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排放新政远不止影响北京
符合国IV排放标准的新车型陆续高调进京,不少现象却与这种热情截然相反,没有多少消费者真正关心车辆的排放,他们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新车的价格和配置上,厂商的推销依然未能引起足够的回应。在市场之外,一些媒体的解读要么停留在简单的技术层面,要么以为超出辖区反应冷淡,因为汽车尾气排放政策实施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在去年7月1日全国实施国III排放标准之后,情形仍然还是这样!
其实,汽车排放新政对整个行业和产业的影响远远不止局限在北京!
汽车排放政策首先可以直接引导国内汽车消费。2006年底,财政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其中政府采购清单中就包含有汽车,意见规定只有得到了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这样的车型才能优先得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优先采购,这种绿色采购具有强制性,若政府违反绿色采购制度,财政部门可视情况拒付采购资金。2007年,相关的国家级文件再次发布。尽管这是一份动态性政策清单,但在国内每年300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政府采购中,汽车的采购额都超过700亿元人民币,超过北京市场一年的汽车销售额。在北京率先实施国IV排放标准后,显然只有符合国IV标准的新车型,才有可能拿到环保标志的认证。
排放政策已延伸到汽车售后服务,极大地拉近了消费者和厂商间的距离。实施国III、国IV排放标准,由于升级的车辆上装载有OBD(车载诊断系统),一旦发生了超标准排放,车载系统都会报警,提醒司机赶快诊断维修,使车辆达到正常排放。同时,新标准还规定了厂商的用车符合性责任,任何达到国III、国IV排放标准的厂商都要作用车符合性检查,要跟踪所售车辆的排放符合性,使之跟新车的开发标准吻合,不能超标。实行国III、国IV排放标准之后,即使不考虑销售行为对品牌的影响,汽车厂商也不能一卖了之。
汽车排放考验的是企业的真功夫,排放新政对市场提出的是新要求,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有认真解读理解的必要,否则可能贻误商机,追悔莫及。
今天公路上盘查的内容是“超载”“限速”,明天极有可能会加上汽车尾气排放。笔者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证明:目前国家实施新车排放标准的政策影响力被普遍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