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压抑


  2007年第四期的《人民文学》,里面的小说可以说整个一个压抑。

  中国人怎么了,一个个失了灵魂似的,难怪会出现某些追星怪胎。一些人的心空了,在不同的程度上。比如首打的中篇《桃花落》(温亚军),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沉沦。

  庄晓然,这个从小镇里考上省城重点大学的女人,自觉背负着庄家人的希望和骄傲,是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依靠。只是这个女人一开始就走错了第一步,为一个负心人生下私生女,给自己的婚姻生活埋下炸弹。这个俨然有些姿色的知识女性,本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好。但是,她的错觉和错位,使她“连夜都失去了黑暗”,她的生活“扯不开撇不清一层又一层的暗淡”,“想要爱情的时节,爱情被她的执着错失了,以为婚姻也可以让自己有一份安稳,却偏偏婚姻也摇荡起来。最是她心中不舍的,是家人对她的依靠和热爱,如今倒好,父亲死了,除过大哥外,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把她看成仇人。”

  故事其实很简单,写成中篇,主要是心理描写。庄晓然是很多通过考学从小地方进入大城市的知识分子的一份子,有点普遍性。但庄显然太把自己当回事,喜欢替家人做主,所以有17万的医药费,压得家人和她自己透不过气来。丈夫也正闹离婚,显然不会为她分担。她为了筹借17万,委身自己的主任,一个想吃嫩草的老头。为了还17万,离婚不要房子。这女人真是可怜。看了,让人心里很压抑。

  还有署名东紫的《左左右右》,也很让人心酸。人们为了自己的欲望,真的可以不择手段。不过这里还算有一点点亮色,尽管与冷漠自私的人群相比,显得很微弱。那就是姚遥为死去的岳非讨公道,很执着。

  鲁敏的短篇小说《致邮差的情书》,更是无聊,反映的是生活的两极,一个写博客的时髦女郎M心血来潮,给一个为生存奔波劳碌的邮差写情书,仅仅是为了给自己的博客多“喂”些东西。M以为邮差一定会惊喜,但邮差只是把这精心炮制的情书当成垃圾给扔了。邮差不需要这不着边际的浪漫,邮差需要一大批钱,好改善自己生活的窘况:白内障老母的手术费、儿子的各种需求和补课费、给妻子的补偿等等。作者是用一种悲凉和略带调侃的口气写的。

  而《黑色的羽毛》呢,哪些交警仿佛很熟悉,有些小特权,自己生活也很悲凉。都是小人物,可恶而又可悲,政府的小官吏,滥用职权,最后酿成惨祸。

  《黑暗中的舞者》,是80代新人作品,一个曾经辉煌的舞者,因为车祸截肢变得不可理喻,把自己的男人、父母都弄得精疲力竭,进精神病院、出院,做变相的妓女,被五星级粉丝包养。极度孤独,帮助一个跳楼的男孩,19岁,进城打工,被骗,身无分文。她叫他弟弟,终于又找到被人崇拜和依靠的感觉,担心弟弟离开,残忍地砍了弟弟的腿,把他变成自己的同类。只为“失去的一切,她夺不回来,而手中尚存的一切,她不会再任由老天夺去,哪怕只是一缕灰。他再也不会离开她,永远……”

  很少这么看小说了。记得一次同学聚会,一位手头课题很多的学兄说,根本没时间看小说,“这年头,谁还文学?”

  也有道理。文学家们写的东西越来越不着边际,不看也罢。

  毛主席他老人家说: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可惜,现在愿意认真去体验生活的作家太少,所以成全了有生活的作家。海岩之所以很火,这是一个很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