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100种动植物(七)
(《诗经美学》选 高乾源)
七、《伯兮》中的动植物:“自伯之东,首如飞蓬。”“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10、蓬
草本植物,叶细长而散乱,茎干枯易断,随风飞旋。这里形容头发乱糟糟的样子。据《埤雅》:“其叶散生,末大于本,故遇风辄拔而旋。虽转徙无常,其相遇往往而有,故字从逢。”
本诗可贵之处,正是弱女子亦能担当。“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自从丈夫远征之后,竟至于不洗不妆的程度,足见为情所伤。每个头发都倒立起来,
今天说人的头发乱也说:炸蓬。蓬花待成熟时,随风吹之即起,李白诗云:“孤蓬万里征”。杜甫《遣兴》诗之二云:“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李商隐诗云:“走马兰台类转蓬”,就是用它比喻迁徙不定的人生。蓬这种居无定所的特质正是暗合此处诗歌悲凉的特性。
宋朝僧志安有“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诗中之蓬非蓬草,乃是蓬船。此诗妙在句式的微妙,“沾衣欲湿杏花雨”本为“杏花雨沾衣欲湿。”
“吹面不寒杨柳风”本为“杨柳风吹面不寒”,然而经这一转折,“停留下”意象就是“杏花雨”“杨柳风”,如同此处“首如飞蓬”,印象鲜明具体,意象的停顿乃是意象的思考。中国的语言通过意象停顿来超越理性,停顿的意象穿透情感,永驻记忆,如果不明白这样的道理诗歌自然要死的。词人更知晓这个天机,贺铸《橫塘路》云:“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谖草:萱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使人忘掉忧愁俗称忘忧草。萱草的花是黄色的又名黄花菜,形状像针又名金针菜。可以食用,中医药理论指出忘忧草有促进食物消化,消除胸膈满闷,轻身明目作用。因而对忧思过重引起的胸闷气短等病症的确有缓解消除的药用作用。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就是所谓有所谓的可以忘忧的草(即萱草),生长在大树背面。(但我却无心顾及食用,宁肯生出心病。
萱草更成为母亲之
花。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为何呢,因为世界上那个不解脱的永恒的爱着我们的人正是只有母亲。其实爱情并非能大于母爱,那个真正的爱情就如同母爱一样永恒持久。
歌曲:花儿爱上了忘忧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