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鉴赏(三十一)


 

毛泽东诗词鉴赏(三十一)

刘咏梅

 

《毛泽东诗词鉴赏》原主编:藏克家

副主编:蔡清富  李捷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8《教学评建月报》

主编:刘咏梅  

时间:2008324日星期一

地点:实验楼三楼评建办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410131

 

招生代码:4755

 

 

联系电话:13755025437

 

革命英雄主义的千古绝唱

 

—重读《七律·长征》

 

          姚雪垠

 

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写于他率领中央红军经过死伤惨重,艰苦卓绝,震动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根据地之后。关于这样的题材,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多数诗人,大概会着眼于写长征艰苦成功,写得沉郁顿挫或慷慨悲歌。然而毛泽东毕竟不同于一般诗人,而是一座“横空出世”的昆化山,在《长征》一诗中,他全是用轻快的笔调写出胜利的喜悦,以千古少有的英雄豪迈之气,极端蔑视了长征途中的巨大困难。象这样写法,完全出乎我的意外之外,而且,在中国三千年的诗歌史上从无先例。

 

在毛泽东身上,呈现出历史上伟人们常有的复杂性格。大体说来,他的性格包含着两个主要方面:深刻而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想象丰富而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有时两种精神分开,有时混而为一。由于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在他的性格中居于主导地位,加上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所以他比别人更善于分析形势。当革命形势尚很不利的时候,当革命尚在微弱之时,他坚信红色政权可以存在下去,坚决在湘赣边区建立割据政权,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党内有人提出要夺取南昌、长沙、武汉等大城市作为目标时,毛泽东正在建立他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当党内有人主张对国民党的“围剿”进行寸土必争的阵地占,“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时候,毛泽东清醒地看到这一军事思想的错误,主张在反“围剿”中应该以灵活的运动战配合游击战,诱敌深入,聚而歼灭之。自从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掌握了红军的领导权,也很快奠定了他在全党中的领导地位。在毛泽东的一生中,靠他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修养,一次次拨正了错误航线,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在毛泽东的晚年,由于种种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在领导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在处理上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在对待党内的不同意见上,也在未能限制上和阴止歌功颂德和个人迷信之风的问题上,逐渐离开了清醒的现实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也背离了毛泽东。他晚年的若干失误码,不仅是他个人的损失,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严重损失。

 

他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使他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义和建国后一段时间的革命事业,一步接一步取得胜利,使他写出了光辉的理论文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哲学的等不同方面,大大丰富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而他身上的革命浪漫无边际主义精神和革命战争的生活经历,再加上他丰富的文学修养和对镇词的一道的深厚功力,再加上天赋的才华,使他成为以写词为主的、伟大的革命浪主义诗人。

 

革命战争,不管是对统帅或是对广大的指导员来说,既是铁与血的冷酷现实,又是充满革命激情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和英雄事业。长期的革命战争生活既锻炼了毛泽东的革命人格,又激起了他的诗歌创作热情,总之一句话,长期的革命战争和政治斗争生活,成为他开放天才之花的肥沃土壤。

 

据说,毛泽东在唐代诗人中偏爱“三李”。但是据我看,他在中国古典诗人中广泛地吸取营养,而对苏东坡、辛稼轩的词更为熟读,由于他具有古人所不可能有的革命人格,所以他的词继承了苏、辛豪放派而青出于蓝。 这是诗人的人格与作品和血肉关系问题,不是可以给我们一种很有益的启发么?

 

毛泽东与屈原是楚地同乡,他青年时代既然广泛地吸收古典诗人的遗产,不可以不爱屈原的作品。我每读《蝶恋花·答波淑一》,常不免使我想到首词似乎受《九歌》的某些影响。总之,广泛地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的营养,是毛泽东能成为代最杰了的诗人的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