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求职大军、用人单位的森严壁垒,如何涉险过关,成功地赢得就业机会呢?在网上看到了一位大学生的求职经历,觉得对许多已经或即将进入求职阶段的大学生们很有借鉴意义。这位学生毕业于东北一所普通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由于所学的专业实践性强、个人性格又很外向,因此入学时就明确了不去考研、直接就业的个人发展方向。为此在学校期间,他较早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准备: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成为了预备党员、开设了一家网店,积累了一定的电子商务实务经验等等。
转战。他的第一次求职尝试是参加沈阳的一次社会大型人才招聘活动,在拥挤的会场里他奔走了半天却一无所获。此时,同学发来烟台一家银行公开招聘的信息,使他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马上决定放弃在招聘会上漫无目标的寻觅,买了船票赶到了烟台,开始了一轮新的求职经历。对此他进行了这样一番思考:“有些时候放弃也是一种选择,一个机会的失去意味着另一个机会的开始,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竞争的残酷性,我在沈阳的招聘会上已经感受到了,我有心理准备,我的应对办法是不去考虑这些,先做好自己该做的准备,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投简历。来这家银行求职的人很多,有一千多人参与这场角逐几个职位的竞争。首先要做的就是向用人单位投简历,他对此予以了足够的重视和细心,一份简历他前后修改了几十遍才交出。在等待结果期间,他在网吧里通过网络详尽地了解这家银行的相关情况,为接下来的闯关做着认真的准备。终于,他成为50%的幸运者之一,接到了那家银行的晋级通知。在总结制作简历的经验时,他谈了如下的体会:“简历看起来不一定要多么漂亮,只要让用人单位看出来用心准备就好,过度包装反而适得其反,人家会觉得浮躁不真实。简历只要把最重要的信息简单明了地反映出来就行,要把最吸引眼球的部分放在显要的位置,我的一个亮点就是我的网上店铺部分,所以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在简历的显要位置,让人一目了然。”
参加笔试。接下来的应聘考核是一轮笔试,他依据公务员考试的辅导书等资料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准备。他的确很幸运,试题中的许多内容与他所复习到的部分关联度很高,他在考场上的心态就更加从容了,尤其是一些开放式题型很适合自己,他自我感觉发挥得不错,并最终成为进入第三轮面试的幸运儿。关于这一轮的笔试准备,他是这样认为的:“过了简历筛选关,我冷静地进行了思考,笔试究竟会考什么内容?首先,过于专业的知识肯定不会考,因为我们是应届毕业生,其次,过于偏、怪的题也应该不会出现,用人单位应该主要考查学生的整体能力。”
参加面试。面试阶段主要是考核每一个应聘者的综合素养状况,他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把阐述的重点放在自己开的网店及对现代电子商务运作规律的理解上,评委显然对他这一经历和感悟非常感兴趣,彼此互动交流了很多有关网店方面的问题,评委频频点头,为他的自如发挥增添了许多自信。终于,评委对他亮出了绿灯,他又顺利地通过了这一轮面试。就如何在面试阶段扬长避短、掌握面试的技巧问题,他的经验是:“首先,自我介绍简洁明了,两分钟内把自己最出彩的地方讲出来了。其次,要跟评委形成互动,眼神交流很重要,最后,语速一定要稳,想好了再回答,语言要有逻辑。”尽管他还要经历企业领导面试的最后一关,但凭借他如此平和的心态、充分的准备,相信他一定会赢得最后成功的。
这是个很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一般较正规的企业招聘环节大致都是如此。这位年轻人求职闯关的实践及理性思考,对于许多同样要面对求职挑战的同龄人说来,的确是个很有价值的借鉴啊。还是那句话,良好的心理素质、认真的事前准备,对于赢得求职的成功很重要。而更为重要的还是在大学阶段开始时的清晰定位及扎扎实实的职业体验。很难设想,一个只会读书和应付考试、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人,在经历如此现实与严酷的职场考核中,能够笑到最后。严格说来,准备不是求职前的临阵磨枪,而是提前几年、从进入大学校门就应该开始的长期职业素养与实践经验的日积月累。