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家谈谈八十年代的政治和文化
————————————————————————————————————————
陈家桥:我觉得这样,你所理解的政治可能是单纯的,狭义的政治,我觉得政治其实可能是指和每个的人生活,以及在背后决定你日常生活的表达和自主性的广义的政治。我还是关心当代人生活的权利状态是什么样的,从这个角度说的话,作家也就是知识分子,我觉得,他有必要在他的思考里面带有很强制性的对政治很关心的倾向。
我觉得如果说像这位网友说的,最主要的还是,他希望在表达上做到更丰富,我想政治可能具有很重要的,我觉得还是应该从关心人的生存,关心人的存在的角度,去谈你所理解或者你所感受到的一种政治。我始终强调它是广义的政治的概念。
大学精神也是需要体制的改革才能沉淀出来的
---------------------
陈家桥: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大学和体制之间,从两个主体来说还是对称的。大学最强调的是独立性,纯粹的依靠精神是达不到的。当然大学是社会的构成之一,可能会受到体制的一些约束,或者说它是在体制中表达它自己。但是大学精神,我觉得可能还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以前包括北大的一些改革,可能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总希望通过对体制发出一些要求,来产生大学的新的管理也罢,精神也罢,或者大学的个性也罢,我觉得是两个不同的向度的问题。但我觉得有一点是肯定的,大学的个性和体制的改革,实际都是希望整个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或者作为社会的一个表达。更好的寻求到它的合理性。
但是我着重强调的,大学的精神还是应用在大学本身独立的意义
鲁迅的小说并不多,其实他离真正的好小说非常远——不能同意。我不说别的,鲁迅的那几篇小说我读了不下20遍,但是读不厌,我认为就是好小说。
----------——————————————
陈家桥: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关于这个问题解释的时候,我也提到了,我从认识的角度来说,鲁迅的小说不是好小说,但是并不是否定鲁迅整个的文学成就。从小说的文本来说,鲁迅的小说不是最好的小说,我甚至觉得沈从文的小说,张爱玲的小说,都比鲁迅的要好。
我觉得个人喜好的好小说和真正的好小说之间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我也出于某角度,也读了很多遍鲁迅的小说。但是并不意味着读了很多遍就觉得小说没有问题。我觉得鲁迅的小说不是最好的小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强调,因为鲁迅的小说牵扯到太多社会层面的东西。他和个人经验之间的联系是脆弱的,或者和作者的联系是脆弱的。他就把小说和人物尽量的放到社会生活的场景当中去。他不涉及保留对小说人物神秘性的处理。那么我们知道,从整个小说,中国唐朝话本传奇,还是到西方的四五百年以前的小说的崛起,小说自身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文本上面的一个传统。我相信这个传统,决定了小说的经验方式,应该是一种独特的经验模式。
鲁迅的这些小说《孔乙己》和《祥林嫂》、《祝福》,有代表的小说,某种意义上讲,在小说经验组织上,应该说没有达到最高峰。所以我觉得,说鲁迅的小说弱,可能是从这个角度上说的。
在自然科学领域,至少人是自由的,在这里我没有失语,我可以放心地讲真话、做实事。
--------
也未必啊!!!!!!!
-----------------
陈家桥:我觉得这个网友的问题是这样的。说知识分子可能不是没有话语权,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自己的传播,顾忌到某种风险。所以我不认同这个看法。
任何一个社会,只要进入阶级社会,实际都存在财富和利益分配不平等的现象。无论是主动的去传播你的话语,他站在某一阶级的立场,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我觉得一个最重要的一点,取决于知识分子主体的活力。按照现在这个比较正常的逻辑来讲的话,主体的活力,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活力,建构的活力。并不是来源于压迫,挤压,被动的去争取。这就意味着知识分子更应该站在自己真实的话语的角度,去发表对社会的观察和看法。而不是说一定要和体制发生碰撞,或者对体制产生要求去讲话。我觉得这是另外一个概念的事。
所谓的讲真话,我觉得就是当知识分子这个主体,第一是明确了,第二整个话语的个人话语的制度很顺畅了,他才能有效的行使他的话语权。所以首先强调人和社会之间的某种对比关系,这个实际上是不对的,是狭隘的批评思维。
人至少知识分子应该主动的寻求一种很自主的一个位置,去表达他所谓的可传播的这种话语方式。
知识分子在当代的空间和位置越来越狭窄
----好象是的
大学早已无精神,有的只是奴才思想。
-------------------------------------------
非常同意!现在都是很和谐的思想,很CCTV的言论!
尤其是大学!
若有不同意见,那就破坏我们社会主义伟大成果了!前不久那个广州的政协副主席,不就稍微不和谐就被扣了若干帽子吗?
提倡百家
都说和谐,那会有争鸣?
没有争鸣,怎么会有火花?呜呼,社会很和谐!
------------------------------
陈家桥:我想强调一点,就是在和谐和争鸣之间,没有一个所谓的决定性的冲突存在。因为我觉得所谓的和谐虽然是新进提出的一个大的时代观点。但是这个是从传统里面移过来的一个东西。
实际上在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学思想里面,所谓的和为贵,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的传统社会就已经强调了和的重要性和优先性。古典社会为什么要强调和为贵呢?我觉得这还是一个普适的观点。
它强调了社会的整体存在,这个整体存在的背景下,我觉得和是一种人道主义思想。古典社会不是简单的强调一个很难解释的和谐,我觉得它最重要的不是和为贵,实际上强调它的优先性。就是它不是一个归宿,它应该是一个出发点,这个很重要。无论个人在安身立命,还是作为一个群体,作为一个集群,在整个社会分布的时候,实际上都要强调这个。就是以和这种方式,去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的一个起点。
这个网友的问题,实际上讨论和谐和、争鸣之间没有决定性的冲突呢?就是所谓的争鸣,从某种角度上是一种态度。如果你一定要挖掘它背后的支撑点的话,就是自由主义思想。
它是要最大限度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是从古典社会到现代社会,实际上自由主义一直是很重要的一个路径。广义看的话,争鸣未必一定是思想之间的交锋。所谓的鸣,更重要还是强调表达的自由性。即便在今天这样的一个社会,还是不能孤立的、武断的、偏激的强调所谓的学术也好,政治见解也罢,自由思想也罢,这种单向的,没有目的的这种所谓的争鸣。
我还想强调一点,这个网友也提到,以前我们社会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种局面,实际上它是一个特定的社会风气所形成的话语方式。我觉得在当代社会,它已经没有特指性了。传统沉淀到现在,有一种精神的威权,中国的社会一直都是一个大一统的社会。传统的强大的精神威权,就在于它就是以主流文化为核心,所建构的一整套思想体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百家了。
中国决策层的构成往往是经济学家占多数……
----------------
陈家桥:我觉得是这样的。在这个时代,经济学家占有过量的话语权,并且经济学家的话语权主要是建设意义上的,就是正面的。缺乏所谓的批评性。从目前来说,就是整个中国的体制来说,形成了对经济学家的思维,经济学家的话语,以及经济学家的制度安排的一些倾斜和依赖。
这实际上反映了整个国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所谓的GDP思维。在这个模式下,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说在这一切的背后,在所谓的制度安排的背后,它还有更大的一个决定量。这个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刚才所强调的广义的政治,这就涉及到对现在这个社会的一个基本的评估。就是到底社会正义的程度到底有多高?从现在来看,就是社会的各个阶层对这个社会的成果的分享的不公平。如果仅仅从这个层面来说的话,这个社会正义是有问题的。
但是你如果从整个社会的运作来说,从大多数人的角度,我觉得还是被满足的。反过来看这个网友说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决策层的构成,我觉得没有涉及到经济学家占多少的问题。
因为经济学家,他只是为政府,为管理部门提供一种建议,他实际上是使用话语权,而不是真正决定了这个社会的话语方式。所以我觉得,他涉及不了所谓的决策层的构成。
问题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太坏了,远不说崇祯死的时候不是说文官个个可杀,明一亡那些知识分子就投大顺投满清.他们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国家民族之上的,现在出来忽悠人的不都是知识分子。
老毛当年整知识分子不是没有道理的.
-------------
陈家桥:清史存在着一些问题,可以说会成为一门显学。现在我们对明史的解读也非常多。从我对网络上的一些信息了解来看,每个人都有一个明清史的理解模式。恰恰在知识分子这个问题上,关于明朝知识分子为满清服务的这么一个历史症结,大部分人的理解都是有问题的。
所以这不足以利用这个症结,来表达知识分子在社会的存在。知识分子是指他的信仰、精神和他思想的独立性,而不是强调他的社会身份的独立性。因为知识分子也存在着社会认同,你只有完成你在社会上的身份认同,你才能够在制度里面发言。
而且从必要性来说的话,你还必须成为这个制度里面的一分子。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安排,完全甩开知识分子。问题就是知识分子在制度里面怎样表达自己。
现在似乎是一个绝对的经济社会,经济主导一切,只有知识是没有话语权的!支持整个是会运转的是钱
啊!
----------------
陈家桥:这个社会更主要的社会话语方式,体制的重要的指向,包括整个社会的集体意志,都指向社会的整体性意志。这个实际上是社会最大的一个特征,这个并没有错。
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个社会特征就一定会把所有人拉向一切向钱看。
因为中国社会是非常有传统和深厚的一个社会。我并不相信,这个国家所有这些人,都会被拖进这个巨大的经济战车。人们并没有在这个快速经济发展时期,丧失那种对日常生活的细节的要求。所以我觉得,至少中国人,他们还是保留着人在整个社会中的存在,一种清醒的自我的意识。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无论是市民社会还是公民社会,人作为一个权利主体,他具有自觉性。这个实际上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判断标准
现在似乎是一个绝对的经济社会,经济主导一切,只有知识是没有话语权的!支持整个是会运转的是钱
啊!
----------------
陈家桥:这个社会更主要的社会话语方式,体制的重要的指向,包括整个社会的集体意志,都指向社会的整体性意志。这个实际上是社会最大的一个特征,这个并没有错。
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个社会特征就一定会把所有人拉向一切向钱看。
因为中国社会是非常有传统和深厚的一个社会。我并不相信,这个国家所有这些人,都会被拖进这个巨大的经济战车。人们并没有在这个快速经济发展时期,丧失那种对日常生活的细节的要求。所以我觉得,至少中国人,他们还是保留着人在整个社会中的存在,一种清醒的自我的意识。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无论是市民社会还是公民社会,人作为一个权利主体,他具有自觉性。这个实际上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判断标准。(2月29日做客天涯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