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标准:贡献呼?学术能力呼?


  院士代表着我国的最高学术荣誉。所以每次的院士增选都是一次我国最高学术的检阅。但也正因为如此,每次增选院士后都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充满质疑。2007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同一天,福建农科院两名退休研究员给著名打假网站新语丝发去邮件,内称新增选院士福建农科院研究员、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有论文是抄袭他作而成。

  我们无从判断是真是假。但相信有可能是真的。因为,谢华安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发起五次冲刺。1995年,谢华安第一次被提名,结果名落孙山。1997年,1999年,2001年,2005年,谢华安又被提名4次,同样未能如愿。“主要因为理论水平低,理论成果少。”邱实这样认为。《神农》一书对落选原因的总结是:“院士需要凭论文和外语水平,还需要相当的学历学位。论文,谢华安有质量,但数量可能有欠缺;外语,他参加过日语培训班,可是世界流行英语,日语学得不对路;论文凭学历,他也曾追求过,参加过农学院函授,但想要有显赫的学历学位,他又赔不起时间。”

  在向院士冲刺期间,谢华安的软肋逐渐强大,从1996年到2007年,10年发表40多篇论文,还出版专著《杂交稻育种与实践》、《中国绿色农业》等。其中,谢华安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正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有十来篇。

  对于这些论文和著作,一位举报者的判断是:别人代写。“比如绿色农业一书,谢华安没搞过绿色农业,连相关的术语都不大懂,怎么能就绿色农业长篇大论?”“谢华安造假,我也理解。想当院士,不能没有论文和著作。”周易不能理解的是,“他得到的东西已经够多,明明理论水平不够,为什么还要去争当院士”。

  那么,为什么在质疑中谢华安仍然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华安,我们看看他的贡献。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母”、“杂交水稻救星”。根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论,1980年冬,谢华安培育出恢复系“明恢63”。第二年,“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杂交,培育出“汕优63”。“汕优63”成为杂交稻中的明星,谢华安的人生轨迹就此发生巨变。可以抵抗严重稻瘟病,这是“汕优63”的杀手锏,解决了第一代杂交稻不抗稻瘟病的致命缺陷。此前培育的杂交稻,一旦遇稻瘟病,常常颗粒无收。质量好,适应力强,大面积亩产第一个突破600公斤……集诸多优点于一身,“汕优63”迅速扩张。1986年,“汕优63”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最多的种子,并在此后16年连续稳居首位,一口气创下了杂交水稻推广速度、年种植面积、累计种植面积、增产稻谷总量四个全国之最。中国的水稻生产有过两次飞跃: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选育和推广矮杆品种,70年代选育和推广杂交水稻良种。在第二次飞跃中,在将杂交水稻从实验室大面积推广到全国各地过程中,谢华安的贡献在业内无人不晓。1985年,“汕优63”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1987年,“汕优63”获福建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汕优63”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那么,问题是院士是以贡献还是以学术为标准:说是以学术为标准,谢华安实际上是以贡献被增选为院士;说是以贡献为标准,谢华安又为学术成果不惜被指造假。应该说,谢华安的悲剧也许正是院士标准误区的悲剧。

  因为“汕优63”,谢华安的职称评定一路顺畅:评副研究员时破格,评研究员时免予论文答辩;因为“汕优63”,他也获得了迅速的职务晋升,从三明农科所所长直接升任福建省农科院院长,一下由副处级跳到正厅级,直到2006年卸任;因为“汕优63”,他当选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因为“汕优63”,他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是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汕优63之后,谢华安还培育过多个杂交水稻品种,但影响力都不及汕优63.。

  应该说,谢华安以他的贡献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职务荣誉。同时,在以谢华安人生经历为主线的报告文学《神农》一书中,谢华安被称为“杂交水稻之母”、“杂交水稻救星”。该书于2000年出版后,福建省农业厅、福建省科协、福建省农科院等单位曾联合举办座谈会,并邀请新华社、中新社、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19家媒体记者参加,他被树为农业院校和农科单位工作者的学习榜样。

  那么,谢华安为什么还要力争院士?院士的好处,中科院、工程院资深院士师昌绪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早作了解答:“当了院士,不用退休,社会地位又高,等于有了聚宝盆。”

  这里要问:一是什么是学术成果?应用贡献算不算学术成果?如果算,谢华安就没有必要去作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学术论文,也就不会去造假?二是应用贡献如果不算成果,能不能有一个相当于院士的荣誉或国家特殊荣誉,使谢华安等人不用去为了院士而失去自尊。这是我们体制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