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九七八年的中国,是一种什么状况?可以用"百废待兴,艰难起步'"来描绘。
[四人帮] 刚刚被粉碎;
"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
国民经济巳濒临崩溃边缘;
文化事业-片冷清.凋蔽景象;
"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还未打破;
一大批冤.假.错案还未平反昭雪;
一大批被错误批判的老干部还未解放;
[当时唯一的好消息是:当年10月份中断11年的"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代知识青年的命运发生了根本转折].......
就连走在街头上,看看老百姓身上的衣着,几乎全是青蓝二色,人们过着灰暗苦涩的日子......
忽然,从广播[当时还没有电视机].报子上传来一个声音[消息],悄悄地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这声音就是: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也许,当时中国的大多数老百姓还未意识到,这个看似普通的<<会议公报>>,会改变一代人的命运,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下面就是当时的那个"声音'':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 |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讲话。新华社发 |
全会讨论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讨论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重申了毛泽东1957年作出的中国“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的正确论断,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是党第一次明确解决了从1957年以来一直未能解决好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标志着党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和以前的“左”倾错误,是党在政治路线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同时,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须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应该按照严格区别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去解决,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去解决,决不允许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界限,决不允许损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全会指出党的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进一步发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动员起来,鼓足干劲,群策群力,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
全会讨论了党的组织路线问题,强调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会总结了党的历史的经验教训,认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实事求是地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纠正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所作的错误结论,肯定了他们对党对人民的贡献。会议认为,过去那种脱离党和群众监督,设立专案机构审查干部的方式,弊病极大,必须永远废止。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并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首的由一百人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是保障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的一个重要措施。另外,会议同意华国锋的提议:全国报刊宣传和文艺作品要多歌颂工农兵群众,多歌颂党和老一辈革命家,少宣传个人。认为这是党内民主生活健全化的重要标志。全会强调了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集体领导,着重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全会还讨论了经济建设问题。全会指出,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并且对权力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科学和教育工作。这些思想,是党确立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重要方针的开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冶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