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纪实连载)
孤独的脚印(又名孤独的管理博士)(45)
(续44)当我来到某经委所办的学习班处时,参加学习的全体学员都已到齐;这与别的学习班最大的区别是,这些人自己也是在焦头烂额中;所以全然没有了任何心情,也想从哪里获得真经;使自己尽快脱离苦海。
话说我来此也没有过多地谦虚,当经委负责人介绍完我以后;我马上直奔主题开始讲起课来了。谁知我这一讲课,听课的人傻了;原先以为是学习国际管理标准,所以大量的标准材料着力准备了不少;待听了我的讲课后,结果这些人自己反而糊涂了。
我们是一个复制形式主义的社会,大家就事论事的多;所以对标准条文去品位或对应,却不知条文本身就来自于实践;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性思维。
原来我讲课,没有讲国际标准的条文;而是讲管理不同层次的问题,以及不同问题的转换速度和变化。这些问题的确是参加学习班这些人应该掌握的,但大家都把眼睛盯在领导身上;结果习惯了听领导的指示做管理。如果没有领导指挥,还真没有人敢越雷池一步;所以应该是自己关注的问题,却没有人关注了。所以当我讲课从这里讲起时,大家仿佛有一种领会;但同时又有一种想深知的情结。
由于第一堂课是讲各位自己身边的事,使参会的人在距离感上没有了;这时的我突然话题一转,请大家发表意见;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益和避免相同的问题再发生。别看大家都是天各一方而有权有势的人,对于这个问题平常还真没有思考;因为很多时候,他们也是按秘书安排的程序转;所以实际工作中很少发生他们自己要考虑这个问题。
当这个问题出现全面的鸦雀无声之时,我说:‘这就是我们与国际管理的差距’;并顺着这个话题,展开了国际管理的探索过程;在总结个性化与系统的差异区别后,从而形成了共性的管理标准与个性的管理特色相结合;这就是国际管理标准的外延与内涵。
管理是什么,我继续启发道:‘管理本来就是一个很文化的产物,因此文化对管理起主要的影响;但同时管理又是以行为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所以管理又不是文化;它有共性的运动原则,因而标准化同样能应用于管理。就是基于这个原理,国际管理标准化才有生命;但它又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所以贯彻实施国际管理标准化;并不是复制名词或观念,而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总结出自己的个性特色,使自己的管理能在效率和效益中提高’。就在这样的讲课中,一贯喜欢吹毛求疵的学习常客们;第一次低下了高昂的头,从内心里开始佩服起我了;我没有哗众取宠,也没有迎合这些人;而是结合自己贯彻国际管理标准的体会使学习班在相当融洽的气氛中升华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