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企业发展史上,总有一些默默无闻、出身低微并长期潜伏于公众视野之外企业,却突然发力,以火箭升天的速度快速崛起。毫无疑问,对于公众而言,这样的企业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企业。
山东古贝春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个企业。
这个于1958年诞生于鲁北平原的白酒企业,在鲁酒最为辉煌的1996年,终于把它的销售收入首次突破3872万元,并结束了连续七年的亏损。而在那一年中国白酒大王五粮液的销售收入为16个亿。两者相比,天上人间。
可就是这样一个曾经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白酒企业,却在十年前成功地嫁接五粮酿造工艺,摇身一变,成为可以比肩五粮液的鲁酒新军。在2005年全国浓香型白酒质量鉴评会上,古贝春和五粮液分别荣获低、高度白酒质量鉴评的第一名。2005年11月21日“古贝春”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无疑古贝春是一个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的企业。
古贝春快速成功的密码,显然掌握在他的“掌门人”周晓峰手里。但是,当记者翘首以盼,试图从他口中打探出一点“传奇故事”时,他却以“诚实守信,外引内创,埋头苦干,勇于突破”十六个字让记者的期望落空。
周晓峰:攀亲五粮液
让古贝春起死回生
1996年元月6日早晨,鲁北武城古贝春集团办公楼前,聚集着男男女女上百口人,他们在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新任总经理周晓峰,希望他能够结清已经拖欠了七个月的工资,他们要用这些钱来度过那个难熬的春节。至于春节后的生计,他们不愿想得太多。反正酒厂都要倒闭了,只能另谋生路了。
“把工资发下去,把人心聚起来,把机器转起来,把企业搞起来!”这是周晓峰当时的就职演说。有些员工对此嗤之以鼻,不以为意。他们认为周晓峰是不知深浅,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他们知道厂子里已经半年没有生产了,哪来的钱发工资。
但是很快工人们的态度开始变化了,周晓峰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他不仅让工人们领到了拖欠了七个月的工资,而且让已经停用半年的烟筒开始冒烟了。
周晓峰不是傻子,其实在演说之前,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厂里的底细:七年累计亏损7980万元,欠银行贷款4360万元,企业外欠2300多万元,拖欠职工工资7个月,外加集资500多万元……
但是周晓峰仍然在酒班,在灌装,在员工工作的每一个现场,大胆地散布着他的就职演说。“没办法,必须重树工人们对古贝春的信心,恢复生产,古贝春才能起死回生”。
为了筹集资金,马克思主义者周晓峰做了一次四处化缘的“和尚”。他几乎动用了自己在商业部门工作十年积累下来的所有老关系:缺粮,到县粮食局赊;缺煤,去县煤建公司赊;五金材料、办公用品,到自己的老根据地商业大楼寻求支援。他一次次的跑银行,跑财政,上北京,下济南……
付出总有回报。周晓峰的勤奋和真诚取得了大家的信任,各部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国家财政部、内贸部、工商银行先后向古贝春集团注入无偿、低息贷款2000余万元,工商银行对原4360万元贷款“停二缓三”挂帐停息。
1996年2月,古贝春停产半年之久的11个班组全部恢复生产,并于当年完成销售收入3872万元。古贝春实现扭亏为赢,周晓峰打了一场艰辛而漂亮的硬仗。
大胆攀亲五粮液
其实,周晓峰上任的第一件事是拜访古贝春的两位“前朝元老”——老书记张子文和前任书记李庆荣。张子文一生致力于把古贝春打造成国优名酒而未能如愿。李庆荣经历了古贝春内忧外患的困扰,对连续七年的巨额亏损有着切肤之痛。
在与两位前任“掌门”促膝长谈之后,周晓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名牌和高档关乎古贝春生死存亡。可是古贝春建厂38年来,一直以生产已高粱为原料的低档次单粮酒,企业的技术力量和设备力量都不具备生产多粮型高档酒的实力。
环顾了国内白酒企业,周晓峰把目光转向了五粮液,他希望古贝春能够和五粮液攀上亲戚。但是,五粮液是中国白酒大王,1995年销售收入为16个亿,而古贝春是一个几乎吃不上饭的“穷小子”。面对实力的巨大悬殊,当时有人说周晓峰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如同虔诚追星族的顶礼膜拜,莫说无法打动万分敬仰的偶像,就是表白一下也找不到合适的通道。当时周晓峰就扮演了这样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尴尬角色。不要说和五粮液结亲,就是进入五粮液的大门都非常困难。市里、省里的领导都找了,但是一个在山东,一个在四川,根本搭不上火。
“古贝春是个老牌儿,指定能做好。就是,就是现在挺难弄。”在当时的内贸部服务局副局长周朝禹的办公室里,碰了无数次壁的周晓峰的表情象个没有完成作业的小学生。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周晓峰找到了内贸部。
月老牵绳,众手相帮。五粮液被周晓峰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动,终于认下了这门“亲”事,与古贝春达成技术联营协议。古贝春一批技术骨干被派往五粮液接受培训。
周晓峰熬红了眼,嘴里起了燎泡,他像一个小脚老太太惦记着难产的儿媳妇一样,里走走外转转地焦急地等待着“大胖孙子”那“哇”的一声啼哭……
“怎莫能不激动呢?这可是古贝春的‘头生大孙子’,是我来到古贝春后的开山第一炮,如果打哑了,你知道它将在瞬间绷断多少根神经。”周晓峰激动地向记者描述他当时的心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克服了南北气候差异,土质差异等因素之后,借助五粮液的技术优势,古贝春成功开发出五星级古贝春等中高端产品。就这样,五粮型白酒在地处鲁北平原的古贝春安家落户了。
11万烧出个全国第一
1996年夏天,古贝春售后服务部接到顾客反映,说是酒中发现有黑色不明颗粒。这立即引起了周晓峰的高度重视。他亲自带领质检、勾兑技术人员赶到现场调查处理。后来经化验证实,这是酒中残存的少量活性炭。它作为酒的净化辅料无毒无害,对酒的内在质量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但是周晓峰还是当场宣布了处理意见:总经理自罚2000元,质检中心主任罚款2000元,按照一票否决制度,负有直接责任的车间主任、质检员就地免职!
时至今日,当初“活性炭事件”的一位当事人,对此还心有余悸:“因为那莫一丁点问题,周总都自罚了2000元,谁还敢忽视任何质量问题。”
如果说“活性炭事件”多少与酒的内在质量有关,尚不能算小题大做的话,那莫时隔四年之后的2000年3月15日“报废包装焚烧现场会”就更让很多古贝春的老员工不明白了。
2000年春节后,周晓峰全面盘点了价值11万元的不合格包装箱,决定集中焚烧。所谓的不合格包装只不过是忘记了某些细小的标记,有的甚至是因为随着工艺的调整,原料的实际配料顺序发生了变化,但是并不违法相关法规。11万科是大伙的心血和股份呐。有的老员工当场用袖子揩起了眼角。但是,周晓峰还是咬着牙燃起了熊熊大火。“包装箱少了心疼,但是丢了市场更让人心疼。包装问题也是质量问题。”
周晓峰用一把价值11万的大火烧醒了古贝春人的质量意识。在2005年全国浓香型白酒质量鉴评会上,38℃古贝春荣获质量鉴评的第一名,52℃获得第二名,而
作为古贝春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晓峰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就是让更多的消费者喝上更好的古贝春酒喝。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周晓峰做了很多的努力,包括“活性炭事件”,包括“报废包装焚烧现场会”,还包括“2004年春天聘请
马季为古贝春代言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周晓峰用两个公式来回答:第一,酒品=人品,第二,毅力+动力+影响力=魅力。他说:
五粮液高高在上,但是古贝春不是,周晓峰也不是。
埋头苦干成为江北老大
周晓峰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很忙,也很有规律。他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早晨六点起床,锻炼一下身体,简单的吃过早点,然后于8点钟准时来到自己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周晓峰常常把自己反锁在办公室里办公。在他的办公室旁边是一个简陋的接待室,一张办公桌,两部电话。两个接线员,相当于周晓峰的事务秘书。两张多人沙发,是给来访的客人休息用的。正常情况下,周晓峰会把和每一位客人谈话的时间压缩在20分钟以内,当谈话快进行完的时候,他会通过电话让事务秘书把下一位客人带进办公室。事务秘书有周晓峰办公室的钥匙,可以直接把门打开。
如果在谈话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周晓峰会随时组织相关人员召开小型会,现场解决,决不拖延。如果是重大问题,他会在下班后召开相关会议,努力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因此,对于古贝春的中层骨干来说。临近下班时接到开会通知是常有的事情。
其实,周晓峰进入白酒行业的1996年,正是鲁酒由盛转衰的时期。“勾兑事件”看似是一个企业问题,却使传统鲁酒军团遭受毁灭性打击。十年后的今天,周晓峰更习惯从更为宽广角度思考问题,因此他没有把鲁酒复兴只是省内市场的复兴。
“那样起点太低。目前古贝春十万吨白酒扩产项目已经有部分车间投入使用,全部投入运行之后,古贝春将会成为江北地区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并进入中国白酒十强。”
但是,周晓峰的目光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白酒上。早在2003年9月份,他就决定投资3个亿的上马古贝春热电项目。在当时全国热电产业政策已经趋向持紧的情况下,几经周折,周晓峰仍然获得了全国唯一的一家批复。他说自己就是这样的倔脾气,一旦决断“头拱了地,也得想法子弄成”。
随着热电项目的开工建设,承载着周晓峰更大梦想“1163”工程开始慢慢浮出水面:按照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战略目标,古贝春将在2008年之前,完成投入12亿元,年创销售收入60亿元,建成以白酒为主,横跨热电联产、工业乙醇、精细化工等六大项目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
周晓峰挥着手,向记者讲述着他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