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算命:高级心理医生?


输入自己的姓名、出生日期等个人基本信息后,转瞬间个人事业、爱情、前途“一
目了然”。网络算命,真的很准吗?专家指出,网络算命起的是心理医生的作用。大家
把它当成娱乐,玩玩就好,千万不要当真——

网络算命:高级心理医生?

大一女生成“半仙”

南京某高校大一学生徐瑶在同学圈里小有名气,被同学找称作“半仙”。
“她们有事没事都会跑来找我算算命,问问这次考试会怎么样啊,和男朋友关系会
怎么发展啊。”徐瑶说,“我从高中就开始在网上研究这些东西,我好多同学也玩这个
,但她们没我算得准。”
徐瑶算命的方式多得令人眼花,星座、占卜、解梦什么都有。提起帮人算命,徐瑶
很得意地告诉记者,她曾经为其同宿舍的同学在网上用缘分软件算她与其男友的缘分,
结果不佳。她告诉同学:“你们火星和水星管辖的星座相克,一定会分手
的。”那个女孩子不久就和男友分手了。
在同学眼里,徐瑶有点“走火入魔”。她出门穿衣打扮,必定要上网占卜一下当日幸运
色,房间怎么布置,头朝哪睡,都要上网测试,连挑个手机号码也要问问“凶吉”。
迷上“网络算命”的不仅仅是徐瑶。最近苏州大学对国内具有代表性城市的3000多
名大中小学生,就“科学素养”做出的全面调查结果显示:有四成多的学生认为网络算
命是科学的。而在年轻白领中,网络算命也很流行。

网上算命,真的很准?

网络算命到底有多神奇?记者进入一个算命网站,输入自己的姓名、出生日期等个
人基本信息后,转瞬间个人事业、爱情、前途“一目了然”。此外,还会告诉你今天该
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总之,内容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让记者诧异的是,通过“算命”得到的内容,居然和自己的一些真实情况相吻合!
怪不得,很多人都说“网上算命,真的很准”。
带着疑惑,记者走访了南京师范大学张栋杰教授。张教授指出,“网络算命其实是
民间算命的延伸”。网络算命是在中国古老算命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科技手段。
“网络算命参与性广、传播性强,影响很大。”
针对“网络算命很准”的问题,张教授分析:网络算命基于中国古老算命理论,而
中国古老算命理论存活了几千年,“有一部分正确率是可能的。”其实,网络算命、占
卜不过是预先设计好的电脑程序。一些设计者为了使算命“准确”,往往下大包围,用
模棱两可的语言,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言,在一个算命网站上,甚至说一个人最适合
的职业有28种之多,几乎囊括了所有职业门类,你总可以沾边了吧。

名字不能决定什么

“正因为网络算命影响大,它的危害也大。”张教授说,“网络算命存在很多问
题。”网络算命仅仅依据的是人的出生时间、血型这些先天性因素,对“生长环境、教
育这些后天的因素并未考虑”。要知道,“即使同一时间出生的人,命运也会因为后天
的因素而改变,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人都带着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存在着
“时代的变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科学的时代,什么都注重科学规律。”这种靠经验总结的方
法,与现代社会是不太吻合的。“也许它能反映一些问题,但不能决定什么。”
“比如名字就像人的衣服,是人的一个象征,但也仅此而已。”比如,一个有钱人
穿的非常好,大家都能看出他是个有钱人。但反过来,穿好衣服的人就一定是个有钱人
吗?给乞丐穿上了名牌时装,他就成了百万富翁了吗?“所以,很多人按照网上的说法
去改名字,我觉得根本没有必要。”

网络算命的“科学前景”

网络算命内容“丰富”、操作简单,结果可立刻获知,吸引了很多人。“但深层次
的原因不在于此。”
“目前,还没有哪门科学能预测人的未来。”在科学上存在这一真空,而人们又想
知道,怎么办?只能去算命。
一直以来,国内外的科学家也在试图找出一些科学的预测方法。“就有国外科学家
提出,夏天怀孕的孩子更容易得哪些疾病。”
所以,网络算命具有一定的“科学”前景。如果我们通过一些大的统计规律,找到
出生时间等先天因素与疾病的对应关系,与犯罪概率等的对应关系,然后形成统计资料
,这样就可以把它作为一定的科学参考。

把网络算命当成娱乐

“对于人来说,总有一些东西科学无法替代。”网络算命往往起到了心理疏导的作
用,“可以将它看作是高级的心理医生”张教授说。
通过网络,人们得到一些信息。这些信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对于好的信息,人
们可以得到心理安慰,并按照良好的方向去努力发展;而对于不好的信息,人们会不自
觉地在平时想办法规避它,从而降低风险的概率。“如果告诉你,你这两天会感冒,那
你肯定会注意身体了。”
有人喜欢看“超女”,有人喜欢卡拉OK,想知道自己的未来,也是人的合理需求。
如果有人想知道,就去“点拨”他一下。只要不要完全依赖这个就好。“就把网络算命
当成一种娱乐吧。”。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网站推出算命业务是一种商业目的,有的网站设置免费算命是
为了提高网站的点击率,从而提高网站的知名度和广告量。而有的网站则直接向上网者
收取费用。
“要小心网上有人利用算命来骗钱,” 一些网站打着免费的旗号,等你深陷其中
后,就开始收费。一些通信运营商也加入算命市场的争夺,这些算命通常以短信方式出
现,消费者往往要发出4至8条短信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结果,运营商已经从消费
者身上获得了2元以上的收益。“所以大家可以算着玩玩,但千万别太当回事了。”
本文为江苏科技报采访稿,特约记者李先爽。有什么建议、评论请发到张栋杰的信箱或论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