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刘易斯拐点”时代的到来


http://news.nen.com.cn   2008-02-28 10:43:21  东北新闻网

2008.2.28  《时代商报》 “解读新脑体倒挂时代”专题之评论

刘长杰/

 

15年前,当我们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理论界讨论最多的是“恩格尔系数”(食品类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7年前,当我国人均GDP超过800美元、“基本达到小康”的时候,理论界关心最多的是“基尼系数”(收入分配差异程度);2两年前,当我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的时候,理论界开始热议“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

这些年,经济学作为一门时代的显学,在为中国的发展理论提供了一些有效成分的同时,也在经济学基本概念的普及上做了诸多工作。上述三例即是明证。

在发展中国家内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格局下,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持续大规模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劳动力成本保持相对低廉,等到非农产业的发展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二元经济就会逐步变成一体化的和均衡的现代经济。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的这个时点,即被称为“刘易斯拐点”。

2004年珠三角爆发民工荒开始,经济学界就开始争论“刘易斯拐点”在中国是否已经到来。到2007年,当民工荒从沿海地区蔓延到中部地区甚至是劳动力输出省份的时候,这种争论进入了白热化。在这片嘈杂声中,既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蔡昉所长的调查分析,又有新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的理论解读。

“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一般会伴随着两个标识性的变化:一,人口出生率下降;二,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相对于中国而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毋庸置疑;而带有均衡性特征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虽然尚未完全形成,但近四年来,普通劳动者工资持续上涨,城市失业率不再继续攀升,劳动参与率由降转升,这些现象,已经力证我国原有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正在消失。

德国纽伦堡调查研究中心的分析结果认为,中国劳动力价格优势还能持续35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如兴教授认为还有58年。

在《时代商报》记者“解读新脑体倒挂时代”的系列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包括劳动力工资大涨、就业流动性充分、失业率显著下降、用工持续趋紧等多个劳动力短缺的显著特征;同时,“新脑体倒挂”现象重现江湖,一定意义上也证明了当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足”与“产业结构升级尚未完成”两个困局同时并存的现实。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尽管直到目前理论界仍无明确的数据证明“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但劳动力市场的显著变化,已经表明这一拐点在中国初露端倪。

很多人为此担忧,因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意味着“中国制造”最可倚赖的“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即将丧失。事情似乎还不止如此,劳动力优势的消逝,同时意味着中国三十年经济奇迹所倚赖的发展模式,也将随之改变。

上个世纪后期,“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在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比较优势丧失的情况下,率先在本土完成了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升级需要成本,存在风险,需要设备更新、技术研发及重新开拓市场,其难度可想而知,中国香港当时就没有做到。学者李罗力曾就此指出,香港背靠内地,“地利”优势使香港制造业在没有进行升级的情况下就往珠三角转移,通过珠三角的低成本优势延续了赚钱容易的局面,缓解了产业升级的压力。

然而,香港当年没有跨出的这一步,现在,我们能够回避吗?香港可以把压力转移到内地,我们又能把压力转移到何方?

事实上,随着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劳动力由相对丰富逐渐变为相对稀缺,其成本不断上升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一趋势有利于劳动者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我们认为,劳动力优势渐渐地离我们远去,是一种进步,更是对职工个体权利和尊严的维护;同时,没压力就没动力,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借此进行产业、产品和技术上的升级、改造。

我们因此欢迎“刘易斯拐点”时代的到来,同样,也有理由相信这一拐点能够成为我们未来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因为,经济增长本来就是这一拐点到来的根本原因。

另外,《时代商报》的这一系列调查,还为我们的经济学家打开了另外一扇观察中国的窗口,那就是该如何看待“独生子女群体成为劳动力”的问题。该报的调查表明,目前已有数目庞大的独生子女进入适龄劳动人口之列,然而,在这些拥有优秀教育背景和强健体魄的独生子女中,至少有一成多,没有“按时”进入劳动者的行列,他们依靠父母积累下来的财富,不通过就业,就能够生活下去,一些富豪的子女甚至会因此生活的更好。

有能力就业而不就业,这种带有主动性特征的“隐性失业”现象,值得我们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毕竟,我们的下一代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统计表明,中国现有的独生子女人数已经超过9000万,当这些自身带有诸多“不合格”因素的年轻一代正式步入工作殿堂的时候,我们的社会是否真的准备好了一切,迎接这个新时代的到来?

**注:此文为原稿,发表时略有删节。解读新“脑体倒挂”专题,包括我的评论在内一共六篇文章,发表于2008.2.28,是我到《时代商报》任职特稿部主任后策划的第一个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