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6日沪市创出了6124.04点的历史新高以后,市场的调整就全面展开。在短短的8个交易日内,大盘下跌达662.03点,跌幅为10.81%。截止2007年11月2日15时,上证综指还徘徊在5800点附近的5777.81上,比较前一个交易日下降了2.31个帕点,面对市场的深幅调整,市场的空头力量又开始凝聚,有人甚至做出了6124.04点将是未来五年中国股市铁顶的预测。面对这种认识,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还维持原来的判断,在我看来,最近一个时期的股市下跌,是股市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调整,正如我在股票市场上行到4300点时,我认为有调整,而当股票市场在经过调整,再上行到5300点我再次的发出了夯实性调整必将到来,事实也证实了我的判断,这次我个人也不例外,中国股市的牛市进程还远没有结束。并且我身信市场调整得越充分,牛市的发展就越有后劲;市场运行得越稳健,牛市的周期就会越延长。我曾经在我的文章里预测过对于这一轮牛市行情,我曾经给出的预测是12000点到15000这个区间的判断。
至于我给出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我曾在我于2007-05-1319:49发表的文章《沪指7000不为梦》里已经谈过:股市“过亢性繁荣”从门格尔的经济观点来考察,实在的说它只是一种状态,而不是具体的价格反应。当上证指数在4000点之上已经进入“过亢性繁荣”时,不意味着上证指数应中止上涨。这种状态的存在有可能是长期的,甚至可以持续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种状态下指数还可推高到10000点、15000点都是有可能的。
关于这个,我比较支持罗伯特·希勒对股市的理解,特别是他对泡沫的理解,他的观点是:泡沫是一种强大的放大机制的过分增长,当然这内里有物理层面的因素存在但更多的应该属于心理层面的因素,泡沫创造了一种不可持续的“价格增加引起进一步的价格增加”的状况。而股市“过亢性繁荣”在某些外部因素的刺激下有可能长期存在,这种存在我们又可视为市场在某种机制作用下形成的无效率状态,而非指某一具体的价格水平。“过亢性繁荣”它只是对当前股市的一种心态的公正而客观的描述罢了。
也正是基于上述观点的认识和肯定,我个人的观点是上证指数在4000点之上,已经进入“过亢性繁荣”时,不意味着上证指数应中止上涨针对当前的这波行情,这种状态的存在将可能是长期的,甚至可以持续到08奥运之后,(我认为08奥运将是一个信心预期的顶点)在这种状态下指数应该可以推高到12000到15000这个区间,而今年我们可以预见的是管理层的观望态度还将继续。关于我所观察到的这点,谢百三教授也给了我有力的支持,2007年10月30日中国证券报刊发了谢老师的文章:国家仍在小心翼翼地呵护股市。
继续上行是主旋律:
10月25日市场上风传又有可能对股民征资本利得税,而到了次日凌晨,直接受中国证监会领导的《中国证券报》就在头条显著位置以“导读”予以辟谣:《股票转让盈利部分仍不征税》。而且在二版又登出《权威人士指出:明年个人纳税申报政策不变》,即:“股票转让所得与损失盈亏相抵后的得出正数的需申报,但不需纳税。”——这一结果完全是在我的预料之中的,但中国证监会与国家税务总局如此迅速地在中国证券第一大报上申明,等于是辟谣。快速辟谣这件事本身就十分重要。一方面宏观调控,一方面又在小心翼翼地呵护股市,这是中国政府的态度与声音。当股市大跌280点之际,迅速辟谣,十分难能可贵。又联想到,上次某网站误传“A股与H股互换”一事,当晚立即予以辟谣的情况,性质是完全一样的。这表明中国政府不希望股市崩溃。我不认为这是牛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政治基础,但它却暗合了我的判断,那就是中国政府在股票市场走牛上是个积极的推手。
而同时人民币已升到1:7.48了,创出本次升值以来之新高。人民币渐进式升值,导致基础货币、外汇占款被动多发的局面没有改变。近几日,资金紧张,回购利率一度高达15%,完全是打新股“中石油”造成的,估计又有2.5-3万亿巨资被吸入。一旦资金解冻,不中签者必定总结经验教训,资金又会向二级市场回流。总之,流动性过剩的总格局至今没有改变。国家还在千方百计控制房价,总要找一个泄洪区吧。股市如果大熊,无人敢进,怎么泄洪呢?国家调控房产,股市资金长期来看、总体上来看,就是充沛的。这也将为股票市场的非理性的亢奋式繁荣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
因此我个人的判断是:这波牛市行情中上证指数上行到15000点是有可能的。
至于最近一个时期的股市调整,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市场发展的技术要求。这一轮的股市上涨从7月6日的3563.54点开始起步,一直上涨到10月16日的6124.04点,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大盘上涨了2560.50点,涨幅达71.85%。在整个上涨的过程中,除了个别交易日的短期下跌以外,市场基本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调整,更不要说充分的调整了。因此,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市场就合乎逻辑地提前进入调整期。
二是市场的估值分歧。在大盘走到6124.04点以后,市场的静态市盈率曾经达到了70倍,动态市盈率也达到42倍,管理层的主要领导连续地对市场发出风险警示,也对市场的估值分歧起到了放大作用。
三是国际股市的消极影响。最近一个时期,美国次级债危机又再度爆发,10月19日,在美国股市“黑色星期一”20周年前夕,道.琼斯指数大跌367点,引发了全球股市的暴跌,对中国股市的运行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是市场对利空政策的预期。最近一个时期,有关国有股减持与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股的传闻愈演愈烈,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场带来了较为负面的影响。
至于我给出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我曾在我于2007-05-1319:49发表的文章《沪指7000不为梦》里已经谈过:股市“过亢性繁荣”从门格尔的经济观点来考察,实在的说它只是一种状态,而不是具体的价格反应。当上证指数在4000点之上已经进入“过亢性繁荣”时,不意味着上证指数应中止上涨。这种状态的存在有可能是长期的,甚至可以持续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种状态下指数还可推高到10000点、15000点都是有可能的。
关于这个,我比较支持罗伯特·希勒对股市的理解,特别是他对泡沫的理解,他的观点是:泡沫是一种强大的放大机制的过分增长,当然这内里有物理层面的因素存在但更多的应该属于心理层面的因素,泡沫创造了一种不可持续的“价格增加引起进一步的价格增加”的状况。而股市“过亢性繁荣”在某些外部因素的刺激下有可能长期存在,这种存在我们又可视为市场在某种机制作用下形成的无效率状态,而非指某一具体的价格水平。“过亢性繁荣”它只是对当前股市的一种心态的公正而客观的描述罢了。
也正是基于上述观点的认识和肯定,我个人的观点是上证指数在4000点之上,已经进入“过亢性繁荣”时,不意味着上证指数应中止上涨针对当前的这波行情,这种状态的存在将可能是长期的,甚至可以持续到08奥运之后,(我认为08奥运将是一个信心预期的顶点)在这种状态下指数应该可以推高到12000到15000这个区间,而今年我们可以预见的是管理层的观望态度还将继续。关于我所观察到的这点,谢百三教授也给了我有力的支持,2007年10月30日中国证券报刊发了谢老师的文章:国家仍在小心翼翼地呵护股市。
继续上行是主旋律:
10月25日市场上风传又有可能对股民征资本利得税,而到了次日凌晨,直接受中国证监会领导的《中国证券报》就在头条显著位置以“导读”予以辟谣:《股票转让盈利部分仍不征税》。而且在二版又登出《权威人士指出:明年个人纳税申报政策不变》,即:“股票转让所得与损失盈亏相抵后的得出正数的需申报,但不需纳税。”——这一结果完全是在我的预料之中的,但中国证监会与国家税务总局如此迅速地在中国证券第一大报上申明,等于是辟谣。快速辟谣这件事本身就十分重要。一方面宏观调控,一方面又在小心翼翼地呵护股市,这是中国政府的态度与声音。当股市大跌280点之际,迅速辟谣,十分难能可贵。又联想到,上次某网站误传“A股与H股互换”一事,当晚立即予以辟谣的情况,性质是完全一样的。这表明中国政府不希望股市崩溃。我不认为这是牛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政治基础,但它却暗合了我的判断,那就是中国政府在股票市场走牛上是个积极的推手。
而同时人民币已升到1:7.48了,创出本次升值以来之新高。人民币渐进式升值,导致基础货币、外汇占款被动多发的局面没有改变。近几日,资金紧张,回购利率一度高达15%,完全是打新股“中石油”造成的,估计又有2.5-3万亿巨资被吸入。一旦资金解冻,不中签者必定总结经验教训,资金又会向二级市场回流。总之,流动性过剩的总格局至今没有改变。国家还在千方百计控制房价,总要找一个泄洪区吧。股市如果大熊,无人敢进,怎么泄洪呢?国家调控房产,股市资金长期来看、总体上来看,就是充沛的。这也将为股票市场的非理性的亢奋式繁荣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
因此我个人的判断是:这波牛市行情中上证指数上行到15000点是有可能的。
至于最近一个时期的股市调整,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市场发展的技术要求。这一轮的股市上涨从7月6日的3563.54点开始起步,一直上涨到10月16日的6124.04点,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大盘上涨了2560.50点,涨幅达71.85%。在整个上涨的过程中,除了个别交易日的短期下跌以外,市场基本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调整,更不要说充分的调整了。因此,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市场就合乎逻辑地提前进入调整期。
二是市场的估值分歧。在大盘走到6124.04点以后,市场的静态市盈率曾经达到了70倍,动态市盈率也达到42倍,管理层的主要领导连续地对市场发出风险警示,也对市场的估值分歧起到了放大作用。
三是国际股市的消极影响。最近一个时期,美国次级债危机又再度爆发,10月19日,在美国股市“黑色星期一”20周年前夕,道.琼斯指数大跌367点,引发了全球股市的暴跌,对中国股市的运行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是市场对利空政策的预期。最近一个时期,有关国有股减持与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股的传闻愈演愈烈,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场带来了较为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