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初期我国社会矛盾:私人品不足,公共品平衡
——对我国改革发展的反思之二
薛 克
利用迟福林提出的“社会产品两类别”和“社会生产两体系”分析方法,解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矛盾、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对揭示我国经济社会矛盾发展的内在原因和规律,对学习结合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对我国下一步的发展和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迟福林(2005)提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一个”转变为“两个”,其中“一个矛盾”时期是指改革开放初期,即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由于提出改革开放,而成为我国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目前”我们认为应该是指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我国改革的第二个转折点。按照“迟模型”我们首先考察1978年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供需情况。
私人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1978年我国的社会产品供需矛盾主要反映在私人产品方面,是私人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当时,我们的物质产品非常匮乏,许多重要的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供应:食品中就有粮票(成人每人每月28斤,其中,北方地区少数是大米和白面,其余是粗粮)、油票(每人每月0.3到0.5斤)、香油票(过年过节时每人0.3到1斤)、月饼票(中秋节每人1斤)、豆腐票、肉票(每人每月3斤)、鸡蛋票(每人每月1斤)、鱼票(过年节每人1斤)等许多种,牛奶只有小孩子、病人和老干部可以定量享用。此外,还有布票(每人每年21.5尺)、肥皂票(每人每月1块)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当时都要凭票分配,许多时候要照顾新结婚的家庭。
当时,许多人最期盼的是粮食和肉蛋鱼可以不再凭票供应,可以随便吃。可以不再吃粗粮,细粮随便吃。许多年轻人在结婚的时候,最期盼的是可以买到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所谓“三转一响”。1982年在规划1980年到2000年翻两番目标时,人们对人均居住面积和电话普及率等指标,特别没有信心。认为每人有一间房,家家有电话简直是天方夜谭。
公共产品供求相对平衡
而在公共产品方面,供需相对比较平衡。尽管当时人们的货币收入水平不高,但是以福利形式表现的公共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满足。基本公共产品覆盖了绝大多数城镇人口和90%的农村人口。当时还在延用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包办公共服务。具体存在三种体制:一种是附属企业(单位)体制。国家办企业,企业办社会。企业(包括大的机关和事业单位)作为福利,为自己的职工举办各种公共服务,自己办职工医院、浴池、托儿所、幼儿园、子弟学校,自己发退休费、报销医疗、工伤、生育和丧葬费用。大的单位还自己为职工建造和分配住房,安排职工子女就业,有的单位还有自己的疗养院、俱乐部、文艺宣传队、灯光球场、体育运动队、消防队、公安处,甚至公园和骨灰堂。二是事业体制。主要在城镇,由国家办医院和学校,机关和事业单位由国家发退休金。医院、学校列事业编制,不属于产业部门。从业人员属于国家管理的事业干部,经费由国家拨付。三是农村体制。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农村的生产和分配由生产队统一组织。国家通过人民公社和农民合作办学校和医疗,养老除五保户集体供养外,由家庭自养。尽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保障水平比较低,但是,当时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程度是比较高的。教育和卫生事业取得的进步和成就也比较大。
社会产品供求的主要矛盾是物质产品严重匮乏
用迟福林教授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下面1978年我国社会产品供需图表:
社会总产品生产 私人产品生产 公共产品生产
物质产品严重匮乏 供应 << 需求 供应 ≈ 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