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种痛苦的状态,《诗经·泽陂》诗写得更深切:“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寤寐无为,辗转伏枕。”这首诗中泪流渐去,然而伤情却渐入心中。
下一句:“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美好的姑娘在河中驾舟采集荇菜。荇菜参差不齐,随河水左右摇摆,美丽的姑娘,你轻盈俏丽地辗转身姿,左右采集着它。只有深切地爱恋才会如此细心地观察。她的一笑一颦都让你为之心动。真美原来只在记忆中。
中国的文字却有大妙之处,一般的女儿不知晓。譬如清水人人知它能饮用,但不觉美容之前需用清泉拂面。文字以为只可以载道,却不知文字也有美容的功效。人的多数的美发于人的情神气质。才子洒脱,佳人婉约。中国的文学多有会意描述,读书多的便能从中浸染,比如此处左右采之,姿态柔婉,自是让人难以忘记的风情韵致。佳文如水,时时阅读照映,反复在心中如沐兰汤,久之男则成玉面郎君,女则成冰雪淑女。近代的美文我首推宗白华和周振甫两位先生。他们两人的文字是被中国文化浸润过的。宗文如清阴,周文如寒泉。
此外文中的“之”字也不能替换为她,中华文字中的“之”字并非只起指定或者语气助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完善文字的结构之美,对文字意象的强调和延绵,是不能用简单的“的”或者“他”来替换,之乎者也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瑰宝,恨我中华文字的人视它们为老鼠。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其中的“友”字也是颇有学问。“以友友之,以乐乐之”,这也是打动姑娘的法宝了。以友情的方法让姑娘欣然接纳,以美好的音乐让她感觉到快乐,以这样的高明的方法还愁得不到美人心吗?琴瑟和钟鼓仍然是人类精神的教化。朱子评述云,此女子“世不常有,幸而得之”,所以“故其喜乐尊奉之意不能自已”。屈子云:“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思九州而博大,孰是有其女?”则美好的人儿相遇抱有信与非信的态度。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参差浮动的荇菜,左右采摘。
爱人总会把美好收藏,而仇人只会把罪恶收藏。真爱收藏美好,假爱储备机心。
诗云:“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乾源1] 。” 美好的姑娘,我要钟鼓齐奏,把你迎娶。中国的文化求极大的统一性。诗、歌、舞、乐、礼是统一体,统一于人内心真切地感受之中。婚嫁之时,人的内心心潮起伏,情绪的变化可以说到了一个极限,此时的音乐已经不是琴瑟之和的柔和委婉,而是变为钟鼓激昂澎湃,这就是和人心同声相应。
礼的构成也变化为场面宏大,庄严肃穆,此时的音乐也是钟鼓齐鸣,万方乐奏。《论语·泰伯》言:“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孔夫子所说的“乱”,应该说的就是鼓乐齐鸣的合奏。因为乐师个个兴奋,极尽己意,因而乐音“乱“起。然而虽乱无不合于人心。止于乱,则是亢龙有悔;不止,则必有祸乱。从中我们也可以猜想到《关雎》一首原有的乐曲的结构。文章的最后一段,也有称为“乱曰”的,这是对应了音乐的结构。《乐记》中云:“穷本知变.乐之情也.着诚去伪.礼之经也.”音乐中自有“格物”。所谓格物正是穷本知变。任何艺术和美不能缺少一种格物的精神。
《关雎》一篇所然说的人的情爱,但是由情入乐。表现的也是自然的音乐构成方式。诗与礼乐同行,礼乐是天地之声,礼乐的和谐之声统构社会的和谐。礼是外在的秩序。乐是内在的秩序。乐是礼的核心,知乐才知礼。乐又再自然的节律,因而中国文化同心归圆的体系,应于天地自然之声。《关雎》之中,关关鸣叫的雎鸠鸟是诗人倾听到的自然之声,因而也是礼乐的发端。
性灵是同化于万物作息的生命感受。诗歌是男儿和女儿的风神和韵味。抱着美人归按照正常的想象,此时当是玉体横陈,芳唇微启就要进入洞房的极乐世界了。
《关雎》共有五段,其结构如“生三叶而垂双蕊”。每叶由“参差荇菜”首领,四句一格。以“求之”,“友之”,“乐之”而终结。求之、友之、乐之是情感增进的全过程。共三句,所谓三叶。双蕊者首句“关关雎鸠”拟声,第三句,“辗转反侧”拟形,形声并茂,活脱逼真,又各有抑扬,曲尽妙意。我见此不知为文之更妙。谢赫云第一流的画是不能评论的,《关雎》当如此见。
《关雎》集温柔敦厚,礼乐仁义的文化规范的大成。《毛诗序》中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乡人可用,邦国可用。简之极致。
文的主要功能是“化成天下”,文以载道,文不载道,文心将失。现在时下的作家慨叹文学的没落,却不知道的文学的没落是文人咎由自取,先有痞子文学随意糟践人的心灵,后有八零浅薄而自用,无知而不学。于丹《论语》心得面世洛阳纸贵。不乏诋毁之人,说其解释浅白,又随意比附。没有人知道流行是因为这是文章载道之始,受孔子遗慧所得。至于有司马等人恨人“附雅”而独尚媚俗,我不知其如何为人。
诗中的情“发乎情,止乎礼义”,不是浸淫之情,而是圣人之情,情透明、纯粹、持久、回味。
《易经》称为周文王姬昌作,《诗经》第一篇《关雎》讲所谓后妃之德指周文王的妃子太姒。周室有三母,一为古公亶阜之其,文王祖母。二为文王的母亲,第三位就是太姒。她为文王生武王、周公、成王、康侯等八子。《周易》所说的乾坤之德正是用文王和太姒来象征的。[乾源2] 《诗经》大明之中描述了他们之间的婚礼,“文王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说的是文王以鼓乐之礼,亲自到渭水迎娶太姒。
所谓"封建”社会的古代,也讲爱情对于美满婚姻的重要意义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春天来了,雎鸠在河边向雌鸟诉说爱的渴望,人也在这个季节萌动爱,开始向心爱的人儿吐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是夏天来了,莲子长出水面,如同窈窕的女子出现在水面上,君子爱的炙热啊,他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是秋天来了,果实成熟,爱情已经进入了到了收获的季节。君子用琴瑟打动和俘获美人的。“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芼之就是食用的意思,此时应该是享受了爱情的甜蜜了,在钟鼓声中,君子淑女进入洞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与经同存,也并非一味浅吟低唱,抒发个人的幽怀。正因于此,《关雎》使陷入的爱河不同阶段的人都产生共鸣。初涉爱河青年听到关关之声,而萌发难以抑制的爱的冲动。已经恋爱却没有得到回应的伤心人,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可以读诗排泄悲怀。即将走入婚姻殿堂的人,他因为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而释然、欣然。正是《关雎》采用白描的手法,可以使读者站在任何一个结点上回望或者展望爱情。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国人重心灵体会,心灵之需要大于肉欲的渴求。而后有礼乐之秩序。礼乐之秩序象发天地。天有四季,人爱亦相识、相求、相思、成婚的四个过程。其中苦乐以随。
《关雎》雅正畅达,气脉饱满,精神光明,是美之至境。以此持正,人有富贵双全之命。国有咸安泰达之运,岂非凡夫可知欤?《关雎》之美,正大见天地之情。其中有乐,说是的是礼乐的全构成,《关雎》象乐之形,暗合孔子论乐“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从幽婉而起到谐和共奏,君子求,礼乐兴,礼乐肇始于人伦;美是与生命同在的。《关雎》一篇确是我中华文化大美谐和的标范和诗歌艺术的瑰宝。
[乾源1]辜译:“The lovely girl is slenderly tall, with bells and drums he wins her after all.“
辜译强调了大团圆,after all. 呈现了两种翻译的不同风格,辜译是法度,而许译是性灵,法度有极限,行灵无极限。从诗歌表达重点上看许译更有的放肆。
[乾源2]文王和太姒可以说是中国传奇的美好爱情婚姻的最早的一对。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呢?她的容貌实是无法描述的,但是她的情态在《易经·归妹》卦中却有隐约的描述,“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象曰: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贵行也。”第一句话说她比较矜持,如果错过了娶亲的日子,她就在家中静静地等待。第二句话是说她比较活泼,她穿的衣服比她姐姐的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