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联合制理论是影响本世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人们可以大致勾画出各种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对企业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理论的形成除了具备一定的历史环境之外,有其一定的理论渊源。经过上一个世纪的理论探索,无论是资本主义世界,还是社会主义世界,除了其存在各自不同的社会本质之外,在企业生存和发展方面,则存在共同的规律,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因为两种社会都存在商品生产,而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必须遵循商品生产规律、市场规律和固有发展规律。一百年来世界各国企业发展的实践和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企业的演变都说明企业发展存在类似的规律和极相似的重演,也有相雷同的经验和教训。而这种企业理论正是这种历史实践的总结。正是在这一百来年的历史实践中,历史学家和经济理论家们创立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假说,有一些逐渐被历史所承认。这些人类的优秀成果成了我们得以继承和扬弃的精神食粮。企业的联合制理论渊源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的联合制理论。
最先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的联合制理论的应该是德国的鲁道夫·希法亭。这是在他还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所做出的贡献。他在1912年发表在德国《新时代》杂志上的“关于联合制的理论”,是继《金融资本》(1910年)中全面论述联合问题(包括横向联合与纵向联合)之后关于联合制的一个专门研究。列宁读后曾在《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中特别注明:“关于马克思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关于联合制的意义”。(《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835页)希法亭在这篇论文中基本上肯定了马克思具有联合制思想。希法亭首先阐述了联合制的概念及内涵,认为联合制或联合企业是一种资本主义企业合并现象。指出联合制(纵向联合)和横向联合不同。联合制分兼并和利益共同体两种情况,前者彻底消灭了独立性,而后者的自主权大小取决于联合的密切程度。并把联合制分为:上行联合、下行联合和混合联合三种形式。并指出联合制意味着社会分工的缩小,同时又扩大了新联合企业内部的分工,发展着日益庞大的有组织劳动。联合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而发展的。虽然在马克思生活时代,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到垄断阶段,但在通过马克思对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描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意识到了联合制的重要。马克思指出:“最后,正如工场手工业部分地由不同的工场手工业结合而成一样,工场手工业又能发展为不同的工场手工业的结合。……在这种场合,不同结合的工场手工业成了一个总工场手工业在空间上多少分离的部门,同时又是各有分工的、互不依赖的生产过程。结合的工场手工业虽有某些优点,但它不能在自己基础上达到真正的技术上的统一。这种统一只有在工场手工业转化为机器生产时才能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85-386页)可见马克思已经预见到了大机器生产时代的这种工业结合的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发展现象。这就告诉我们联合制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技术的发展。用联合制可以获得技术进步。同时希法亭认为也是一个绕有趣味的理论问题。即存在经济性质方面的原因。希法亭在分析经济性质原因时,首先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没有论述过这个问题,但在《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却无意中附带谈到了这一点。在批判穆勒的一个通过自己生产不变资本来提高利润率的例证时,马克思有一个科学的思维联想,好像马克思在‘理论’上产生了错误,实际上恰恰是马克思用这个例子轻而易举地揭穿了那种认为通过实行联合制,即通过自己生产不变资本会提高利润的看法的错误前提。即该理论在计算利润时存在运算错误,在于没有考虑到资本的周转时间,而周转时间是必须算利润的。(这实际是一个重要发现。即联合制节省了交易费用,这也是科斯定理的重要内容,可见马克思已经早已预见到,但并未用交易费用来解释就是了)。由此,希法亭在分析推动联合制的经济原因时认为经济周期的存在是首要因素,繁荣时期,加工部门试图与原料部门的企业实行合并(此时原料价格看涨),以便联合后内部化,成本降低;在萧条时正好相反,后者试图与前者合并。即存在着这样一种趋势,利润率较低的企业总是试图与较能赚钱的企业实行合并。其次重工业部门(拥有巨额固定资本)的更为发达是第二个主要经济原因。第三,联合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同时银行资本及其对工业发展进程日益增长的影响自觉地促进了这一趋势。(鲁道夫·希法亭:《关于联合制的理论》,《经济学译丛》,1988年第6期,第30-35页)希法亭关于联合制的理论对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的企业联合体和合并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最重要的是他分析了马克思关于联合制的思想,给人以很大启示。看来列宁对希法亭这一论述是赞成的,并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叙述道:希法亭写道:“第一,联合制能把各种行情拉平,因而保证联合企业有更稳定的利润率。第二,能消除交易。第三,能使联合企业改良技术,因而获得比‘单纯’企业(即没有联合的企业)更多的利润。第四,使联合企业的地位比‘单纯’企业巩固,加强它在萧条(滞销,危机)时期,即成品跌价厉害的时期的竞争力量。(《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90页)因为列宁曾指出希法亭在分析金融资本的存在几大缺陷,而在这一问题上则无评论,只是作为论据而引用的。并且列宁在《笔记》中对海曼的“混合企业”一文的评价是:这是说明大生产的优越性,特别是“混合”生产,即把生产前后衔接的不同阶段联合起来的优越性的综合资料。列宁对希法亭认为“联合制可以消除交易”思想的肯定,比科斯的交易费用思想早20年,而希法亭提出“可消除交易”的论点比科斯早27年(即在1910年提出的)。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最高阶段,有一个极重要的特点,就是所谓联合制,即把不同的工业部门联合在一个企业中,这些部门或者是依次对原料进行加工(如把矿石炼成生铁,把生铁炼成钢,可能还用钢制造各种成品),或者是对另一些部门起辅助作用(如加工下脚料或副产品;生产包装用品等等)。”(同上)在以后,列宁在1917年分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时,根据这个社会历史事实给社会主义下了一个定义。他写道:“……社会主义无非是变得有利于全体人民的国家资本主义垄断而已,因而不再是资本主义垄断了。(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列宁选集》第3卷,1970年版,第163页)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这样的、以资本主义最后阶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生产积聚和集中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的。列宁在十月革命初期指出,没有大银行,社会主义是不能实现的。(同上,第311页)1918年4月,列宁提出了关于制定改组工业和振兴本国经济的计划的任务。他指出,这项计划除工业合理布局外,还应“从现代化最大规模的工业的角度,特别是从托拉斯的角度把生产合理地合并和集中于少数最大的企业。(《列宁全集》第27卷,第296页)苏著名经济学家H·A·查戈洛夫认为我们应当重视列宁关于大托拉斯,关于把生产合并和集中到大型社会主义企业这一启示的意义。他认为我们应掌握一切与生产社会化即建设社会主义必要条件有关的东西。列宁把不属于帝国主义本质,而属于人类社会经济进步本质的东西分离出来。(H·A·查戈洛夫:《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与当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中译本,第43-44页)我国经过25年改革发展,改变了过去僵硬的社会主义模式,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发展的时实践中积极肯定了企业联合的巨大作用,并且加以总结和吸收,形成了数以千计的企业集团,企业联合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推动了我国企业的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联合制理论。
二、西方纵向联合理论。
纵向联合理论探讨的是导致纵向扩大的因素。耶鲁大学的威廉森用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纵向联合理论,认为纵向联合的基本动力是现有的和潜在的交易费用。威氏认为纵向联合问题的关键在于“资产特定性”,资产特定性越高,市场交易的潜在费用越大,纵向联合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特定性可分为三种,一是资产本身的特定性,如特殊设计只能加工某种原料的设备;二是资产选址的特定性,为节省运输费用,设备一般坐落在原料产地附近;三是人力资产的特定性,一个雇员在某个企业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其特定性很高。他的技术是特定于这家企业的,重新训练这样一个雇员要花很多时间和费用,维持长期雇佣关系对于企业和雇员都有好处。当资产特定性达到一定程度,市场交易的潜在费用就会阻止企业继续依赖市场,从而促使企业纵向联合,这三种资产特性的任何一种都能促使企业纵向联合。比如说炼油企业就会走“内化”石油生产这个环节。从另一个方面讲,工业标准化的进程应促使纵向联合体解体,使竞争增加,从而增加社会财富和经济效益。这种探讨纵向联合扩大的理论有着积极的意义,使我们看到它把人们曾认为的技术和经济原因更明确化,主要基于交易费用的存在,特别是资产特定性所致。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偏颇。把这种扩大的原因仅归于这一种原因显然是不恰当的,否定市场存在的作用、或由于减少多余生产能力的原因、或由于专业化协作化的要求、或由于重工业部门的发展、或由于经济周期的存在等都有促使企业联合的推动作用。
三、技术决定论
这种理论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纵向联合理论的。认为许多生产阶段在技术上紧密相联,属于同一企业经营范畴是技术经济的需要,顺理成章的事,原因很简单,最常举的例子就是钢铁生产中冶炼和轧钢两个生产阶段。假使在这两个阶段的生产分属两个不同的企业,很难想象两个企业之间的协调,冶炼企业铸出钢锭就完事大吉,轧钢企业还要将钢锭重新加热,消耗大量能源。因此技术上的需要使两个生产阶段同属于一个企业更为合理,更为经济。如果说这种说法还是用以解释纵向联合的话,那么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用交易费用学说研究技术转让,则是用以说明为什么跨国公司得到发展。这方面具有开创意义的当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蒂斯。蒂斯用统计实证推翻了技术具有“公共商品”特征的假设。公共商品指像路灯、收音机、电视广播传递的信息等。比如路灯,不管前面后边走过多少人,每个人都享受了照明的同样好处。收音机广播也是如此,不会因为世界上收音机的增多而对收听者产生任何不便。蒂斯的研究表明,国际技术转让的交易费用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可以忽略不计。物化了的技术容易转让,交易费用也低,把设备运去装上就大功告成。非物化的技术分为可用文字与不可用文字表述两种,前一种包括说明书、计算机软件、图表等等,接受转让技术的一方自己花时间去读就行了,后一种则复杂多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训练技术,必须言传身教,这样的技术转让费用就很高。总之,技术越复杂,越难文字化,转让费用越高,跨国公司就越有可能采取直接投资设厂的方式转让技术使用权,将技术“卖”给其他企业。交易费用的高低决定技术的两种组织形式——利用市场交易还是企业内部转移。这种理论与传统的理论有所不同。因为现在国际投资的对象是彼此水平相近的工业化国家,用传统理论观点,即资本总是流向利润高的地方,不发达国家资本匮乏,竞争不激烈,投资机会相对较多,赢利面则大,难以解释这一现象,而用以交易费用学说为基础的技术转让理论解释跨国公司理论成为近年来的发展方向。
四、产权界定理论
这是科斯在1960年提出的著名科斯定理。即只要产权界定明确,都可以通过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解决了经济学的关键问题。科斯认为产权界定是至关重要的,产权界定越清楚,交易费用越小。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境,在行驶的列车中,对坐的两个人一个抽烟,另一个不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车厢中无允许或禁止吸烟的规定,吸烟者可以不理会对方而吸个没完,即使吸烟者愿意谈判,也会因产权(利),界限不清楚争执不休,造成谈判费用提高。二是假定规定允许吸烟,则不吸烟者会主动谈判,以确定出多少费用来补偿吸烟者不吸烟所遭受的心理损失。三是禁止吸烟。吸烟者成为主动者。后面两种情况,无论权利界限在哪一方,谈判的结果都会使双方满意,或者抽烟,或者不抽烟。由此看出,产权界定在社会生活中乃至经济生活中是很关键的。我们认为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
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完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已经成为企业制度的核心。借鉴上述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技术和产权双重结构下的联合制理论应该成为指导企业发展的重要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企业组织形态愈来愈受到技术水平的影响,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其采取何种联合组织的形式;企业采取联合组织的前提是产权界定,产权的方式决定联合的内容;现代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是企业采取联合制。企业在技术和产权双重结构决定的条件下确定所适宜的联合形式。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过程中,企业联合是大势所趋,而企业联合的形式确由企业的技术结构和产权结构所决定。
一、马克思主义的联合制理论。
最先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的联合制理论的应该是德国的鲁道夫·希法亭。这是在他还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所做出的贡献。他在1912年发表在德国《新时代》杂志上的“关于联合制的理论”,是继《金融资本》(1910年)中全面论述联合问题(包括横向联合与纵向联合)之后关于联合制的一个专门研究。列宁读后曾在《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中特别注明:“关于马克思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关于联合制的意义”。(《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835页)希法亭在这篇论文中基本上肯定了马克思具有联合制思想。希法亭首先阐述了联合制的概念及内涵,认为联合制或联合企业是一种资本主义企业合并现象。指出联合制(纵向联合)和横向联合不同。联合制分兼并和利益共同体两种情况,前者彻底消灭了独立性,而后者的自主权大小取决于联合的密切程度。并把联合制分为:上行联合、下行联合和混合联合三种形式。并指出联合制意味着社会分工的缩小,同时又扩大了新联合企业内部的分工,发展着日益庞大的有组织劳动。联合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而发展的。虽然在马克思生活时代,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到垄断阶段,但在通过马克思对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描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意识到了联合制的重要。马克思指出:“最后,正如工场手工业部分地由不同的工场手工业结合而成一样,工场手工业又能发展为不同的工场手工业的结合。……在这种场合,不同结合的工场手工业成了一个总工场手工业在空间上多少分离的部门,同时又是各有分工的、互不依赖的生产过程。结合的工场手工业虽有某些优点,但它不能在自己基础上达到真正的技术上的统一。这种统一只有在工场手工业转化为机器生产时才能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85-386页)可见马克思已经预见到了大机器生产时代的这种工业结合的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发展现象。这就告诉我们联合制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技术的发展。用联合制可以获得技术进步。同时希法亭认为也是一个绕有趣味的理论问题。即存在经济性质方面的原因。希法亭在分析经济性质原因时,首先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没有论述过这个问题,但在《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却无意中附带谈到了这一点。在批判穆勒的一个通过自己生产不变资本来提高利润率的例证时,马克思有一个科学的思维联想,好像马克思在‘理论’上产生了错误,实际上恰恰是马克思用这个例子轻而易举地揭穿了那种认为通过实行联合制,即通过自己生产不变资本会提高利润的看法的错误前提。即该理论在计算利润时存在运算错误,在于没有考虑到资本的周转时间,而周转时间是必须算利润的。(这实际是一个重要发现。即联合制节省了交易费用,这也是科斯定理的重要内容,可见马克思已经早已预见到,但并未用交易费用来解释就是了)。由此,希法亭在分析推动联合制的经济原因时认为经济周期的存在是首要因素,繁荣时期,加工部门试图与原料部门的企业实行合并(此时原料价格看涨),以便联合后内部化,成本降低;在萧条时正好相反,后者试图与前者合并。即存在着这样一种趋势,利润率较低的企业总是试图与较能赚钱的企业实行合并。其次重工业部门(拥有巨额固定资本)的更为发达是第二个主要经济原因。第三,联合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同时银行资本及其对工业发展进程日益增长的影响自觉地促进了这一趋势。(鲁道夫·希法亭:《关于联合制的理论》,《经济学译丛》,1988年第6期,第30-35页)希法亭关于联合制的理论对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的企业联合体和合并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最重要的是他分析了马克思关于联合制的思想,给人以很大启示。看来列宁对希法亭这一论述是赞成的,并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叙述道:希法亭写道:“第一,联合制能把各种行情拉平,因而保证联合企业有更稳定的利润率。第二,能消除交易。第三,能使联合企业改良技术,因而获得比‘单纯’企业(即没有联合的企业)更多的利润。第四,使联合企业的地位比‘单纯’企业巩固,加强它在萧条(滞销,危机)时期,即成品跌价厉害的时期的竞争力量。(《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90页)因为列宁曾指出希法亭在分析金融资本的存在几大缺陷,而在这一问题上则无评论,只是作为论据而引用的。并且列宁在《笔记》中对海曼的“混合企业”一文的评价是:这是说明大生产的优越性,特别是“混合”生产,即把生产前后衔接的不同阶段联合起来的优越性的综合资料。列宁对希法亭认为“联合制可以消除交易”思想的肯定,比科斯的交易费用思想早20年,而希法亭提出“可消除交易”的论点比科斯早27年(即在1910年提出的)。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最高阶段,有一个极重要的特点,就是所谓联合制,即把不同的工业部门联合在一个企业中,这些部门或者是依次对原料进行加工(如把矿石炼成生铁,把生铁炼成钢,可能还用钢制造各种成品),或者是对另一些部门起辅助作用(如加工下脚料或副产品;生产包装用品等等)。”(同上)在以后,列宁在1917年分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时,根据这个社会历史事实给社会主义下了一个定义。他写道:“……社会主义无非是变得有利于全体人民的国家资本主义垄断而已,因而不再是资本主义垄断了。(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列宁选集》第3卷,1970年版,第163页)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这样的、以资本主义最后阶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生产积聚和集中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的。列宁在十月革命初期指出,没有大银行,社会主义是不能实现的。(同上,第311页)1918年4月,列宁提出了关于制定改组工业和振兴本国经济的计划的任务。他指出,这项计划除工业合理布局外,还应“从现代化最大规模的工业的角度,特别是从托拉斯的角度把生产合理地合并和集中于少数最大的企业。(《列宁全集》第27卷,第296页)苏著名经济学家H·A·查戈洛夫认为我们应当重视列宁关于大托拉斯,关于把生产合并和集中到大型社会主义企业这一启示的意义。他认为我们应掌握一切与生产社会化即建设社会主义必要条件有关的东西。列宁把不属于帝国主义本质,而属于人类社会经济进步本质的东西分离出来。(H·A·查戈洛夫:《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与当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中译本,第43-44页)我国经过25年改革发展,改变了过去僵硬的社会主义模式,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发展的时实践中积极肯定了企业联合的巨大作用,并且加以总结和吸收,形成了数以千计的企业集团,企业联合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推动了我国企业的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联合制理论。
二、西方纵向联合理论。
纵向联合理论探讨的是导致纵向扩大的因素。耶鲁大学的威廉森用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纵向联合理论,认为纵向联合的基本动力是现有的和潜在的交易费用。威氏认为纵向联合问题的关键在于“资产特定性”,资产特定性越高,市场交易的潜在费用越大,纵向联合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特定性可分为三种,一是资产本身的特定性,如特殊设计只能加工某种原料的设备;二是资产选址的特定性,为节省运输费用,设备一般坐落在原料产地附近;三是人力资产的特定性,一个雇员在某个企业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其特定性很高。他的技术是特定于这家企业的,重新训练这样一个雇员要花很多时间和费用,维持长期雇佣关系对于企业和雇员都有好处。当资产特定性达到一定程度,市场交易的潜在费用就会阻止企业继续依赖市场,从而促使企业纵向联合,这三种资产特性的任何一种都能促使企业纵向联合。比如说炼油企业就会走“内化”石油生产这个环节。从另一个方面讲,工业标准化的进程应促使纵向联合体解体,使竞争增加,从而增加社会财富和经济效益。这种探讨纵向联合扩大的理论有着积极的意义,使我们看到它把人们曾认为的技术和经济原因更明确化,主要基于交易费用的存在,特别是资产特定性所致。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偏颇。把这种扩大的原因仅归于这一种原因显然是不恰当的,否定市场存在的作用、或由于减少多余生产能力的原因、或由于专业化协作化的要求、或由于重工业部门的发展、或由于经济周期的存在等都有促使企业联合的推动作用。
三、技术决定论
这种理论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纵向联合理论的。认为许多生产阶段在技术上紧密相联,属于同一企业经营范畴是技术经济的需要,顺理成章的事,原因很简单,最常举的例子就是钢铁生产中冶炼和轧钢两个生产阶段。假使在这两个阶段的生产分属两个不同的企业,很难想象两个企业之间的协调,冶炼企业铸出钢锭就完事大吉,轧钢企业还要将钢锭重新加热,消耗大量能源。因此技术上的需要使两个生产阶段同属于一个企业更为合理,更为经济。如果说这种说法还是用以解释纵向联合的话,那么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用交易费用学说研究技术转让,则是用以说明为什么跨国公司得到发展。这方面具有开创意义的当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蒂斯。蒂斯用统计实证推翻了技术具有“公共商品”特征的假设。公共商品指像路灯、收音机、电视广播传递的信息等。比如路灯,不管前面后边走过多少人,每个人都享受了照明的同样好处。收音机广播也是如此,不会因为世界上收音机的增多而对收听者产生任何不便。蒂斯的研究表明,国际技术转让的交易费用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可以忽略不计。物化了的技术容易转让,交易费用也低,把设备运去装上就大功告成。非物化的技术分为可用文字与不可用文字表述两种,前一种包括说明书、计算机软件、图表等等,接受转让技术的一方自己花时间去读就行了,后一种则复杂多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训练技术,必须言传身教,这样的技术转让费用就很高。总之,技术越复杂,越难文字化,转让费用越高,跨国公司就越有可能采取直接投资设厂的方式转让技术使用权,将技术“卖”给其他企业。交易费用的高低决定技术的两种组织形式——利用市场交易还是企业内部转移。这种理论与传统的理论有所不同。因为现在国际投资的对象是彼此水平相近的工业化国家,用传统理论观点,即资本总是流向利润高的地方,不发达国家资本匮乏,竞争不激烈,投资机会相对较多,赢利面则大,难以解释这一现象,而用以交易费用学说为基础的技术转让理论解释跨国公司理论成为近年来的发展方向。
四、产权界定理论
这是科斯在1960年提出的著名科斯定理。即只要产权界定明确,都可以通过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解决了经济学的关键问题。科斯认为产权界定是至关重要的,产权界定越清楚,交易费用越小。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境,在行驶的列车中,对坐的两个人一个抽烟,另一个不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车厢中无允许或禁止吸烟的规定,吸烟者可以不理会对方而吸个没完,即使吸烟者愿意谈判,也会因产权(利),界限不清楚争执不休,造成谈判费用提高。二是假定规定允许吸烟,则不吸烟者会主动谈判,以确定出多少费用来补偿吸烟者不吸烟所遭受的心理损失。三是禁止吸烟。吸烟者成为主动者。后面两种情况,无论权利界限在哪一方,谈判的结果都会使双方满意,或者抽烟,或者不抽烟。由此看出,产权界定在社会生活中乃至经济生活中是很关键的。我们认为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
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完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已经成为企业制度的核心。借鉴上述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技术和产权双重结构下的联合制理论应该成为指导企业发展的重要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企业组织形态愈来愈受到技术水平的影响,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其采取何种联合组织的形式;企业采取联合组织的前提是产权界定,产权的方式决定联合的内容;现代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是企业采取联合制。企业在技术和产权双重结构决定的条件下确定所适宜的联合形式。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过程中,企业联合是大势所趋,而企业联合的形式确由企业的技术结构和产权结构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