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群众,一个沉重的话题还要讲多久?


    脱离群众,一个沉重的话题还要讲多久?

  我们的一些干部在总结工作失误的时候,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者根源叫“脱离群众”。脱离群众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主观因素,也有组织监督管理方面的问题,还有制度上的缺陷。归纳起来,不外乎有这么几点:   
  一是错误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是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思想前提。一些干部觉得自己今天的“位置”是个人奋斗得来的,他们在领导岗位上只图对自己、对家庭的回报。有的干部一看到社会上有人先富起来,看到自己的同学或过去的同事成了“老板”,心里就不平衡,就想自己怎么赶紧富起来。在这样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指导下,一些干部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也就愈来愈远。   
  二是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化程度不高,这是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组织原因。少数干部错误地认为,做“官”,当领导,关键是要有人看重,于是他们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在跑官要官上花费的心机、占用的精力太多,在如何打开工作局面和增长本领上自然就考虑得少;对上级领导的喜怒哀乐和爱好需要关注和研究得太多,对群众的呼声和疾苦、对群众的需要就必然漠视。   
  三是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这是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制度层面的原因。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规定。但一些制度也存在不足和缺陷,特别是促进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的保障措施不得力,使一些好听的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徒有其名。比如,有的地方虽然建立了征求意见箱,但没有及时收集群众的意见,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使群众的意见石沉大海,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征求意见箱成了摆设,成为耗子的乐园。   
  怎样保持干部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一是要端正对群众的态度,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要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经得起各种风险的考验。二是既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更要在制度落实上下功夫。要用法律、纪律、惩处和教育等手段,切实保障严格遵守制度,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要进一步扩大群众在干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对那些严重脱离群众的领导干部,不仅要端掉“位子”,更要摘掉“帽子”。
  毛泽东主席曾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我们再也不能把“脱离群众”当成一个冠冕堂皇的口号喊了,那样会动摇了我们的江山社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