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这段时间生意不错。”11月12日,从济南、济宁、日照、青岛等地针对各大旅行社促销归来的牟氏庄园管理处副主任王云成先生,刚刚坐定就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可这是托了老天的福,要想保持住这样的势头,还是得靠我们继续努力‘打造’。这次出去促销,旅行社都在问我:‘电视剧连续《牟氏庄园》什么时候能拍出来?’……”
无独有偶。在记者对龙口市博物馆的蒋馆长采访中,也听到了诸如“乔家大院凭借一部电视连续剧就火遍全国”之类的判断,和希望能够仿效乔家大院的做法,借助影视作品来宣传丁氏故宅的设想。学者出身的蒋馆长认为,和丁氏家族有姻亲关系的栖霞牟氏庄园家族以及他们几乎同时构建的两处庄园,堪称中国近代经济史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在对于以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晋商大院旅游热表示羡慕之余,蒋馆长对胶东两处古建筑景点的相对寂寞和冷清深表遗憾和不解。
将山西的晋商大院引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参照系,并从中生发出种种不解、遗憾、期冀,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关注胶东庄园旅游的业内外人士急于做强的心态。但是,振兴胶东庄园旅游也许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想借助一部电视连续剧一炮走红的想法,或许是不现实的事情。甚至,把山西晋商大院作为参照系,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误区,把胶东庄园旅游与山西晋商大院作对比,也许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晋商大院成功自有秘诀
晋商大院彻底浮出水面为国人所识,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先是有关文献资料中关于民国时代中国四大官僚资本家族之一孔祥熙的家族背景的片言只语,后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抱愧山西》一文对晋商文化的华丽文字,再就是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终于使被历史尘埃密封了近百年的晋商及其精美华丽的栖身之所蜚声海内外。
目前在国内旅游业内最有影响力的晋商大院,应该包括如下五座: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祁县县城的渠家大院、太谷北洸村的曹家大院、灵石静升镇的王家大院、榆次东阳镇车辋村的常家庄园。而作为晋商的起源地,山西晋中地区也由此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晋商文化旅游区。按照业内人士的评价,这几处晋商大院不仅将民居建筑文化发挥到极致,体现了山西民居、甚至北方民居的精华,同时也是晋商五百年兴衰史的见证。
需要说明的是,在清末以前的数百年间,曾经在中国乃至亚洲商业版图中呼风唤雨的晋商群体,绝非仅限于上述五个晋商家族,而是数以十计,而且当年他们也都无一不在不遗余力地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营建一个归宿。但不是所有的晋商大院都能够保存到今天,有的大院虽然依旧能够找寻,但颓垣残壁之间,早已难觅当年的风采,譬如祁县的何家大院、阳泉官沟张家大院、碛口西湾陈氏民居等等。
晋商大院旅游之所以能够在今天如此火爆,至少是因为具备了如下几方面的因素:第一,曾经长期秘而不宣给人们造成的神秘感,和一朝揭秘给人们情绪上带来的震撼效应及由此而来的新鲜感和求知欲;第二,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之后,人们在对财富的艳羡心理作用之下普遍产生了一种“朝拜心态”,晋商大院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满足这种心理需求的场所;第三,众多成功的影视作品中以视觉为核心的感官上的刺激,对晋商历史地位的哄抬,和对上述各种心理的放大效应;第四,晋商群体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和厚重的晋商文化所形成的丰富旅游资源,形成了庞大的集群优势,使擅长运作主题旅游的旅行社的计调工作长袖善舞。
胶东庄园旅游先天不足
相比之下,胶东庄园旅游资源所依托的栖霞牟氏庄园和龙口丁氏故宅却有着诸多的先天不足。
先说牟氏庄园,从建国开始,它曾被作为“阶级教育”的活教材长期对外开放,1988年被国务院确立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达数十年的以“控诉”为主调的“阶级教育”,早已使牟氏庄园失去神秘感和新鲜感,由此形成的刻板印象也很难再激发起人们对它的求知欲,而如今带着对财富的艳羡心理走进牟氏庄园的游客,还时常会在庄园里残存的些许以“控诉”为特点的“景致”前错愕不已;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龙口丁氏故宅长期被当作一处博物馆,直到1996年才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是政府财政拨款单位,几乎没有生存压力,却同时也因为缺乏足够的经费进行大规模宣传,所以继续以“养在深闺少人识”的状态“神秘”着。
胶东一向是山东旅游业的一大强势板块,但是这种强势更多的是体现在海滨海岛旅游和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高尔夫旅游,庄园旅游从未成为胶东旅游的主流板块。究其原因,就在于庄园旅游的题材过于单薄,一座神秘感不强的牟氏庄园和一座神秘得少有人识的丁氏故宅,注定无法支撑一条主题旅游的线路,这使得这两处景点在现有的胶东传统旅游线路中,只能长期扮演拾遗补缺的角色。估计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处庄园的地位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这就决定了这两处旅游景点的定位原则和营销思路:在蓬莱阁、海洋极地世界、南山大佛、南山高尔夫和青岛崂山等强势旅游景点环视之下,不能指望通过孤立的努力做独立崛起的无为努力,更多地还要通过对现有题材进行深层次的梳理和挖掘,强化文化旅游的特色,与周边以休闲旅游和观光旅游为卖点的旅游景点形成互补,同时在丰富旅游产品种类和文化内涵上下足功夫,做好拉长产品线的文章。
影视作品能否“拯救”胶东庄园旅游?
用一部或者数部影视作品激活一处旅游景点,这几乎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旅游业的通则,电影《少林寺》之于少林寺,《大红灯笼高高挂》之于乔家大院,电视连续剧《八仙过海》之于蓬莱阁等等,均被人们视作经典案例。如今,胶东庄园旅游正在沿着这个思路努力着:栖霞籍青年军旅作家衣向东的长篇小说《牟氏庄园》被搬上荧屏的说法,从小说问世的2004年已经开始流传。而直到今年的文博会,记者仍发现同名电视剧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栖霞市文化项目招商的名录中;丁氏故宅的蒋馆长仍在一边发着“乔家大院就是凭借一部电视剧就火遍了全中国”的慨叹,一边梦想着仿效乔家大院,希望有人创作一部《丁氏大院》来宣传丁氏故宅,一边苦于没有资金和有关方面的支持,只能望“宅”兴叹。
影视作品果真能够对胶东庄园旅游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吗?答案是无法确定的。
纵观目前已经成功的几处旅游景点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少林寺也好,乔家大院也好,蓬莱阁也好,都不是孤立地以一座建筑而存在,它们或以恢宏的历史画卷为背景,或以厚重的历史背景为依托:少林寺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以佛法和武功著称的名刹古寺,其影响范围遍及整个汉文化圈;乔家大院的背后是历史绵延数百年、影响过世界经济版图的晋商群体;蓬莱阁则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八仙过海”的发源地,即使在电视剧未曾问世之前早已是闻名天下的旅游胜地。相比之下,仅有二百年历史的牟氏家族和丁氏家族庄园,无论知名度还是影响力均无法与上述题材等量齐观。
来自丁氏故宅的考证数据表明,到民国初年,丁氏家族的资产总额估计在4000千万两白银以上;牟氏家族的资产总额也时常被用6万亩土地、12万亩山峦和一处近30万平方米的庄园来统计。但是,这些可能均不构成一部影视作品必然问世和成功的理由。一部电视剧的成功,也需要从原著到剧本,导演到演员,从投资商到运营商以及播出机构多个环节的协同努力;而从电视剧到旅游资源的激活,更需要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市场运作相配套。
其实,牟氏庄园早就有过多次“触电”记录:1980年代初,就曾经在这里拍摄过轰动一时的电影《内当家》;1990年代,也曾先后有香港和内地的多家著名影视机构在这里拍摄过《戏说乾隆》等风靡一时的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但是所有这些,都不曾让牟氏庄园名声大振。这似乎已经足以说明,走影视作品的路子,并不一定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胶东庄园旅游的知名度问题。
电视连续剧《牟氏庄园》仍在路上,《丁氏大院》还只是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