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不完全认可和接纳” ——“为什么社会不完全认可和接纳我们”一文的读后随想 一、当今社会对从事殡葬行业的人的己表现出较高的认可和接纳。 社会由公众组成,公众由无数的个体组成。个体的教育背景和人生经验是千差万别的,对社会职业的存在形式和存在的目的认知也是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只有认可和接纳的程度的高低之分,没有绝对的认可和接纳与绝对的不认可和接纳之别,世上几乎很难找出被社会完全认可和接纳的职业和职业群体。从事殡葬业的人,被社会不完全认可和接纳,是很正常的事。 过去听过一位殡葬业的领导在教育员工提高个人素质的大会上讲,人们形容殡葬从业员工是“钱包鼓鼓,头脑空空”。当时认为是一句批评的话。 今天细想一下,“钱包鼓鼓”就是社会对从事殡葬行业的人的认可和接纳,并把这种认可和接纳以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价值方式--经济价值方式最直接的体现出来了。教师可以称之为是社会高度认可和接纳的一个职业吧?有许多光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阳光下最伟大的职业”、“人类文明的传导者”等等,但从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价值方式--经济价值方式的角度上讲,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又有几个高级教师的收入敢与一个普通的火化工的相比呢?社会以金钱的形式对从事殡葬行业的人给予了较高的认可和接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在解放碑大都会开经营部卖墓地、在解放碑中心交通路口做墓地广告的事也不稀奇,开奔驰、坐宝马、居别墅、做殡葬业务的个体经营者己不少见,如果没有社会较高的认可和接纳,这可能吗?所以,我认为,当今社会对殡葬行业和从事殡葬行业的人的己表现出较高的认可和接纳。 至于“头脑空空”,在我的理解之中那简直就是一种境界,一种社会为殡葬一线工作者提供的一种从业心理素养结果。就以遗体化妆师为例,在先逝者的遗体中固然不乏和祥之容,但也少不了不可言传的各种令常人恐惧的表情。试想:一个殡仪化妆师,天天近距离接触这些,如果他没有特殊的个人经历和成长背景,没有特殊的职业心理培养和心理健康保健,简言之,如果他们不“空“的话,他们将是怎样?他们将在怎样一种状态下生活?他们的内心世界保存的是生命怎样的记录?这些记录又将怎样去影响他的心灵和情绪?他的这些情绪又会向他的亲人和周遭人际传递怎样的人生信息? “空”!努力为他们的“空”去创造条件,给他们提供必需的心理帮助,让他们走出工作室后心理上象一个普通的人下班之后一样的轻松而不是麻木,让他们第二天走进工作室的时候也象一个普通人上班时的那种快乐而不是无奈,那才是社会对这个职业更文明、更人性的认可和接纳。 二、殡葬服务应更多地关怀大众心理健康。 正如作者雨田云海先生所说“现代的殡葬人,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要重新塑造自我的社会形象。在做好殡葬服务的同时,传承优秀的丧葬文化,并融入现代人的精神内涵,用我们的行动告诉人,用我们的真情感召人。” 我认为,仅就做好殡葬服务这一点来说就大有学问,殡葬服务不仅是指服务的态度之类,还应包括服务项目设置的合理性、卫生性问题。 三年前,我曾在重庆某大型殡仪馆看到了这样一项服务,就是花钱通过摄相机和电视联线观看亲人遗体板放在冰冷的铁板上,通过滑轨,缓缓拖进火化炉的情景。很多的家属在观看这个人生最紧要的关头时都是相互抱头嚎啕大哭。事后我了解过一些接受过这项服务的逝者亲属的心理感受,绝大多数人说当时根本无法忍心观看下去的。勇敢一点的多数是男性,其感受几乎都是负性的,看后多感叹人生的没得意思,产生或强化及时行乐或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还有人认为,在遗体告别间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后,家属就不适合再见逝者了,这既保持了逝者的生命尊严,又回避了殡仪馆内部工作需要不方便外部了解的某些细节,因为这项服务的连结,把逝者的生命尊严部分破坏掉了,增添的除了逝者亲人更重的悲情外,只剩下殡仪馆的收入。有不少人还顺势展开了遗体入炉后的种种联想,有联想入炉口有两把尖刀,开肠破肚的,有联想入炉后被架在空中被油喷洒,象烤羊肉串一样被翻烧焚化的……公众对火化机的内部结构是不太了解的,所以各种联想,莫衷一是。我认为有一点是应当重视的:这项服务刺激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中本来己十分脆弱的神经,加重了人们对死亡的心理承受压力,渲染和泛化了死亡恐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观看者的身心健康,严重的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障碍或疾病,影响其个人未来相当长时间的生活情绪和质量。 这样的例子较多,限于时间,不便赘举。设置哪些殡葬服务项目是殡葬服务部门的事,业外人士不宜多说。但我个人建议,殡葬服务项目的设置还应从关怀大众心理健康的层面加以考虑。这也许会对殡葬服务的人性化和健康发展有好处。 三、提高社会对殡葬业的认同和接纳须从青春期的生命历程教育开始。 认可和接纳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建立在自愿前提下的主动性行为,任何被动的认可和接纳都可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反认可和不接纳。人们对殡葬业的全面认同和接纳应建立在人对人生过程的全程认知和接纳的基础上,否则社会对殡葬业的高度认同和接纳便失去了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全民的生命历程的基础教育。 北大开设了殡仪专业研究生班也好,长沙、重庆的民政校开设了殡仪专业也好,它只是为这个行业提供了有限的管理者和从业者而己,对全社会提高对殡葬业的认同和接纳并无决定性帮助。
在我们的人生教育经历中,人生发展教育在基础学校教育中几乎为零。我们在未成年以前未能清楚地获得人生由“出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死亡”共同构成的概念。在人生理想的强势教育下,让个体生命必然消亡的事实便成与自我生活几乎不相干的事情,而只有当周围的亲人去世时,人们才感到生命消失的无情存在。从恐惧和不认可接纳自我生命的消失开始,到恐惧和拒绝认可接纳一切与之相关的事物,心理上不认可、不接纳、不参与。我们因无知而脆弱,我们从脆弱和无知中一路走来。于是,在麻将和歌唱的喧闹中人们掩盖和企图掩盖对死亡的恐惧,人们从他人的死亡以至最终埋葬的过程中构想着自己明天的终极,真是“今朝君体归黄土,他夕吾身亦相同”。李白清的“年轻的朋友们,难得来相会,火葬场门口都要去排队,你先烧我先烧都无所谓,争来争去都是灰一堆!”也许是这种灰色人生感受的形象传达。
如果社会公众在世界观未完全形成的青春期就开始全面而系统的在普通学校教育中接受生命发展的教育,使人们从青年期便对不同生命期自己的人生任务有个起码的认识,能把坦然面对死亡当作人生最后时期的实现个体生活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来理性认知,当然这种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要以不影响青年对未来生活充满热情和理想为前提。如果让最大多数的社会公众自觉意识到死亡和处置死亡是很平常的事,让死亡成为人们理性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殡葬工作及从业者自然会在人们心中失去它那些恐惧的色彩,进而从特殊行业及从业者进化为世间百业的一个普通行业和从业者。
如果说,儿童医院的产房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喜悦和快乐,那么,殡仪馆和墓地也理应给人们增加生命的神圣与崇高。接生的护士是快乐的天使,殡葬工就是重生的送行使者。世间如果象一处名胜,欢迎新游客的光临,也欢送旅客的离去。但可惜的是,这种人生教育,现在更多地由社会宗教团体在进行,参与者多是在老年期的人们。这些人们,对殡葬工作及从业者的认同和接纳程度远胜于其它生命期的人们,但他们的绝对数量在社会公众中的比例太小了。
所以,我认为,提高社会对殡葬业的认同和接纳,须从社会大众的青春期的生命历程教育开始。
这需要社会理性的决定,需要教育专家的思考,更需要政府的关怀,因为只有最大多数社会成员人生素质的全面提升的时候,提高社会对殡葬业的高度认同和接纳才可能成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
2008年元月31日
附原文:
为什么社会不完全认可和接纳我们
殡葬业,古来有之。只是在各民族的丧葬习俗中有着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从原始社会到农耕时代,从农耕时代到现代社会,丧葬演变为殡葬,习俗进化为礼仪。这其中渗透了儒、道、佛的生死观,封建礼教与文明礼仪的碰撞,神与权的显赫,贵与贱的搏弈。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殡仪馆从西欧进入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到今天这个行业才渐成气候。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谈到殡仪馆,遇上这里的工作人员,都还有些谈之色变,遇之躲闪。长期以来,殡葬人遭遇在“相逢绕道走,见面不握手”之中的窘迫和尴尬,个中滋味,只有同仁相知。
为什么社会不完全认可和接纳我们?笔者认为有其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源于人类对死亡与生俱来的恐惧。从你出生的那一天开始,你就面向死亡进发。人在路上,除了自杀者,谁会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对死亡没有预期,也就会避谈死亡,避而远之的心理意识,潜移默化在心中,就形成了对死亡恐惧的心理障碍。因为恐惧,所以忌讳。由忌讳而产生的晦气倒霉之说,在与死亡有关的人和事中无以复加地得到了翻版。殡葬人,也就难免不让人误会了。
其二是职业的定位 丧葬习俗与文化传承到今天,城市扩张,文明渐行,北大也开设了殡仪专业研究生班,成为了殡葬礼仪与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但它不能自带杀毒软件,时常要受到封建迷信和丧葬陋俗等精神病毒的攻击和感染。所以,在一般人的眼里殡仪馆的从业者,就是与死人打交道的冷血动物。从前民间办丧事,都是按沿习了数千年的丧葬习俗来进行,以亲朋好友帮忙料理,一家一户各自操办为主要形式。到后来,衣食无着者,单身汉,棺材铺、寿衣店、花圈店、教堂、医院等地方的杂役,也干起了收尸殡殓、坐夜哭丧、提灯丢钱之事。而游离于民间的打鼓唱戏之人,也会应丧家之请,搭起草台班子,上演坐夜做祭文、过奈河桥、丧事音乐会等节目。历史的原因,造就了从前的丧葬从业者大都社会地位卑贱,散兵游勇不成气候。严格地讲,那时候没有社会化的职业服务。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有业无职,三教流行,敬神信鬼,约定俗成”的民间丧葬习俗与文化。
三是自我形象 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人生中可遇而不可求,是人们意识里不愿遇到,是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职业。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肯定需要一批特殊的人来担当。过去的丧葬从业者,正在渐渐地离我们远去,已成为历史的见证。现代的殡葬人,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要重新塑造自我的社会形象。在做好殡葬服务的同时,传承优秀的丧葬文化,并融入现代人的精神内涵,用我们的行动告诉人,用我们的真情感召人。我们正在努力地改变“环卫工人,领导接见;殡仪职工,领导不见”这一传统作风;我们正在努力地把我们的服务场所,打造成人们追思祭祖的圣地;我们正在努力地把我们的工作环境,编织成传播人类忠孝美德的摇篮。
岂有白事为货殖,却道风俗成古今。为什么社会不完全认可和接纳我们?有历史的沉淀,有世俗的偏见,有鬼神的装怪,还有我们自身的缺陷。
垫江县金陵殡仪馆
雨 田 云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