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构素物体论》之导论与图解


第二章 导论与图解

第一章简介了从二个系列文化发展到“虚&531”的过程,主要谈到了在人类二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虚物质论和531系统理论”及其《虚&531》丛书的形成、巧合、发展时机和作用;提出了世界本原问题,进而认为五构素构成的物体以层次结构存在,发展出方向不变同层次结构导致的欲望无穷与能力有限的矛盾论。这些从哲学根源上暴露了下面将论述的两类哲学问题。本章作为导解明确提出这两类哲学问题并揭示出问题实质为虚物质,乃是从运动角度上探研五构素生命体的运动矛盾之根源及运动动力之本质。本章从20世纪末叶定型社科总图T1(见图6)出发,通过反映“虚物质”和“531”内涵及其内在逻辑联系来引导走进《虚&531》的读者思考两类哲学问题,继而了解如何解决时空、社会中所存在的严重监管问题。

§01 二类哲学问题与问题实质

一、两类哲学问题的提出

问题1:为什么我们对事物的生命运动周期及时空中物体运动现象等的解答呈无穷层次

    众所周知,物质的任一存在形式:物体,其生命周期包括五个阶段,即任何事物均要经历产生、生存、成熟、灭亡、转换存在形式这样一个周期。物质运动就是按照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个规律反复着这个生命运动周期T2的。这句话需要解决的问题有:①事件是什么,事与物是什么关系?②物质的一定存在形式包括其所在时空状况为什么是这样而非那样?即某物结构、种属、组成材料、生活时代等的组合搭配是由什么决定的。③事物运动轨迹及其相互联系的现象为什么是如此状态而非另一情况呢?即一事物何时产生何时灭亡、其生存发展命运如何,为啥某时与A而非与B相遇且发生此事而非彼事,等等。这些问题有三个要点:一是事物的产生、生存、成熟、灭亡、转换是物体生命运动周期,与其匹对的运动轨迹才构成具体事物的特殊性。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长背景,走不同的人生道路。对事物间这种特殊差异的答问式解释为何无穷无尽?二是时空中充满着物体、规律、精神、事件及其运动万象,对所有这些事件、现象的解释为什么无穷无尽?三是物体生命现象的轨迹、寿命等能预期吗?换言之,对于世界的解释人们基本上是围绕二个方面进行。一是事物生命运动轨迹是先由虚物质决定还是由环境因素后来确定,有没有定数或可不可预见;二是对时空中某一现象或联系的解释,我们为什么总可以刨根究底问个没完。

   我们前人早就形成了“十万个为什么”、“百万个为什么”等关于世界的解释。这些从分析微观、宏观事物得出科学结论的理论仅说明自然科技方面成就斐然。但这些科普论著采用前因后果式逻辑与技术分析属微观层面的局部解释,通常局限于生活实证的思维里,停留在依据经典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方面的宇宙局部原理、规律来作出解释,而且自然科学限于分工只能畅谈结构、功能等关于如何运动的范畴,没有站在宇宙高度,从无为而治的角度去思考。在社科方面,通常局限于就事论事、以物论物,各种观点显得孤立、派系强烈,而事物间物质规律的联系尤其对总规律T3的描述较弱。因而社科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象(即知识大象)腿为象,象鼻为象”的狭隘论,更不可能以超前的思维先感知整个“大象”的存在,然后去确分“象腿象鼻”。当我们还没有确定万事万物控制之源T4的时候,就只有用“无穷个为什么”去解释世界;或只能是占卜算卦,以企图了解某事物从生到死的命运轨迹。这正是“问题1长期存在的原因;加之非科学探索态度所捏造的伪科学或谬论之类,情形就更为复杂了。  

    按照现代世界观去解答诸如此类的“为什么”,在时间与空间二个方向上都是无穷无尽、解释不清的。这种感受人人都有。我们之所以一直觉得能够解释事物现象,就是先假定了某个成立的前提即架设了“屋顶”(这个屋顶有很多形式,如哲学上的矛盾概念,数理生化等诸种局部定律、定理等),摸到屋顶问题就算有说法了。所以,我们现在似乎在明明白白地拥抱科学批判迷信,但事实上我们的科学认识还是低层次的,对迷信的批判也是不够准确的,往往殃及池鱼。

问题2:关于物体生命运动的源动力

    问题2可以说是问题1的特例。如源动力问题早已归结为矛盾(矛盾概念以往是我们判定事物关系的定理,在此比拟为‘屋顶’)运动,即常说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促使事物发展。然人们要问的是:为什么是矛盾运动呢?……,接下去无疑是一连串问不完的话题。

现代哲学把事物运动及发展归结为事物内部矛盾及事物间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并着重借助现代科技成果来分析物质存在形式,如以无机→有机→生命的进化过程来举证矛盾为动力。认为物质具有内在的固有的能动性,物质运动转化能力是物质本来具有的等,并强调遗传的作用。这个观念存在的问题是:①矛盾有无根源或具体的母体,有无物质性?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关系究竟怎样?②矛盾是事物运动真正原动力还是表象?③“物质能动性与物体转化能力是物质本来具有的”的解释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可否设想一下现代物质观念背后还暗藏有另一种物质呢?也就是说,我们的现代物质概念是不是需要改写呢?等等。

    存在以上二类哲学问题,本质上是没有看到完整的“知识大象”:广义物质=虚物质+实物质,以致我们有无穷个推理无穷个假设,从而有无穷个问题无穷个解释,却无一能彻底解决,且至今仍停留在广义物质层面下的人为“有顶屋”里徘徊。要想科学解答这二类问题,我们必须从“世界是广义物质的世界(更准确地说,世界是能量的世界是五构素的世界)”这点出发,树立时空中万事万物统一于广义物质的观点立场,一切脱离广义物质的问题和解释都应视其为无根(原始根据)无效。只有弄清了广义物质的本来整体面目,建立了广义物质的虚、实二面性概念或假说,我们才能看清广义物质支持的万事万物,才能有助于联系以上问题来研究宇宙演变过程,研究和证实人类的起源并进一步探索宇宙五构素起源的新高度。

    对于第一类问题的回答,即物质为什么以形形色色的物体而稳定地存在于时空中的解释,就是要肯定虚物质的存在,否则就难以理解是什么支持抽象物质(即广义事物T5)的具体存在和运动,难以承认人是自私和本位的。对于第二类问题的回答,即矛盾是本原还是现象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是物质本来具有的或是另有物质支持的解释,就是要承认虚物质决定进化论T6,否则就难以理解存在驱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实体,哲学就不会有突破。

二、问题的实质--虚物质

    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都会感到周围有不可理解的事件现象。如:我是什么 ,生前死后的来龙去脉系啥回事?类似这般人生轨迹的问题与现象的解答不可穷尽,只是我们生活在其中又无法解释罢了,于司空见惯中满足于一种暨成事件反映的经验知识之解释,因而这类问题也就不成为问题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普遍性麻木。

    地球在转,月亮在走……,整个宇宙都在作独立与彼此联系的方向运动。方向意味着控制的存在,控制意味着一种“灵性”物质的存在,我们暂称其为虚物质。虚物质寄寓于微观→人(宏观)→宇观等无穷层次的物体中,即载体中载有虚物质,物体称为载体。各层次载体都有反映虚物质效应之本能或意识思维的结构、机能,它既有控制载体自身行为方向的虚物质又受周围物体所载虚物质的影响。生命周期、运动轨迹及环境、运动源动力等属运动的基本范畴,是对物体自身运动和物体间运动联系的总括,本质上由方向与能量二元决定。其中生命周期、运动轨迹是整个方向的全部呈现,环境条件是其它虚物质相互作用的体系工程,源动力无疑是能量。紊乱失控运动是一种相对的暂时失衡现象,实际上是有能量有方向的调整环境平衡之变革运动。这些说明虚物质或方向不变决定了物体消费运动T7及其现象的矛盾性规律性和复杂性。

    有了虚物质说,世上诸如规律、精神、时空、运动、本能意识、方向、矛盾、事件、信息……一切抽象的东西,便统统归于广义物质范畴了;对思维来说,世界就没有什么捉摸不定,二类哲学问题便可依虚物质理论体系索骥而解。

§02  20世纪末叶定型社会科学图解

    二类哲学问题是虚物质问题,虚物质问题是全部社会科学本体问题。亘古至今,人类观念一直徘徊在虚物质“王国”门外,人们时而感觉到虚物质世界,时而又怀疑甚至批判这种感觉;既讲学派争鸣又讲社会、经济规律,真是矛盾至极!因为关于规律的理论只能是一套,那能有左门右派?尽管规律支持下的事物运作方式应多种多样。这种矛盾之所以产生,就在于人们已感到社会、经济运动有规律可循,而理论上社会科学又没有定型于虚物质基础,社会经济奥秘还未揭穿。难怪一直统治知识界的人文社科无法进入突破点--虚物质世界;无法保持领先自然科技并管理好科技生产力的功能与地位;无法开出“医治”人类生存与发展症结的“处方”。由此而致“没有生存危机、有份光发份热,并自由地享受着与自身能力相应的消费水平之美好社会”的人类追求,只好无奈长作梦。

20世纪末叶定型社会科学解图(见图6)就是针对二类哲学问题,以能量和虚物质为源点(出发点),按照虚物质规律及其各概念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而建立起来的社科新理论体系模型。有了这个模型,就能构建最接近真实宇宙世界的社会科学之宏伟殿堂,使以往的“修理”经济有了理论指导,今天困扰管理界的社会、经济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莫尔空想“乌托邦”则有望找到超级实在。修理经济是经验的社会经济管理模式,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亡羊补牢式管理理论。

一、宇宙五构素解

见图6顶部,宇宙的原始母体是一个来自空无概念之纯能量“O”态平衡点,而非奇点。奇点是爱因期坦关于全宇宙收缩到一无穷小点情形的学说。宇宙史前的能量“O”态点处于吞噬与辐射的动态平衡中,当偶尔失去平衡(什么扰动力有待科研探明)引发能量“O”态点暴胀,接着才是宇宙大爆炸或物能混杂的准奇点T8解体。能量“O”态点从辐射、暴胀直到准奇点爆炸产生了超大统一力(包括力量与热量,简称力热)和实物质、时间、空间、方向等宇宙五构素。其中大统一力目前在物理学上又分为引力、弱核力、电磁力和强作用力等。另外,时空、方向又属于虚物质范畴,而超大统一力的作用方式由自然科学研究。

二、物体消费运动及20世纪末叶定型社会经济学解

    能量“O”态暴胀、辐射直到宇宙大爆炸暴出宇宙五构素。五构素中实物质是物体的硬层面,而虚物质则是软层面包括时空与方向。虚、实物质在时空点的瞬间结合便生成物体。物体有其存在法则,即随着宇宙冷胀的发展按层次结构存在,却欲沿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见图6右侧及下方一线,凡物体都有广义的生命T10或生存发展的生命周期。在整个生命活动周期里,物体运动是地地道道的能力有限而欲望无穷之消费运动,加上消费体系及其实现过程也充满着矛盾。物体生存发展的消费矛盾运动必须遵循消费运动定律T11,与定律相关的理论方法演绎出20世纪末叶定型经济学。定型经济学主治产-消通道与责权利关系二个根本点T12,而这恰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20世纪末叶定型经济学的主要架构内容有:与生发规律相承的计消市产模式及力--产顺序周期律T13;宏观经济关于产-消通道;微观经济关于责权利关系;包含着以产-消信息T14和阴阳流子T15二条通道为轨道的产-消通道网络图T16,直到由纳米技术与英特网发展出的TMS网系;遵循发展私有的阴流子运作法则,即资金流二岸富区域经济规律T17

三、研究实物质的自然科学解与物体存在法则

    见图6右上部,研究实物质和大统一力的科学分支是物理生化,基本上就是今天的自然科学体系。自然科技中目前有天文、物理、生物、化学……,是装备生产力的科学体系。科技生产力又包括理、工、医、农……各行各业的技术工程学。宇宙中,物体一方面欲沿虚物质决定的“测地线”方向实现消费体系,另一方面得按层次结构布局。这是物体存在法则T18的二个方面。这二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物体所占具体时空有限、活动能力有限,同时要求欲望无穷。物体自身所拥有的欲望无穷而能力有限构成了一对难解的矛盾。这对矛盾是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关系的枢纽,即自然科技解决能力有限问题进而装备生产力,而人文社科调节欲望无穷问题进而武装管理法。社会矛盾经济问题的不断解决就是社会的不断进步。

四、虚物质论和531系统理论解

    在图6中左侧从虚物质(次源点)出发,经人性物性和消费体系引出了完整社会科学的逻辑演绎体系。这是解图中或创作者思想体系的重中之重。

    首先,人性物性是虚物质主体T19,是通过固化基因功能或依生命基理对物体的驱动和控制以作消费运动的第一动力。这种驱动控制寓于时空诸层次载体中,既包括某一载体内因也包括其外在环境即高级载体T20,简称外因。消费体系是人性物性所展开的根本内容与集中表现,总体上为生存发展自由三层一体化有机体系T21。这个三层一体化体系,在卢梭那里应理解为“天赋人权物权”,因为保证每个生命体的生存发展自由确实是人类社会乃至时空社会的根本责任。否则,虚物质发散性T22无需修正,人类以致时空社会无理想可谈。理想是指二方面,一指消费体系充分实现;二指能力与欲望几近同步发展。消费体系中,生存按照生存公有规律操作,生存公有具公共目标性、社会计划性、共同生存性等;发展自由按照发展私有规律操作,发展私有具个体利益性、市场竞争性、自我发展性等。生存公有发展私有具对立统一性,是对立统一的宇宙普适规律。

    其次,消费体系实现途径总体上有三条,其中根本的一条实现途径是广义生产体系T23。对人类来说,不走广义生产体系的道路,就没有物质基础,贫困短缺经济就会出现,一切都会成空想。广义生产体系的运作由科技生产力、产-消通道、责权利关系三大要素T24支持。其中产-消通道、责权利关系是二个经济根本点T25,二个根本点处理好了,科技生产力就有用武之地和发展环境。作为虚物质范畴和币符抽象物的阴流子T26是实现消费体系高效性的第二条途径。它必须以广义生产体系为物质基础来引导物质生产方向、壮大物质生产规模,在遵循发展私有规律的市场经济支持下,金融或社会经济管理人员灵活控制阴流子之“流”和“用”二大特性,去实现以阴流子无形之手来利用外界力量优先发展改善自身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对各级行政长官来说,则是引导控制生产要素的配置利用、社会生产发展方向的高招。这些即是阴流子规律包括资金流二岸富区域经济规律的运作。实现消费体系的第三条途径是理想而要抑制的恶意不劳而获T27和必要的救助。救助针对于失去劳动能力或无收入来源即无生存能力无经济收入的“二无”人员,使其亨有人权所要求的生存消费低保是社会的责任,是生存公有规律运作法则,无可厚非。但不积极参与劳动竞争、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靠剥削、盗骗谋取利益,甚至攫取暴富、过着有损社会目标的奢侈生活,则是20世纪末叶定型经济学要予以完全遏制的。其中剥削、盗骗的存在与否取决于责权利相离或统一。对于不思进取、不劳无获而过着贫困生活者,必遭全社会藐视和谴责。而通过大力发展科学与生产力来实现无人操作的自动化式社会生产、TMS运行方式,使全社会以最少的劳动支出来换取最高超的消费享受及娱乐式“少劳多获”则是人类奋斗的理想目标。

    第三,消费体系的实现是否走广义生产体系的道路,是消费与生产的关系问题,此即经济基本问题T28。实现消费体系既不走生产劳动的道路又不用阴流子手段,而是走向不劳而获的歧途;或者弱肉强食、毫无生存保障的市场竞争。这二方面是关系到能否保证共生存与齐出力相统一,即消除社会、经济总矛盾的大问题。

    见图6左转中一线。经济总矛盾T29的解决要求按照生发规律办事,即按计消市产模式并遵循力--产顺序周期律协控社会。因为力--产律的出发点是按科技生产力水平上限计划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目的是劳动者生存发展自由三层诸方面全方位的消费,即科技生产力完全而充分有效地为消费服务的理想宗旨,能充分保证共生存的基本要求;同时,又要求以计划消费、市场生产的手段来综合实现科技生产力服务消费的目的之充分发挥,是抑制恶意不劳而获,鞭策竞争齐出力的保证。

    总之,尽管以往概念的“上帝”未必存在,但我们不可否认人性物性的宏观效应性、微观测不准性,即不可捉摸的虚物质肯定存在于时空中,并进一步在自然科学和天文、物理、生物、化学等的支持下,联系人类几千年来的心灵感应文化,努力寻找一切未明的物质和运作规律,未必找不到“上帝”的原形--虚物质。

    以上不难看出 ,按虚物质理论体系建立起来的20世纪末叶定型社会科学确实内外联系密切、逻辑严密、可操作性强、推理有据、功能理想。至此,丛书封底上的题头副标‘上帝’与‘乌托邦’便联系起来了,以往予“上帝”的唯心、予“乌托邦”的空想措词,其实都是实在而最理想的人类明天。追溯历史事实,飞机、太空遨游、电脑……等在遥远的古代何曾不是美好的空想,在当时那有实现的可能。今天的幻想假说,明天就能实现与证实,应是我们的信念!

§03  20世纪末叶定型社会科学概论

    上节图解中,对“20世纪末叶定型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模型按内在联系进行了扼要解读。作为引申,下面继续介绍整个“定型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二大内容。其一称问题基础论点,系对社会矛盾经济问题的高度理论概括;其二称531理论,系对治理社会矛盾经济问题的规律理论方法的高度概括。前者为处理对象的要点,而后者为处理工具。

一、解图摘要

(一)广义物质哲学观  

    五构素由能量转化而来,可归纳到广义物质和力热。而广义物质包涵虚与实二个侧面,即

五构素      实物质→自然科学→生产力

能量 广义物质                      广义生产体系

波粒场T30   虚物质→社会科学→管理法    

其中实物质为虚物质载体,而虚物质为载体“灵魂”。实际上载体即通常的物体或称硬件,按物理结构在时空中分为无穷个层次等级,即微观、宏观、宇观,粒子、分子、物体,个人、家庭、社会……。物体由消费体系维持运转,消费体系矛盾性指的是生存、发展、自由三者间的消费资源配置、分配矛盾与实现途径的选择矛盾,而实现途径的选择因每个人都是能力有限欲望无穷的矛盾体也是矛盾的。这二个矛盾决定了社会经济事件现象等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虚、实物质构成运动主体T31,实物质为主体硬件,虚物质是物体运动第一动力即控制软件,能量系第二动力即驱动力;矛盾等为虚物质表现形式,属虚物质范畴。

(二) 问题基础论点

    问题基础论点主要有经济基本问题、消费体系、广义生产体系、(社会与经济)总矛盾、阴流子、不劳而获、三大要素与二个根本点等有限的若干条目。社会矛盾经济问题千奇百怪,十分繁杂,但总可归到由若干论点组成的有机体系上,称之为问题基础论点。

(三)531理论

    531理论是指遵循五大规律应用三大模件去达成责权利一致原则的套装体。五大规律为消费体系矛盾律、生发规律(含ⅠⅡⅢ公私奇偶定律T33)、力--产顺序周期律、消费运动定律(可展开为循环相生相克T34、打破建立T35、无为有为T36三个子律)、资金流二岸富规律;三模件为计消市产模式、产-消通道网络图、阴流子说;一原则或目标即责权利统一。

二、消费体系连贯社会矛盾经济问题及其治理方法之始终

    消费体系是经济的原始及核心问题,也是社会矛盾的总根源,其中生发自由三者间的配置分配组合问题是矛盾源之一,而因能力有限欲望无穷造成的实现消费体系途径选择是矛盾源之二。广义上说,时空中一切物体都有消费运动,一切问题、理论、方法与工具等都是围绕消费矛盾运动而产生和概括的。以下就人类社会来说明处理对象(问题基础论点)与处理工具(531理论)及其关系。

(一)人类经济问题的二个根本点

二个根本点可从经济基本问题中推导出来。因经济基本问题的本质是消费与生产的问题,而目标是提高生产服务于消费的实现程度(可以百分率表示这个经济指标)。人类要生存发展自由,归根到底要消费,乃通过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性生产劳动从外界摄取物质能量。消费物资供给状态与消费质量取决于社会生产经营管理状况,而生产经营管理可概括成三大要素:社会科技生产力、产-消通道宏观管理体系、企业公司等微观经济体内责权利关系。在这三大要素中,科技生产力发展由高超(高且超前)消费意念力驱动、计消指导作前馈控制、消费生产市场三方面作反馈控制、责权利统一的竞争性市场经济机制作保证等。即当产-消通道系统和经济体内责权利关系二个经济根本点由消费者(社会全体人员)按531理论操作时,科技生产力便具自发展性。可见二个经济根本点是产-消通道和责权利关系,而科技生产力由二个根本点支撑。

    人类二个经济根本点问题体现在资本主义世界,是市场竞争使得盲目生产而多数人消费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产-消通道受堵、生产相对过剩与失业贫困同时存在、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等。反映在社会公共部门或计划经济中,是责权利不清、人才配置与用人质量和生产效益等无法保证;在市场与官场结合的经济社会里,生产方向演化成管理者恃机中饱私囊。而在行政计划经济中,因责权利相离、恶意不劳无获而走向贫穷;在市场经济中,因责权利不清和产-消通道不畅而趋于发展困境。人类二个经济根本点体现在全球的共同点是:分配不公导致贫富差距悬殊;科技生产力部分闲置浪费,生产不完全为消费服务;产品结构与消费结构相离;最终生产力发展不足,同时生产相对过剩与贫困同在;导致生产技术和装备落后于同期科技水平,或窝工或失业情况严重,等等

2 消费体系密切联系着三大经济规律T39和一个目标原则

从二个根本点可以看出,责权利关系和产-消通道是关于消费体系充分实现的二条轨道,而引发人类消费体系及其经济规律效应的根源是人性,属于贯穿经济万象引起万变而唯己不变的虚物质范畴。因为人性要求其载体(人体)自身永久生存、充分发展、无限自由,个体、家庭、政党、国家、社会直至宇宙都是不同层次的人性物性载体,都有这种人性物性规律。下面简介消费体系同生发规律、力--产规律、阴流子规律和责权利统一原则等的关系。

    首先,生存发展自由构成了三层一体密切相关的有机消费体系。其中生存衍生出生存公有规律,发展衍生出发展私有规律,也即贯穿任何时空、社会里的生存发展以消费形式寄寓于生发律中。任何时空任何社会都存在公体,生存公有具生存性计划性社会目标性;同时,任何时候任何社会又都是个体发展活动的时空,发展私有具发展性市场性个体利益性。显然,公体与个体统一于任何时空社会中,人性的直接发挥是为了个体发展而结果是公体也发展;人性的间接发挥或社会性的作用是公体生存,而本质结果是个体获得生存。

    其次,物体实现生存发展自由本质上是最大程度地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扩展活动空间,最终还是落实到消费这个核心上。物质的精神的消费决定生产劳动方式的存在、反过来又靠生产劳动提供物质保障,具体的消费水平、方式、上限等由当时社会科技生产力水平决定。这样,科技生产力水平、计划消费、市场生产、生活消费便集中反映到力--产规律上。从生发律、力--产律中推导出来的计消市产包含了‘计消’与‘市产’二个因子,因而体现了计划性与市场性结合的根源。力--产中的核心或目的或归宿均为消费,出发点是科技生产力水平,手段是计划、生产、市场,关键是计消与市产模式。其中计划消费前馈控制生产,而生产、市场、消费实际情况反馈控制生产。

    第三,物体实现生存发展自由的本质是最大限度地摄取能量物质,以在安全生存条件下充分发展自身解放自己。而人类吸收外界能量物质最直接的手段是认识改造自然,建设生存环境的生产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生产劳动专业化和社会分工协作。专业化协作分工使人的各项消费要求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从而导致在产-消通道上有执行物物交换、物与生产要素交换比例关系的阴流子价符(如人民币等有价证券)。阴流子“流”和“用”的关键特性给人们以不仅仅依靠生产劳动,还可通过控制利用和组织他人的劳动及成果(如引进技术、赊购物资、贷款)来优先发展自身或某个地理区域某个产品服务区域的可能。这就引出了资金流二岸富规律或阴流子规律。

最后,因为生存发展自由的实现就是按照人性规律满足消费欲望,而消费的实现满足,除了劳动生产外,还有一条不劳而获的捷径。不劳而获的路数是剥削、盗骗、机会,恶意不劳而获包括剥削、盗骗,剥削凭借武力、权力、财力。凭借权力的不劳而获主要存在于产权所有者大众化不定性的行政、事业等社会共公部门中。尤其发展私有性质的经济体或企业公有化后,不仅滋生恶意不劳而获,更因失去监督,致用人机制、监管方式无法适应市场运作。解决这个公制经济弊端的根本原则是责权利统一于一体而不相离。

1.要点温习

A1至今为止,没有解决的世界观可归纳为二类哲学问题。一类是物体运动轨迹由什么决定,为什么对物体运动的疑问与解答不得完不得了;二是原动力问题,或者说宇宙及其中物体运动的第一推动力是什么。本丛书将二类哲学问题都引到一个新的物质概念—虚物质上去了。

A2本丛书描绘了“20世纪末叶定型社会科学解图”,图中包涵《虚&531》的总体思想,覆盖了宇宙五构素哲学、物体运动的经济概念、虚物质和531系统理论。在这些理论中进一步探讨虚物质,就能释疑、解决哲学二类问题。

A3二个哲学问题的解决理论熔入了“20世纪末叶定型社会科学”中,以消费体系为中心辐射出社会与经济问题以及围绕这些问题建立美好社会的531理论。

2.思考

P1物质为什么能以形形色色的物体而稳定地存在于时空中?   

P2矛盾是本质还是现象?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真是矛盾吗?

P3请概述虚物质、问题基础论点、531理论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