长式教育和僵化教条的学校教育就形同于此:对孩子的支配关系成为这种教育的僵化前提。
与之不同,作者主张的教育思想是以温馨家庭为背景。它是通过家庭这道心灵港湾化解外在直接侵袭、继而衔接学校和社会的启迪性教育,是有着人生靶标和社会指向的主体性教育;也是在孩子的生命成长中,使他们的生理、心理、意识、需求和行为适合其中做出自我选择的生命教育。为此,作者十分反感各种约定俗成、外部强加的形式化教育,认为这种教育是对个人尊严的否定与扼杀。但笔者以为,只要把各种形式化教育寓于孩子成长的特定阶段和特定的社会化需求之中,才能更好地完成“生命与生命的心灵对话,成长对成长的文化置换”,才能把我们的教育打造成具有各种人文取向和发展向度的社会性教育。
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诠释了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孩子既是体现教育之魂的生动对象,也是贯通教育理念的鲜活主体。笔者认为,这种从关注生命成长的角度所构成的教育观,理当成为我国教育界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由此将带给我们更多的关于生命与生命的心灵对话、成长对成长的文化反思。
生命与尊严的教育观——读书点评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