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江苏省各市“中考”将于本周末陆续举行。记者注意到,今年高中生源大战有愈演愈烈之势,以往悄悄进行的“花钱买学生”浮出水面,南京、苏州等地公办、民办高中不惜巨资公开设立高额奖金,最高达5万余元。罕见的大手笔连南大、东大等省内名牌大学都自叹弗如。然而,教育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种“自杀式”恶性竞争,最终受损的还是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6月14日《扬子晚报》)
无独有偶,四川剑阁与绵阳之间的一场高中生源争夺大战,也已经持续了长达6年之久。这场对尖子生的忘情争夺战,正在四川绵阳与周边地区的学校之间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考上北大、清华奖10万元”、“来本中学读书,可获万元奖励”、“为好学生的父母安排工作”等条件,成为学校间“掐尖”博弈的法码(5月25日《南方周末》)。
乍一看,这些中学这种“掐尖”行为似乎没啥不妥,选择哪所学校去求学,这也是学生的自由和权力,在某种程度上也达呈了家长们的意旨。但我们须谨慎地看到,“生源大战”的硝烟在部分城市是一年胜似一年,高分考生被中学“抢录”的现象在全国更有愈演愈烈的架势。这无疑是一种“自杀式”教育恶性竞争,最终受到损害的还是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
因为,一边是一些贫困中学数月拖欠着教师的工资,一边却是重点中学出数万元奖励尖子生,无疑,这样的社会落差是显现的。这场“掐尖混战”如果得不到有效地遏制,必然使教育部一再重申的取消收取择校费的规定成为“纸糊规定”,必然破坏教育公平和教育公益性质,从而继续恶化教育的“马太效应”,在日渐掘开的“教育鸿沟”的伤口上撒盐。
我们有必要拷量当今高中“掐尖”风潮卷动的深层次根源。依笔者陋见,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当今教育政绩观的部分断裂与严重扭曲。我们知道,当今各级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中,国民基础教育的政绩评价册子里,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考上人数,重本考上人数,及至省市县高考“状元”摘得的人次数,一直“厚重”地占据着较大的“地盘”。
在这根高考政绩“指挥棒”的摇旗呐喊下,高考升学数目及其名校考取数目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各级政府的教育政绩评价之量化指标,而学校和教育主管者们,作为教育政绩的直接或间接创造者,注重升学率便成了大势所趋,也无可奈何;一些地方政府还制定出重奖教育政绩创作者的炫目政策,作为利益驱动的源头,如此,演绎出“掐尖”大战我们便不足为奇。
不仅如此,许多地方政府还在这场旷日已久的生源大战中切得一块利益的大蛋糕。据之前四川一媒体报道,绵阳的外来学生已达8万人,年消费近10亿元。这带动了“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一些地方政府对高中“掐尖”歪风持纵容态度的又一内因是源于利益冲动。所以,要改变这种畸形的生源大战,必须改变各级政府的畸形教育政绩观和剔除灰色利益观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