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鸭鱼肉、蔬菜水果、五谷杂粮,哪一个国家的老百姓都离不开这些填饱肚子、改善生活的农产品。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都市和城镇中,农贸市场里会人头攒动,热热闹闹,但免不了会杂乱无章。像日本、英国、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人们是愿意去大超市买菜买鱼,还是愿意去菜市场?它们的农贸市场经营管理得如何?有没有黑心商贩?带着这些国内百姓关心的话题,《环球时报》驻这几个国家的记者近日专门来了个实地考察。
东京农贸市场的拍卖引来观光客
周三一大早,记者来到日本有名的农贸市场——筑地市场。这家市场离东京银座一带的繁华街区很近,拥有70多年的历史,占地23万平方米,是日本最大的中央水产品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第一时间把产地与消费地连接到一起,被称为“东京的厨房”走进市场大厅,鱼虾等水产品的气味扑鼻而来,市场内的批发商正手脚麻利地卸货和存货,整个市场给人的感觉是有些杂乱,但充满活力。
筑地市场的产品交易基本集中在每天黎明到上午这段时间,最紧张的时候是早晨5点到7点。通常,渔船深夜出海捕鱼,黎明时分满载归来。捕获的鱼很快被送到市场上,交给批发商,批发商把货品摆在自己的店面上,等待估价。凌晨3点,中间商就陆续聚集到批发商的店里,查看和品评鱼的货色,在心里估量价钱。早晨5点,拍卖开始,买卖双方用他们特有的手势和行话吆喝价格,出价最高的人可以把想要的产品买到手。
通过中间商拍卖的方式来决定农产品的价格,是筑地市场的最大特点。在日本,对水产品的需求比较稳定,但供应量因天气等因素很容易发生变化,中间商要保护和提高自己的利益,就要准确把握生产和消费的动向,正确判断产品的质量和鲜度,综合各种因素提出价格。筑地市场管理处一个负责人介绍说,20世纪初,日本各中央批发市场就开始采用中间商拍卖定价的方式了。来市场交易的人认为,如果决定价格的只是一小部分人,那么就会出现价格垄断的可能,相反,如果自由度过大,就会陷入不正当竞争,通过中间商进行拍卖,能让价格公正合理,也能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关系。
拍卖一般在7点之前结束,中介批发商把买来的商品用市场专用的小货车运到自己店里,存进冷冻室,或用
2006年4月,曾有一个数据说,日本共在56个城市设有84家生鲜食品批发市场。日本的生鲜食品除批发市场外,还有“产地直送”等市场外流通方式。目前,水产品和蔬菜瓜果中一半以上经由全国中央批发市场进入消费圈。筑地市场除水产品外,还有蔬菜瓜果类市场。据了解,筑地市场2005年平均每天进货3350吨,这么大数量的生鲜食品从这里进进出出,如何保证食品的卫生和安全是一个大问题。与国内市场相同,这里设有市场卫生检疫所,他们按照食品卫生法和有关条例,对市场流通的产品进行监督指导和检查。对于不良产品,检疫所的宗旨是“不许进市场”、“不许出市场”、“不许在市场加工”,确保到达客户那里的食品都没有问题。
卫生检疫所的工作主要是监督指导和检测化验。每天早晨,卫生监察员赶在拍卖开始之前,对货物进行检查,把不良产品剔除。拍卖结束,食品被运到各中间商店里后,监察员还要再次巡视,对食品的陈列、保管情况进行检查。记者注意到,中间商对鱼肉进行切割和加工时,也会受到监察员的密切注意,以保证食品不在流通过程中发生问题。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可疑状况,监察员会把食品送到检疫所进行化验和调查,并采取相关措施。说到卫生管理,市场一位管理人员很实在,他告诉记者,“要说卫生条件,我们实在没有自信。你去过鱼市,也看到那里不太整洁吧。我们这里的卫生条件不太好,设备也陈旧,所以计划5年后迁到东京丰洲,建成新的现代化的市场。”记者问:“在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水产品的品质和鲜度是如何保证的?”“大概是因为流通的快吧”,他想了想说,“味道鲜美的金枪鱼会让大家忙碌起来的”。
伦敦农贸产品买卖管得严
在英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农贸产品的销售大多数由超市来承担,但由于社会的需要,一些小型交易场所,如只有三四十平方米的小商店、露天市场或是路边小摊,也有生存空间。记者近日采访了伦敦西北部的两家小店,了解那些在英国从事农产品交易的小商小贩们的经营与生活。
第一家是位于加姆登区的“瑞士小屋市场”的一个小摊。不凑巧,记者来市场的时候赶上星期日,只看到一家卖泰式食品的小摊在营业。原来,这个市场平时只在周五和周六开,所卖产品五花八,有食品、蔬菜、鲜花、瓜果等。从外表看,这家小摊与我们国内常见的小摊差不多,顶上搭了个简单的棚子用来挡雨,四周围着彩色塑料布,既能挡风又起到装饰的作用。棚子里面除了老板娘外,还有一个雇员。别看这家小摊很简陋,但却把营业执照挂在十分显眼的地方,上面写着地址、营业证号、业主姓名和经营范围等内容。另外,小摊上卖的各种泰式食品也都明码标价。摊主庞班告诉记者,他家的这个小摊已经营了两年,只能算是小本生意,勉强混口饭吃。庞班说,伦敦有各种各样的农贸市场,有的是周一至周五营业,有的是周末营业,各区规定不一,标准也不一样。但一般是由当地的区委员会管理和监督。“我们卖的食品绝对要保持新鲜,卫生方面要合乎标准。区委员会每周都要派人来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轻的要罚款,重的则吊销执照或是送警方查办。我们靠此生活,绝不敢有半点含糊。”
记者还到布莱恩特区的一家农产品小店看了看。这是一个小门脸,楼上住人,楼下开店。所售产品有各类蔬菜、水果、鲜花、鸡蛋,种类大概有三四十种。看店的艾迪是店主的弟弟,他说,该店沿用的还是英国农产品店的传统模式,在超市普及之前,英国出售农产品的地方大都是这个样子:门脸不大,产品几十种,由白人经营。而现在的农产品店大多由印度、巴基斯坦或东欧裔的人经营了。他们这家菜店至少有30多年的历史,由于房屋是自家所有,因而利润可以达到营销额的50%,但哥哥工作很辛苦,一周工作6天,每天忙乎至少十几个小时。
记者看到,这家小店显然要比前面所说的小摊正规得多。各种蔬菜和水果摆得整齐有序,康乃馨、月季等鲜花也是香气扑鼻。就是这么一家小店,在收银台上方居然还安了监视器。记者认真地看了看小店的营业执照,上面除了营业证号、业主姓名和经营范围外,还有明确的期限。这样的店营业执照是一年一换。艾迪说:“我们卖的蔬菜、水果必须新鲜,这是法律规定的。另外来这里买东西的大多是街坊邻居,一旦卖了不合格产品,我们的信誉就完了,这些老主顾肯定不会再来了,生意就没法做了。要是因为卖了不合格的农产品而引发严重问题,这家几十年的店面关门不说,我们还有可能会坐牢。这种荒唐事,没人敢干。”
温哥华的菜市场和购物、餐饮融为一体
在加拿大,想找到像我们国内常见的农贸市场并不难,但说它们是“农贸市场”似乎又不太贴切。列治文公众调拨是记者所在大温哥华地区规模最大一家的“农贸市场”。市场的建筑很气派,门口还放了些书报栏,摆着各类免费赠阅的报刊。市场内有楼上楼下两层,上下楼有自动扶梯。楼下中央是菜市场,也错落点缀着几家药材铺、杂货铺、裁缝店、小服装摊、点心铺和相片冲洗店。菜市场外围是一圈比较像样的封闭式铺位,有商店、五金店、书店、香烛店、保健用品商店、酒水专卖店,甚至还有几家保险公司的营业部和旅行社的办公室。
菜市场乍看起来和国内的农贸市场差不多,开放式的菜摊和货架给记者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仔细观察后,发现还是有很大差别:这里并不像国内一档一摊,每个菜摊就有一个小贩,而是由3家“菜档”分别经营十几个菜摊和货架,每3家菜档只设一处收银,顾客自行选好蔬菜水果后,统一到收银处过秤付款。此外,这里禁止卖活禽活畜,自然就看不到国内农贸市场中杀活鸡活鸭的血腥场面。菜市场里见不到收税或食品质量检验人员,没人上门服务。原来食品检验这一环节,都是由摊主自己提前去有关部门申报。由于当地政府会对违规者处以高额罚款,因此敢以身试法者并不多。
记者从菜市场乘自动扶梯到了二楼,才知道这里为什么被叫做“公众市场”。二楼云集了各种各样的小商店,还有医疗所、牙医诊所等。占据二楼一大半面积的是美食中心,形式颇似我们国内大型商场内的美食世界。据了解,整个市场由私人所有,设办公室专门管理。虽然摊主们都说摊档费不太便宜,但还是比自己租门面、开店要省得多。在卫生方面,楼下主要由摊主自行负责,市场管理方只打扫公共部分,楼上则相反,美食中心由市场方打扫,各家店主只负责清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整个市场的卫生维持得很好,在菜市场,记者看不到满地的菜叶和污水。记者还到洗手间走了一圈,里面也被打扫得很干净。
记者还到大温哥华地区的其他“农贸市场”看了看,它们的格局与管理模式和列治文公众市场大同小异,只有细微的差别,如不同族裔聚居区,市场里的美食中心卖的食品就有各自的特色,在印度裔聚居区的市场里,随处可见飞饼或咖喱食品,而在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则能找到台湾蛋仔面或西安小吃。这些市场里出售的农产品的价格与超市相比,有的高,有的低。蔬菜、水果和点心比超市便宜,但“品相”差。让记者奇怪的是,“品相”同样不太好的肉类,却比超市卖得还要贵一些。
加拿大的公众市场不但是买菜购物的地方,还是信息中心、活动中心。每个市场都布置有专门的信息栏,任何人只需将要张贴的信息公告送到市场办公室盖个章,无需一分钱,就可将公告贴上去。因此这里成了旧货买卖、招工求职和各类招生、家教甚至演出信息的集散地。这里的美食中心一般场地宽阔,稍加整理就是很好的活动场地,许多社区活动,如大众性的歌舞表演、棋类比赛都可在这里举办。
和美国很多大城市的年轻人一样,大温哥华地区的年轻人也习惯于开车到超市,一次购买一周的食品和日用品。但加拿大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公众市场里的菜市场依然受到老年人的青睐。数量可观的老年人群体,让大温哥华地区的市场不用担心门庭冷落。更何况,活动天地、美食中心,为市场附近的居民带来很多便利。在加拿大,尽管超市在很多城市越建越多,但像列治文公众市场这样把农贸市场和购物、餐饮融为一体的地方,在每个大的居民区里都还保留一处甚至几处。(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