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很多地方都把落户作为吸引外来人口购房的一条重要手段,这直接导致很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而部分人对“购房入户”将促进户籍制度改革并不认同。
抛开这种纯粹的伦理判断,从微观角度来看,首先对买房者而言,同样是购房,“购房入户”解决了户籍福利差距的问题,对其单纯的购房行为事实上存在一个很高的附加值。
其次,对开发商而言,在当前经济危机房价下行阶段,地方政府其实是以“购房入户”政策在原有房产上配送了隐性的城市福利,抬高了房产的资产总价值,这样的结果是开发商得以更容易地回笼资金,避免资金链断裂,降低了经营风险。最后对地方政府而言,“购房入户”一方面无形过考量了“购房入户”者的资金实力,另一方面通过给房市注入新鲜购房群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使其在危机冲击前不致过于惨淡。换言之,“购房入户”其实是在当前不损害任何一方利益的基础上形成了三赢局面。这样的政策效果相信相关利益者都是欢迎的。
有人反对“购房入户”,其理由是这其实加大了城乡不平等,但这样的观点其实蕴含着户籍制度改革应该一步到位抹平各种户籍差距而不是循序渐进的观点。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户籍制度改革与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破解联系在一起。本质上,抹平不同户口之间的种种福利差距,实现人与人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是户籍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然而,户籍制度改革对于原有的城乡差距式的户口格局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和自我固化特征。因为户口牵涉到原住民与地方政府的利益考量,他们更容易成为自我利益维护者,甚至在户口管理中追求自我权益与福利的强化。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必须实行渐进式的,利益影响小的模式,力图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改革。其次,在各个城市没有能力解决诸如社保、就业、医疗、教育等各种公共资源供应问题的情况下,试图一蹴而就的户籍抹平策略很容易在地方财政上出现混乱,而循序渐进地改革户籍制度则可尽量避免这一改革成本。
目前的局面是,对地方政府而言,处理经济危机比单纯地短时间实现户籍制度改革更急迫。而户籍制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的局部改良可以算作是渐进措施。购房入户是在社会各方利益未受损的情况下,将部分人,也就是非城市户口的人群的资本资源置换成了现有户口制度下的福利资源。这种置换作为经济危机时期的权变做法,正好是户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抹平不同户口之间的种种福利差距,固然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是户籍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但户籍制度改革的困难重重也正是基于各方利益博弈的权衡考量,经济危机给了非城市户口人群的一次机会。
另外,如果大量放开购房入户,这意味着一定规模的地产市场购买力的进入,可以更大程度上缓解房地产市场的危机。更重要的是,这为部分人的户口转移提供了合适渠道,最终将导致部分非城市户口的大量转入城市,这其实也是在抹平部分长期待在城市而又未获得城市户口的人群与本地城市人口之间的福利差距。至于,是否应该用“购房”作为户口准入的标准,个人觉得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买房本身就意味着对城市生活的认同以及财力水平的提高,这也为户口准入创造了经济基础。而将准入门槛逐步放低,则有利于缓解大量人口涌入所造成的财政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